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522
颗粒名称: 赤脚医生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292-295
摘要: 李天俊讲述自己当赤脚医生的经历。
关键词: 肃州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赤脚医生
  受访对象:李天俊(见前)采访人:李兴华采访时间:2020年6月22日采访地点:采访对象家中采访人:请谈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和卫生状况。
  李天俊:从我知道世事以后,家里就特别贫寒,娘老子都是下苦的,姊妹多得很,一共七个姊妹呢。可以说,就是睡觉没枕过小土块。炕上铺的个草席巴子,睡觉翻身不小心,席巴子上的签(刺的意思)就戳到身上。家里就一张方桌,一口缸、一个衣柜,这还是土改时分下的,再就是一口吃饭的锅,除此之外,再啥东西都没有,确实是困难的没办法。我记得上小学五年级时,因为家里太穷,上了一学期,想快回来劳动挣口粮,填饱肚子把命保住算了,根本没想到十点啥。上学时,穿的衣服都是我们老子用毛线织的褐子,穿上粗糙、痒不说,身上生的虱子、虮子多得捉不完。一到下课或者有闲功夫的时候,就翻开衣领捉虱子。那个时候乡下的生活都很穷,人都不顾及羞丑,不论男女老少,在墙湾里、田埂上、油灯下,一有空都坐下来,或脱衣服捉虱子,或相互帮着在头上捉虱子掐蛆子,这种场景多了,人们就见怪不怪了。有时,人们还进行捉虱子比赛,看谁捉得多。
  采访人:您是啥时候学医的?李天俊:1965年不上学,生产队里苦了一年。我们老子在生产队当保管员,1967年生产队把我们老子换下来,叫他在生产队里当饲养员,让我当保管员。当了一年保管员,1968年生产大队让我去学医,学了5个月,1969年1月开始让我在大队部卫生所里干。卫生所里有一个所长,两个卫生员,我是卫生员。一开始每个月15块钱,后来又改成记工分,大包干以后自己挣多少拿多少。
  采访人:您说说当时在大队卫生所里的工作情况。
  李天俊:那个时候的大队卫生所条件比较简陋,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两个板条椅子,三个盛药的立柜,两个听诊器,还有几个针管子,再就是下队背的药箱子。编制最多三个人,一个人取药,两个人看病或轮番跑外勤。那时候,社员看病基本上不花钱,每家每户都有一本农村合作医疗手册,到卫生所看病,大夫基本靠得是望闻问切。拍片子、做CT根本听都没听过,至多花五分钱的药方费。不知是药品质量高,还是人的身体素质好,吊针的人很赤脚医生少,至多就是打一针,一般情况下,头痛感冒、肚子痛、咳嗽,给两三天的药,病就治好了。不像现在,大夫看病先升上几个检查单子,让病人化验、拍片子、做 CT,然后才开药方,头痛感冒动不动就给你吊液体,花钱不少。我们下队巡诊先备好药品,再把事先用高压锅消了毒的针管带上,生产队里有岁数大一点的,起不了床的,就上门巡诊。说起吃的苦,我们那个时候的人比现在苦多了。
  采访人:啥叫外勤?李天俊:就是背上药箱箱到各生产队巡诊。一遇到生产队里哪家人突然患了急病,或者哪家的妇女生孩子,不论刮风下雨,或者深更半夜,都得去。一开始没有自行车骑,全靠两条腿跑。
  采访人:您从一名赤脚医生的角度谈谈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李天俊:好的。要说那个时候的条件和我们吃的苦,真是跟现在没办法比。单就说穿戴,1969年我到大队卫生所上班。我记得都20岁的人了,衣服脏了就得晚上洗,要不,白天洗就得精尻子。想到过去,现在的日子好得就没办法说了。对医院来讲,医院的医疗队伍、设施条件,过去与现在也没办法比。医生、护士大都是本科生、专家。那个时候的酒泉地区人民医院顶多也就是有几个中专生,到公社、大队这一级全都是小学生,粗识字的多得很。检查病的设备就更不用说了,医生只有听诊器、体温计,全靠指头蛋和望闻问切看病。现在各个医院都有CT、透视机、呼吸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这些东西过去听都没听过。老百姓有病能看得起,再不用硬抗了。患上大病还能住院治疗,享受政府医疗保险,年龄越大报销得越多,这在过去,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
  采访人:谈谈您当赤脚医生的感受。
  李天俊:赤脚医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医生。
  那时候,农村人生病,小到感冒发烧拉肚子,大到病疮扭伤女人生孩子,都找赤脚医生。我今年72岁,在金佛寺镇上河清村保健站干了48年,现在我享受着国家400元的养老金、1。0元的高龄补贴,在两个儿子的关照下,在城市安度晚年,我对现在的生活条件非常满意!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兴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