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酒泉种子机械厂
采访对象:田明,生于1936年4月,肃州区人。原酒泉种子机械厂退休工人。
采访人:赵永国徐炜
采访时间:2021年3月20日
采访地点:西环南路种子机械厂家属院
采访人:您是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的?当时厂子是啥样子?
田明:我今年85岁,18岁参加工作的,一直没离开这个厂子。最早是铁工社、铁西社、洗铁社、汽修社,是这四个合作社到1956年4月成立起来的机械厂。刚成立起来叫合作工厂,不到半年就改名为酒泉县农业机械厂,过了将近四五年以后上划为酒泉地区的厂子。工人们都是从四个合作社来的,老的比较多。厂子成立起来以后,从1959年开始,慢慢也压缩开人了,刚开始是400多人,最后压缩成200多人,女的到1960年全部精减掉,留下的只有原来的老工人。因为当时正在困难时期,粮食紧张,厂子养不住人。生产也是小打小闹,没有啥新产品,一部分工人就做些简单的活,打些铁锹、镰刀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发到各个乡里的供销合作社卖几个钱。主要车间有五个,锻工是三个车间,修汽车的,其余两个车间全部是做农业的,刚开始就简单造些播种机。
采访人:那时候工厂效益怎么样?职工的收入是多少?田明:那时候的工人相当苦啊,工资太低么,再加上粮食紧张。刚开始感觉厂子不太好维持,最高的8级工,工资级别60块钱,以后慢慢工资就变化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工资都相当低。拿我来说,工龄二十多年了就拿的3级工的工资,54块,养活五口子人呢。厂子也困难太大,材料材料少得很,东西东西没有,工人都是老的,负担过大,害病的比较多。像我们年轻娃娃都是学徒。原来的厂子七坑八凹,我们每天晚上做义务劳动,下了几年的狠心才把厂子平掉,把厂子里的马路修好。
采访人:您在厂里干了一辈子,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田明:这厂子真真费劲扎了,后面是个大坟滩,前面是两个大坑,就那个样子。最后干得男的老了退休,女的也都精减掉了,留下了些小伙子们,就我们这些人一直就蹲下,总算是把厂子维持下来了。那时候的人精神大得很,不管怎么样,一号召全部行动,说加班就加班,加班还没工资,也不计时间,行动得慢些架子车全部都没有了,就这个样子才把厂子维持下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厂子就基本上停下来了,干活的人不多了,老些的人就得在车间里干活,确实困难扎了。
采访人:厂子发展得最快最好是什么时期?田明:主要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发展得比较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抓经济建设,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很大。厂子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了,各个方面都给工人们增加钱了。原来,像我们这些人把力出大了,一通知啥时候到就啥时候到,大家都想的要把厂子维持下来。发展到现在,我到厂里去看了看,哎呦!翻天覆地的变化么,生产设备全部变成自动的了,我去了几回,挨个车间都转地看了看,现在厂子发展的要比那个时候好几十倍、上百倍。
1981年种子机械厂生产的种子精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