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兴起发展和衰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485
颗粒名称: 自行车的兴起发展和衰退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127-131
摘要: 李洪斌讲述自行车在中国兴起发展和衰退的过程。
关键词: 肃州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自行车的兴起发展和衰退
  采访对象:李洪斌(见前)
  采访人:李兴华
  采访时间:2020年6月22日
  采访地点:采访人办公室
  采访人:李主席您好!今天您能给我讲一讲自行车兴起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吗?
  李洪斌:行!对于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和衰退,我曾经翻阅过一些资料,现在就结合我自己的见闻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采访人:请您先谈谈自行车在我国兴起的过程。
  李洪斌:自行车这种代步工具尽管需要很大的技巧和体力才能驾驶,但它以新奇的结构和轻快省力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人们就根据拉丁文的“快”和“步行人”这两字的意思,把这种两个轮子的交通工具命名为 “bicycle”。而中国人之所以称呼它为自行车,则要从一篇日记说起。
  张德彝,又名张德明,是晚清时期的外交大臣。他一生八次出国,在国外度过了27个年头。每次出国,他都写下详细的日记,记录了无数国外见闻。而在出使英国的时候,他第一次见到骑自行车的人倍感惊奇。随后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见有人有骑两轮自行车者,造以钢铁,前大轮,后小轮,上横一梁,人坐梁上,两手扶舵,足踏轴端,机动以驰行,疾于奔马。”这就是中国有关自行车的第一次记载。其中,自行车这三个字就被沿用至今。张德彝自然也就成了给自行车起名字的第一人。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一交通工具很快也在中国时兴起来。1897年,上海租界内发生了两个爆炸性事件,首先是公共租界为庆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60周年,在中国的赛马场举办的第一次自行车比赛。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三名英国人,骑自行车来到中国,抵达上海时,全城百姓蜂拥围观,一睹两个轮子的机器到底是什么样子。有的人以为是用了什么魔法,为什么两个轮子居然不会摔倒。由此可见,当时自行车的数量极其稀少,寥寥可数。能掌握其中要领的也都是金发碧眼的洋人。不过按照之前说的自行车的发展来看,此时的自行车在欧洲也只是创新。自行车没几年就已经传到中国,可见这种交通工具普及的速度之快。
  在上海发生的这两次爆炸性事件,激起了中国人对自行车的强烈兴趣。两年之后的1899年,宋氏家族的大姐宋霭龄在十岁生日的时候,他的父亲宋耀如送给了她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这说明自行车已经进入了中国的上流社会。而在同一年,中国还出现了最早限制骑自行车的城市。1899年,苏州官府因为骑车人日益增多,而道路狭窄,还经常造成交通事故,就禁止中国普通老百姓在城内骑车。被允许骑自行车的只有“西洋人、教士、教民” 三种人。就在苏州正在控制自行车的时候,作为商业中心的上海却开办了中国最早的自行车专卖店。这一年年底,上海《中外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本行专办各种脚踏车,出售外洋头牌飞轮脚踏车,其速较快。本行不惜重资,远运而来,想绅商之乐步飞者当信息而闻之。”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公司新到了一批外洋头牌自行车,想体验官员和有钱人那种感觉吗?到店选购吧。在这种既憧憬又惶惑的状态下,自行车逐渐在中国开始普及。
  采访人:解放后自行车在我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李洪斌:自行车在我国的普及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渐进式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处在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时期,自主工业还很落后。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生产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这个时候,各大城市骑自行车的人不多,在农村更是少之又少,并且骑自行车的人都是有一定行业身份的。诸如邮递员、公社大队干部和赤脚医生等。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经过国民经济逐年恢复,自行车生产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了,品牌主要以“飞鸽” “永久” “凤凰” “红旗”牌等28寸车型为主。
  我国的自行车作为国家的统购统销商品,曾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调配供应阶段。这一阶段,除优先调配给一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所需外,其余的一部分作为奖励各条战线、超额完成国家征购生产任务的奖品使用,一部分则按照国家计划指标,调配供应给各地市场。这一时期,一车难求,普通老百姓凭票才能买到一辆自行车,而且只有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家庭才能买得起。
  骑自行车的市民自行车进入酒泉市场,相较大城市还是晚了一点。
  1966年,我上中学时,因路途遥远,家里经多方借钱购买了一辆二手“凤凰”牌自行车,在周围村庄还算是比较早的。直到1978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自行车生产才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这个时候,凭票、批条供应的时代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自行车品牌逐步多了起来,不只有“永久” “飞鸽” “凤凰” “红旗”老四样,新型品牌名目繁多,自行车市场开始繁荣。各大商场有足够的货源,城乡居民只要口袋里有钱,就随时可以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自行车。做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出行的简易代步工具,自行车具有经济实惠、方便灵活、结实耐用等特点,并且好修理。人们买一辆自行车,往往是坏了修,修了骑,修修补补,可以骑一二十年。因此,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青睐。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2010年,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自行车成为我国人民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这一时期,在城市的各个街道、马路,常常会看见骑自行车的人,上下班期间更是一片车流如海,密密匝匝的景观,一度被西方人称之为“自行车王国”。
  采访人:自行车是在什么情况下淡出消费者视野的?李洪斌:到2010年以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自行车逐步被摩托车、家庭小汽车所替代。曾受人们青睐的自行车,似乎被人们淡化了,昔日街上的那种自行车人流不见了,只是上学的学生还在骑,也有一些人把自行车做为休闲锻炼身体的工具使用。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兴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