挂历的演变
采访对象:王承法,生于1951年5月。原肃州区精神文明办副主任,书法作品曾在全国书展中获奖。
采访人:李兴华采访时间:2020年9月4日采访地点:采访人办公室采访人:您是一位老文化人,我听人说您对挂历的产生和发展很了解,想请您谈谈。
王承法:好吧。谈起挂历必然离不开年历。年历是挂历的鼻祖,年历之前还有线书,后来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经过线书、皇历、日历、年画的逐步演变与结合,才出现了真正的挂历。据历史记载,年历最早来源于古罗马,那时候还不叫年历,它只是放债人的一种记债本子,上面记录着债户何月何日该还多少债和利息,以月为单位,按照日期顺序排列,到了时间就去债户那里收债。这种方法简便易用,之后逐渐流传开来,慢慢形成了年历。年历最早只有年、月、日和星期,流传到中国以后,又增加了农历及二十四节气。中国的年历最早出现在香港。香港商人用类似广告海报的“月份牌”做宣传,凡是购买其产品的人都赠送一份月份牌。月份牌除了实用之外,观赏性也比较高。月份牌经过后来的演变产生了挂历。不同时期,挂历内容也不一样。在民国初期,多为广告宣传,挂历内容通常是美女+产品。在建国初期,人民公社、劳动模范、文化学习等内容成为主流,此时的挂历发挥着外宣及外交的功能,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新中国。到了六七十年代,挂历主角成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内容。八十年代崇尚思想解放,这时的挂历多以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和影视演员为主。到了九十年代,美女挂历大行其道,很多商家为了扩大销售,推出了大量的“三点式” 美女挂历,同时,中国绘画的三大画科(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也成为挂历内容的主选。
现代挂历上的历法通常印在最下端,一般都是星期、阳历和农历三对照,重大节庆和二十四节气都会用红色字体标明,使用非常方便。过去年末岁尾,家家户户买几张年画贴在堂屋内,一贴一年,天天都是老模样,而挂历十二个月都有不同的画面,给人一种新鲜感,因此,挂历一上市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采访人:挂历在咱们酒泉是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请您谈谈。
王承法:挂历在咱们酒泉盛行的具体年代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普通老百姓家中出现,已经是1974年以后的事了。在我印象中,五六十年代,挂历在我们酒泉是一个装潢门面的稀罕物。那时候的挂历都是单张,没有一月一张的。人家屋里也没什么新鲜东西,如果谁家屋里过年时有幅挂历,挂在醒目的位置,主人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邻居或者是亲戚走亲串门看到他家的挂历,一定会驻足观看,那种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确实,在当时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挂历在酒泉既是件奢侈品,又是件洋玩意,它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因为一般的家庭都不会有挂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挂历也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县上召开人代会、政协会期间,还在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纪念品挂历呢,上面印着酒泉县第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赠,或者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酒泉县第X届委员会第X次会议赠的落款。当时,拿着挂历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觉得很光荣,也很自豪。
采访人:在市面上曾经作为一种新时尚的挂历,是什么时候被人们淡化的?请您谈谈。
王承法:好的。挂历像是一阵风,在全国、在我们酒泉很快就刮过去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条件丰富多彩,人们追求美的渠道太多了,选择的余地也很大,不再像短缺经济时代,生活水平低下,产品单一,物资极度匮乏,能买到的就那么几样东西。挂历作为曾经的时尚品,在人们的眼中也逐步褪去了昔日的“光环”,人们已经把它看做可有可无的商品,在市场上不再是一种紧俏货了。
“挂历”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它的流行和衰退,反映了城乡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由贫穷到富裕的演变过程。近一二十年,人们不仅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好了,还有自己的小车坐,传统的生活模式逐渐被个性化的精神追求所取代。现如今,还在购买挂历的人往往注重新潮、偶像、吉祥物,年轻人甚至把自己的写真集印刷在新年挂历上,既可以自我欣赏,又可以赠送亲戚朋友收藏。我曾经把自己的书画作品制成精美的挂历,在逢年过节赠送给友人,受赠的朋友们特别高兴。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挂历在酒泉盛行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已经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演变成了另一种内涵丰富、个性化鲜明的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