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
采访对象:吴录德,生于1943年5月,总寨镇三奇堡村8组农民。22岁当生产队长至40岁,大包干后经营钢磨至九十年代后期。
采访人:周聪德
采访日期:2021年1月25日
采访地点:总寨镇三奇堡村8组采访对象家中采访人:请您谈一谈生产队打井的事,打了几眼井?怎么打的?吴录德:我们队满共4眼半井,其中4眼就是我当队长的时候打的。我22岁当队长,当了18年,一直到大包干才不当了。打第一眼机井是1972年,那年连架电带打井,打井队是酒泉地区机械队,打了60米深,到现在快50年了还浇地的呢。那个时候打井主要靠国家投资,生产队筹资六七千元,用的是冲击钻。打井的时候,生产队做好拉石料等准备工作,把机械搬运回来,把井架立起来,然后派三四个人跟班作业,按机械队的要求拉水、换钻杆、清泥浆。下管子的时候,全队的社员五六十个劳动力全部上,那个时候是水泥管子,重得很,人少了不行。一眼井打好安装起来大约半个月时间。到了1974年,又打了两眼。我们这里地层好得很,没流沙不塌方,水旺得很。七十年代,前前后后共打了4眼井,情况都差不多,用的是冲击钻,生产队投资六七千元,社员投工投劳,现在全部完好正常使用。后来到了九十年代,又打了一眼,投资十万元,国家投资三万多元,农户集资六七万元,每亩地预收100元,决算后又退了些。这眼机井是用回旋钻打的,距中心村近,现在主要保障中心村小区人饮水,也浇地,占我们队的指标,浇地相当于半眼机井。这眼机井打的时候是打算替补修井,结果旧井全部完好一直正常使用。
采访人:说一说打井的初衷,为啥要打这么多的机井?吴录德:洪水从西南向东北淌,我们队的渠从东南向西北淌,洪水河湾与我们的水渠交叉通过,洪水一淌就把我们的渠冲毁了,洪水越大,渠里一点水都没有了,没洪水或洪水小了,才能截坝拦水进渠浇地,浇地没保障,所以就期盼打井。石河里拦水把人拦得忙忙的了,一有时间,就把社员发动上到河坝里拦水,抱石头码石墙。1972年以前,我们浇地没保障,还受水灾,洪水下来就把地冲毁了,把人害得忙忙的呢,我们这个生产队几乎就住不成人了,这里的几道河坝,都是那个时候洪水冲下的。自从1972年国家在茅庵河修了拦洪坝,水都拦到大桥底下了,我们才不受害了。所以打井很重要,我们积极争取,尽管那时收入低,一个劳动日才投几毛钱,生产队也没钱,但打井的愿望和积极性特别高。周边其他生产队也竞相打井,大些的生产队打了五六眼。
采访人:这个队种多少地?机井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吴录德:一开始七百多亩地,后来发展到八百多亩。没打机井之前,浇地没保障,能浇几轮算几轮。井打上浇地有了保障,按轮次浇,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了。我当队长初期,全队粮食总产七八万斤,到大包干我当的最后几年,粮食总产已经四十多万斤了。增产的原因是水浇的及时,化肥也多了。一开始,一亩地二十几个捆子,麦子穗头子小,一个捆子也就打上七八斤麦子,后来就成了六七十个,七八十个都捆得呢,粮食长得崴哈了,种的也密植稠哈了,穗头子也大哈了。有了机井就是好,产量上去了,有了余粮和瓜菜卖钱,到大包干前几年,一个劳动日投两三块钱。这些年就更不同了,种植的杂了,不光种粮食,主要种植蔬菜、西兰花、西瓜,桃树上了200亩。桃树浇六轮水,蔬菜种两茬,至少浇十轮水,半个月就浇一轮。我们队近20年不浇河水了,全靠机井灌溉。机井浇水容易多了,妇女老人也能使唤水,过去浇河水时人起三马(人多的意思),浇水得派身强力壮的劳力,力气小的人使唤不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