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渠上坝
采访对象:侯登有,生于1951年4月,总寨镇三奇堡村人。1972年至1992年任大队(村)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1992年以后总寨镇当干部至退休。
采访人:周聪德
采访日期:2020年10月4日
采访地点:肃州区文化馆
采访人:您当过大队干部,对挑渠上坝的事应该比较熟悉,麻烦说一说相关情况。
侯登有:我从十六七岁就开始挑渠上坝,南干渠、北干渠,引讨济红渠的张家苦圈子我都去过。我们三奇堡浇的是洪水河的水,挑渠上坝大体可分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六十年代,一开始用的是引渠,挖好就淌水。从洪水河引来的水第一站浇总寨,第二站上坝,第三站下河清有半数。那个时候水渠是河坝,开个口就把水引到河坝了。每年春季,组织人上去,驴把树秧驮上去,到洪水河大龙王庙上,从河坝里把水拦上来。河坝里拦水时把石头卷进树秧里捆住,滚进水里码起来堵水。水引上岸后,挖个土沟沟引到地上,我们才浇地的呢。第二时间段是七十年代,慢慢开始修成渠了。先是干扎石头渠,不久又陆续把干扎渠拆掉,修成浆砌石,成了水泥渠了。第三时间段是九十年代以后,从南干渠分口子,一分干到四分干、五分干,都换成洋灰水泥梯形板渠和U型渠了。所以,现在和过去相比,又不浪费水,下来就淌到地里了,淌得相当好。原来浇一亩地120方水,现在渠道好了一亩地只需70到80方水。
采访人:过去挑渠上坝是咋组织的呢?侯登有:拦水都是按生产队分人,用水的各公社都派人去,县上统一号召,总寨、上坝、下河清都上人拦水。比如说你大队分了50个人,大队再分到生产队。六十年代驴驮车拽,最先进的就是皮车,皮车套上,拉上树秧,人骑驴上去。到七八十年代,一通知就是拖拉机拉柴草上,七十年代大队就有了拖拉机,我开过几年拖拉机。那个时候一个生产队派三四个人,一个大队就三四十人,去大龙王庙拦水。拦水时各公社分段,除了总寨、上坝、下河清,再往上还有东洞。大包干后农户有了小四轮拖拉机,拦水的人开拖拉机去,早去晚归。浇水期间还要派人看水,我们三奇堡大队要看好几个口子呢,从南干渠第一道口子下来以后,就有一个坝房子,就得有看水的人,我都看过水,连夜无明地蹲在坝房子。采访人:一般挑渠上坝一次需要多长时间?侯登有:大规模拦水就春季里一次,一连好几天。待头轮水淌完,那就把水放给金塔人了,咱就不用管了。头轮水过后,上坝就多了,一般一年浇六轮水,一轮水浇20多天,每次都得上坝,按班子排开,一个生产队一般三四个人,按生产队大小确定。有的大队3。个人,有的大队20个人,也有10几个人的大队。西店大队13个生产队去的人就多,三奇堡大队只有10个生产队,去的人就少些,那是根据生产队人口和耕地面积多少大约摊派的。修渠就不同了,三年五载,修东干渠长达三年多时间,还箍了洞子,是县上统一组织各乡镇的人修的。修北干渠只有北片的人,也修了一两年。以前从河坝里淌水,新修了渠,从洪水河河口引到渠里进了洞子。一般每年4月2。号左右放水,就得上人,看水一个坝房子两个人,主要是巡渠,水位发生变化要及时报告。
采访人:挑渠上坝人的生活怎么安排的呢?侯登有:那是七十年代,拦水的都是自己带食物,家家户户都带上一个锅锅子,带上些柴米,熬点稀饭,一去就是好几天。有的切上些咸菜,拿上几个洋芋蛋。坝房子看水的人也一样。那个时候我才十六七,看水的时候,在渠口自己做地吃,饥一顿,饱一顿,凑合地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