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邮电所的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495
颗粒名称: 乡邮电所的变化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181-185
摘要: 董吉新回忆自己在临水邮电所的工作经历和临水邮电所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肃州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乡邮电所的变化
  采访对象:董吉新,生于1949年12月,原临水乡人。1970年在临水邮电所参加工作后一直供职于邮电系统,曾在临水邮电所工作二十多年。自2001年起,其长子子承父业,一直在临水邮电所当乡邮员。
  采访人:刘永丰
  采访时间:2020年7月22日
  采访地点:采访对象家中
  采访人:您对临水邮电所非常熟悉,先谈谈您在临水邮电所的主要经历。
  董吉新:我是1958年上的小学,1960年父母亲去世后因为成了孤儿辍学,1965年社教运动开始后又接着上学,一直上到1970年。我的家庭出身是贫下中农,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比较多,那时正在读高一,高中还没有毕业就招工到临水邮电所,1972年入党,没过几天就调到局里,专门给县委县政府送密级文件,分绝密、机密、秘密三种。现在中央开个会,当时就能把视频会议开到基层单位,那时候慢得很,有的文件县委县政府已经学过一个多月了,各公社才开始往下传达。1976年有了大儿子以后,为了照顾家庭,又申请调回临水邮电所工作,一直到1996年调到局里,此后又在总寨、火车站邮电所工作,2010年退休。
  采访人:您当时作为年轻人每天都干些啥?董吉新:六七十年代邮电职工都是半军事化管理,每年一套夏装,一套冬装,迪卡面料,三年换一辆自行车。那个时候的自行车非常少,有自行车骑也是个身份的标志。邮电所接送邮件全靠自行车,所里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取送邮包,早晨把邮包从局里取出来,先背上邮包往临水邮电所跑,再往三墩夹边沟跑,每天就这样来回跑。还有三个人每天分头骑自行车送邮件,一个是临水的南片包括黄泥堡,一个是临水的北片,一个是河西的三墩片。我跑的是南片,每天要走38公里的路,早晨九点以前把邮件分好出门,到下午六点要把邮件全部送完,接着赶快做着吃饭,晚上还要参加公社的政治学习。一下去就是一整天,中间能不能吃上饭,全看自己有没有人缘。那时候的独庄子特别多,送一封信要走很远的路。天好的时候骑车子,天下雨的时候,黄泥堡、仰沟大队东面子,东下坝、双塔、红泉、中渠有些队囊叽啪沓,骑不成车子,车车古辘上的碱泥绕住根本走不动,遇到这样的天气只能早早起来跑上去送信。那时候信息很闭塞,想知道外地亲朋的情况,只能通过电报和信件,电报按字收钱,比较贵,遇到大事急事才发电报;信件可长可短,能把想说的话都写进去,买个八分钱的邮票贴在信封上就能发出去,经济实用,所以写信的人特别多,每天站在家门口等信问信的人也很多。那时候经常遇到不识字的,还要给顾客代写信件和电报。后来,我渐渐上了年纪,就开始负责所里的工作,每天收发电报,处理内务。
  采访人:说说邮电分家的情况。
  董吉新:过去邮电局的邮和电分过几次家,我记得1972年至1973年就分过一次家。我参加工作的时候邮电所里的邮和电是分开的。那时候,临水邮电所有个线务站,住在大院的西面,分管的线路是从酒泉到临水,向北再到金塔,向东再到高台。线务站的线务员很忙,3个人几乎每天都骑自行车带上脚扣爬电线杆检查线路,电线上绣个蜘蛛网,或者电线杆上的瓷瓶有了灰尘,打电话听不清,就得清理。遇到急事大事,不管白天晚上和无冬一夏,都要去排除故障。发射“两弹一星”的时候,每个电线杆下面都有一个人看守线路。1997年是一次大分家,减的人最多。这次分家的原因据说是电信行业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三十年,把电信和邮政分开是为了让人家先发展。这次改革让邮电行业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电信局和邮政局先后都改成了公司。采访人:谈谈邮电所的发展变化。
  董吉新:邮电所的变化很大,基本上是一个时代一种变化。
  我招工后在老邮电所上班。老邮电所在临水老街上,西面紧挨着卫生院,东面是毋家老庄子,街对面是供销社。临水老街上公家的单位有公社、学校、医院、邮电所、供销社、兽防站、银行。我刚参加工作时,邮电所是8个人,1976年回到临水邮电所以后一直是5个人,我调到局里以后成了4个人,大概是五六年前,乡乡都有了邮电所,每个邮电所1个人。在我的记忆中,老邮电所七十年代修过一次,把原来的土坯房改成砖土木结构,1983年又修过一次,搬到新街上供销社的东侧,街对面偏东南是乡政府,这次全部是砖混结构,这两处占地都不过两亩。送邮件的交通工具,最早是用腿跑,后来有了自行车,发展到八十年代初有了摩托车,现在用的是客货车。
  旧社会和刚解放时的邮件从酒泉送到临水,再往高台盐池送,因为高台和我们是一个县。解放后信件逐年增多,六七十年代每天200多封,再就是汇款单和电报,汇款单每天20个左右。报刊杂志不多,每个大队和生产队都有一份《甘肃日报》,订《红旗杂志》《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的很少。改革开放以后至2000年,报纸杂志特别多,常订的报刊和杂志各有几十种,单位和农户订得最多的是《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甘肃科技报》《酒泉日报》《家庭文摘报》《半月谈》《读者文摘》等,恢复高考以后学校里订教学辅助杂志和报纸的也很多。后来,电视机普及得很快,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完全可以代替一些报纸和杂志了,再加上报纸和杂志涨价比较厉害,订的人就大幅度减少,大多数是为了完成党报党刊征订任务才订下的。
  原来,电报是二十四小时送达,汇款单和包裹是一周之内领取,按时不领的要发三次催领单。九十年代中期汇款交到银行。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有一次收到了一个从新疆寄来的包裹,等了好几天没人来取,就放在我宿舍的柜子里,直到有一天有个老汉赶着驴拉车来取包裹,我才知道里面包的是火化了死人的骨灰盒。1997年邮电分家前后,社会上开始流行大哥大和传呼机,2000年前后摩托罗拉、三星、小灵通等手机流行起来,程控电话也开始普及,邮电所的业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期间电报、电话业务逐渐萎缩了,到2002年就没有电报了,后来电信局就把电话电报设备拆除了。现在的网络销售特别火爆,邮电所主要的工作量是接送快递,每天五六十件,最多的时候达到200多件,再就是收发党报党刊。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