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老板谈变化
采访对象:刘万斌,生于1966年12月,黄泥堡裕固族乡新湖村4组人。
采访人:赵永国马莎莎采访时间:2021年5月13日采访地点:米访对象店中按:198。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颁发给了浙江温州的章华妹,个体经济重获新生。如今,个体工商户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都经历了许多沉浮,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采访人:当时那个年代,您是怎样想到自己经营一家小店的?刘万斌:1990年那个时候我就从乡里出来打工,工资也不高,看着比我条件差的人,人家穿戴各方面都不一样,一打听人家是做生意的,我就想我也有一双手、一双脚,我也可以做啊,我就开始跑市场,骑着自行车卖菜。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家里的人(妻子)不同意,不想让我出来,我就说只要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两个人就骑了个自行车从黄泥堡出来了,一个捎一个骑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城里,从那时候就开始做些小本生意,就在东关十字那里摆夜市。那时候我媳妇也不识字,账算上也不行,我就给教,教了一段时间也就会了。
刚开始摆了一个麻辣烫摊位,摆了一年,生意不怎么好,就开始卖羊肉粉汤。因为家在乡里,城里也没地方住,就租了一间房子,把肉呀粉条呀之类的从市场上买回来,剁好了后就把锅碗瓢盆、桌椅板凳都拉上去摆摊。到了冬天,自己弄上些四分的钢管再找点帆布把四周围住些,做一个小简易棚,钢管都是一个套一个才能勾住,每天光拆搭棚和收摊就得一个小时。摆了儿年时间后,积攒了些钱,就找了一个店面开店了,这一开就开了二十多年。
采访人:您刚开始摆地摊的时候其他摆地摊的商户都卖些什么?国家的政策都有哪些支持?刘万斌:那时候就是些臊面、麻辣烫、炒搓鱼等,那时候做生意的人少,没啥多大的竞争,只要做出来就有人来吃,再一个价格也低,一斤羊肉当时买的时候才是一块多钱,一碗羊肉粉汤也就五六块钱。那时候就是环境不好,卫生各方面都不好,我现在晚上也还是会去春光夜市上摆地摊,现在的设施比以前先进多了,以前我们都是烧的煤,一点上就烟缸火冒的,用的土炉子,自己焊上个架架,券上些泥巴,只要有地方,拉上去一摆就行了。现在肯定是不行,有专门划分的地方,都用的是液化气和不锈钢炉子,锅了啥了的都干净得多了。出去的时候健康证和经营许可证都是必须要带上的,以前哪有那些东西,也没人管。顾客也是要求高了很多,看谁家的卫生好,设施好,首先就环境质量上开始挑剔的多了。
采访人:从您个体经营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您觉得变化最大的是什么?顾客的需求、进货渠道、以及经营方式都有哪些变化?刘万斌在卖羊肉粉汤刘万斌:哎呀,社会也在进步,各方面的变化都大。从开始卖粉汤到现在,我一直都坚持自己去市场上选肉,以前我骑上个自行车去,选好后驮回来,就那么两三家,现在那可是多的很啊。那几年办个营业执照可是真不容易,一趟一趟地跑,工商、税务、质监等,还有哪我也记不清了,得跑好几个地方,反正光证就得一个月时间办。还有就是年检,也得几趟子跑。现在很方便,网上资料一提交,门都不用出就能把年检办掉。现在办营业证也特别方便,去一趟就办掉了。所有窗口政务大厅里都有,从这窗口到另一个窗口一会就搞定了,不像以前还得从城东跑到城西。再就是我们这种个体工商户,现在一分钱的税都不用上,除了成本,挣下的都是自己的。餐具也是,以前就反复洗,买下几十个碗,用完赶紧洗掉,接着再用,隔一段时间把所有的碗都放到一口大锅里煮上一顿,算是消个毒。你看现在多方便,只要把碗收掉,洁康公司的人就来收走了,减少了很大的工作量。还有就是来店里的客人,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和素质都有特别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