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副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518
颗粒名称: 搞副业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271-273
摘要: 韩生明讲述他搞副业的经历。
关键词: 肃州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搞副业
  采访对象:韩生明,生于1945年,泉湖镇四坝村4组农民。
  采访人:赵永国韩文华
  采访时间:2021年5月18日
  采访地点:泉湖镇四坝村4组采访人:请您说说什么是搞副业?它是怎样一个发展过程?
  韩生明:我也说不全,搞副业的名头多着呢,我寻思,副业,就是主业余外的事。记得大集体那个时候,搞副业就是除了种麦子、包谷这些粮食作物以外,再种些菜啊,或者出去打个工,多挣几个钱改善生活。1982年以前是大集体,那时候收入低得很,生产队分不上几个钱。离城远的地方都在想办法组织社员外出搞副业,就是现在说的打工。我们城郊出去搞副业的人少,主要就是务习经济作物,多种些菜卖。大集体那时候的收入就是一个劳动日能投多少钱,有投一块多的,也有投七八毛钱的,就是你干一天活挣上十分工才能收入个七八毛钱,如果再把生产队分给的粮油副食钱扣掉,到了年底生产队搞决算,有些户还欠账的呢。1982年包产到户后,谁勤快干得多,谁就挣得多。我们这地方还是以种蔬菜为主,空闲的时候再去外面打工搞副业。我们的菜棚里主要有辣子、茄子、西红柿、甘蓝、青菜、黄瓜、梨瓜等蔬菜品种,都是我们这里的特产。你不种蔬菜凭那些种下的粮食值不了几个钱。离城远些的人开始养些羊啊牛啊鸡啊也能变成钱,外出打工的也越来越多,多余的劳动力都到建筑队上和厂子里去打工。后来发展起来了,西峰、金佛寺、泉湖、银达的建筑队都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公司。这以后,农民的腰包就渐渐鼓起来了,长期打工的变成了城里人。
  1980年摆摊卖菜的农民采访人:谈一谈你们那儿搞副业的情况。
  韩生明:大集体的时候,我们队里的地百分之七十种粮食,百分之三十种蔬菜,那时候国家还收公粮,统购统销,种得少了把皇粮和统购交掉社员就没吃的了。各生产队不但要交公粮统购,还要按土地面积交土地管理费、水费。那时候的粮食不值钱,一斤麦麦儿卖上一毛三,玉米才是七八分钱。当队长的主要抓两件事,一件就是以粮为纲,把粮食抓上去,让大家有粮吃;一件就是把钱抓上去,让大家有钱花。钱的来源,就是把队里的经济作物种好,再派一部分人出去打工,队里的钱多了,劳动日值就投得多了,经济条件相对就好些。那些外面打工的,也是凭力气挣钱过日子的呢。大包干以后,农民的日子慢慢好过了,打工的了,种蔬菜卖钱的了,收入都不错。我们这里的农户现在种高档温棚有十三个的,十四个的,一年收入十几万。和大集体的时候相比,副业全都变成主业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永国
责任者
韩文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