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497
颗粒名称: 拖拉机站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190-193
摘要: 魏学福讲述拖拉机站的发展历程、承担的主要工作、如何管理、工作需要的辛苦。
关键词: 肃州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拖拉机站
  采访对象:魏学福,生于1950年6月,总寨镇人。1972年到总寨公社拖拉机站工作,先后当会计、站长,1985年拖拉机站改为乡农机站后任农机专干、站长。2010年退休。
  采访人:周聪德
  采访日期:2020年10月5日
  采访地点:肃州区文化馆
  采访人:您在公社拖拉机站工作过多年,对拖拉机站的发展变化感同身受,麻烦您谈一下拖拉机站的发展历程。
  魏学福:好的。我是1972到总寨公社拖拉机站的,先当了两年会计,后当站长。1985年拖拉机站改革成乡农机站,我当农机专干、农机站站长。一直干到1990年,见证了拖拉机站的发展历程。
  我刚到站的那几年,站上只有3辆车,一个东75, 一个优特斯东方红40,还有一辆兰州牌汽车。汽车是上面奖给的。后来又买了一辆解放牌汽车。一辆车两个司机,共6个人。到1976年,拖拉机站人多车多,发展到3辆汽车,4辆拖拉机。各大队也有了一至二辆拖拉机,成立了大队拖拉机站,三奇堡大队最多,有3台拖拉机。各大队的拖拉机站由公社拖拉机站统一管理。到1982年之前,公社和大队光大拖拉机就有22台,有的生产队也有了手扶拖拉机。1982年以后,全镇拖拉机逐年增加,有的农户开始购买小型拖拉机,站上建起了拖拉机配件门市部。从1985年开始,拖拉机站改为乡农机站,有了奖励指标到大队。1988年,站上给没有拖拉机的大队分配一辆拖拉机,以前的大队拖拉机站也改成了村农机站,乡农机站只保留两三辆,又购买了一辆轿车,跃进嘎斯,跑总寨、上坝到酒泉的客运。1990年以后,全镇拖拉机发展到一百多辆,镇农机站转变职能,由直接经营管理车队变成以管理服务为主,主要负责驾驶技术培训、车辆年审、供应油料等工作。
  采访人:拖拉机站主要承担哪些工作?魏学福:一开始主要是给生产队犁地、推地、拉运。总寨公社从地域上分东西两片,西片收割早些,东片迟些,深翻先从西片开始,统一进行大会战。每个拖拉机两个司机跟班作业,公社派一名副主任督战,一个大队一个大队挨上过。秋收犁地,拖拉机一个机子两个人换着开,一个人开车,一个人人工深翻。1976年到1982年,县上号召大面积推广深翻,工作任务特别繁重,各生产队长排队等候拖拉机,西店、三奇堡两个大队,地上架电照明突击深翻,有一年我40多天跟班没有回家。
  拉土运粪也是主要的,有几年搞“黄土搬家”,往地里拉黄土,拉黑土,拉古沙,拉碱土,增强地力。拖拉机还要帮助生产队打场,记得有一年,沙格楞大队打完场就到12月份快过年了。拖拉机站还有一个任务是拉磷肥,从火车站拉来黑面面子,分到生产队进行高温发酵。这些活一般都在冬天干,冬天开拖拉机特别冷,穿上个皮褂子脚就冻得生疼。再就是上石棉矿。七十年代,拖拉机站有七八辆拖拉机和汽车,有两台上石棉山拉矿。拖拉机还有一个作用是当小车用,在分水、拦水的紧要关头,拉上公社和大队干部上坝去察水。
  采访人:您当过站长,说说拖拉机站是怎样管理的?魏学福:拖拉机站属人民公社集体所有,由公社统一管理,公社有一个副主任分管,工作由公社统一安排调度。司机由县拖拉机站培训,那时县拖拉机站设在营尔,在那里的一个大庄子里面,我去过。学员培训合格后,哪个公社来的分配给哪个公社,一开始给总寨派了3个。后来新司机由公社选拔,由老司机培训,酒泉汽车监理站统一考核。大队有了拖拉机,也成立了拖拉机站,归公社拖拉机站统一管理,有了任务,集中起来搞大会战。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车基本上分到各大队,社改乡后,拖拉机站改成了农机站,成了乡上的一个事业单位,主要是管理农机安全,供应油料,油料按各大队的面积分配,平价每公斤两毛多,高价每公斤四五毛。
  采访人:听说那时开拖拉机的司机红得很,吃不好就不好好干活,有民谣说“拖拉机犁地不宰羊,中间留个梁,”是不是这么回事?魏学福:开拖拉机确实很辛苦,夏晒冬冷。大包干之前,特别是1976年以后的那几年,县上推广深翻,由于地多,深翻任务特别大,拖拉机司机跟班作业,吃住在生产队。一辆车两个司机,一个开车,另一个也不能闲着,还要提上掀人工深翻。各生产队竞相要车,队长为了把车看住不让走,就想方设法找借口不让司机回家,有时宰个羊改善一下生活,缠住司机划拳喝酒。那时的羊特别小,提包里都能装下,也就十几斤。拖拉机犁地一般从两个埂湾往中间挤,到最后中间要么一个梁杆,要么一个槽涝,在所难免。后来通过总结经验先从中间犁,向两边延伸,这样梁杆就没了,这可能跟司机的技术有关。你说的那个民谣确实有:“拖拉机犁地不吃羊,中间留个梁;不吃油饼子,犁个塄塄子。”这话有调侃的成分。那时生活条件不好,最好也就吃上个油饼子、臊子面。说个实在话,那个时候的工作人员是万能的,万金油,没有闲暇时间,司机也不能专门开车,地上点火防霜都得去。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

相关人物

周聪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