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510
颗粒名称: 修渠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242-245
摘要: 于厚林和于永瑞回忆参与修渠的经历。
关键词: 肃州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修渠
  采访对象:于厚林,生于1947年12月,总寨镇西店村7组农民。年轻时修渠、吆皮车、当生产队副队长。2007年到总寨敬老院安度晚年。
  于永瑞,生于1947年4月,上坝镇光辉村2组农民。现在总寨敬老院安度晚年。
  采访人:周聪德
  采访日期:2021年1月2日
  采访地点:总寨敬老院
  采访人:麻烦把您修渠的经历讲一下。
  于厚林:六十年代,我整整修了三年南干渠,实打实没换过人,一年四季在工地上干活。从西洞讨南水管所那里一直修到东洞,我就吆皮车去了,修渠又换的别人。工地上人特别多,大约有七八百人,有上坝、总寨、西洞、东洞等公社的,我们总寨公社11个大队105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出2至3人。我是灌浆的,灌浆满共60个人,负责和灰、养护等工作。省水利厅调来三台搅拌机,砂灰拌好拉上送到修渠的地方,每半天打一个点,打上一段往前搬一次机子。我是给搅拌机供水的,搅拌机附近放一个大缸盛水,用水桶从渠里提水把缸往满里装,和灰时缸里放个泵头就吸干了,一缸水和一盘浆。新修的渠要泅水,从上面引来一股水,刚漫过渠底,大截截加上截墙,把水聚住,脚片子精上下到水里用掀头往岸坡撩水,一段一段撩地泅。就近没有水时,用水桶从上游提水泅,这样更费事。
  于永瑞:那个时候修渠上坝了不得,南干渠、东干渠、西干渠,还有一分干、二分干、三分干,修了几个干渠我没冒掉一个,跟上箍洞子,抱石牛,挖石沙,从六十年代干到七十年代,整整修了十年渠。后来修七一水库、夹山子水库我也参加了。
  采访人:修渠是季节性的,冬天天冷了水泥活应该就干不成了?于厚林:没有,无冬一夏都干的呢。冬天挖渠、备料,我们那个时候除了过年、腊月二十几里放上几天假,其他时候天天干活。南干渠基本从石滩里过,地势有高1973年下河清公社社员在修渠有低,有垫的、有挖的,最高点四米以下才是渠顶,挖到底部取出一锨沙需要四层人,下面一层挖,中间两层接,岸上还有一层折的,费劲的呆呆的呢。
  石滩里备料,三个人一张筛,公家把筛发给,自己背到石滩里,筛出瓜子石,细筛再隔米粒石,最后隔出细沙。料备好了,生产队派皮车拉运到工地。
  于永瑞:没停的,一年四季修的呢。冬天有冬天的活呢,筛沙备料,箍洞子,洞子深的呢,也长的呢,从山里头修到山外头,里面冻不住。生产队的小伙子轮班去修渠,一班三个月,大些的生产队每班派十几个人,门上留的是妇女和中老年男人。
  采访人:修渠的人那么多,吃住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于厚林:住宿由自己解决,满到胡里找地睡。工地附近有的家里给腾个衣末圈子,能住下就不错了。或者在农户的墙湾里搭个木头,苫上一块席子,席子上撒上些麦草抹上泥巴,就是个窝棚。有的闲置厕所,把粪打扫掉,铺上些麦草就睡起了。也有的在滩里挖个地窝子,上面盖住些当房子住。那时没好铺头,就是个褥子、被子。修到沙河,离家近了,下午下了班,偶尔跑上回个家,吃上顿饭,睡到早晨六点钟,起来赶紧跑,到工地刚赶上上班。
  吃饭有食堂,一开始在罗马堡子里安的呢。渠修到东洞,食堂又搬到东洞田家庄子。干活的人自己交粮,一月交60斤细粮,面粉或小米,换成饭票。夏天,生产队有菜了给食堂送上些。中午开水就馍馍,一个大馍馍半斤面,一肚子吃两个,喝一瓷碗盐开水。水是沟水,舀出来倒在缸里澄清烧茶做饭,不调个盐,又苦又涩,难喝得很,调个盐有个咸味,就好些了。下午吃一顿米糊糊面条子。饭量大的人一个月得80斤粮,领上三个馒头,吃掉两个,省下一个装到身上,工地上肚子饿了还吃呢,有的背个水壶,有的没有,就干攒的呢。
  水电局有两辆解放牌汽车,上班把人送到工地,下班把人拉回食堂吃饭。饭吃了头朝东回到住处睡觉。
  于永瑞:住的地方是在附近挖的地坑子,顶上用树秧或席巴子盖住压上土,下面铺上麦荄,时间长了,麦荄成了衣末子,地坑里虱子臭虫多得很。食堂以大队办,一个大队五六十人,多些的七八十人。那个时候没好吃头,主要是开水馍馍、小米饭,馍馍多一半是窝窝头。
  采访人:麻烦您简单地谈一谈修渠的感受。
  于厚林:那时候全凭人力夯的呢,不像现在挖掘机了、装载机了,干活主要靠机械,人不费事了。现在的年轻人舒服得很,不挑渠上坝了。
  于永瑞:要不是那个时候修渠,就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良田。现在有了机械,修渠也容易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