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遗址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446
颗粒名称: 第十七章 遗址篇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7
页码: 453-469
摘要: 文化遗址,是古代人类的建筑废墟以及在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遗留下来的痕迹,是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形成于已经成为历史的人类发展阶段之中,这些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某些生产活动的产物,是民族历史和国家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遗址篇

内容

第十七章遗址篇
  文化遗址,是古代人类的建筑废墟以及在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遗留下来的痕迹,是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形成于已经成为历史的人类发展阶段之中,这些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某些生产活动的产物,是民族历史和国家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有些文化遗址已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很多遗迹大都湮没或埋藏在地下,少数在地面上残存一些高台殿基或残垣断壁,正在被现在乃至将来的人类活动所消弥,有的已被大自然所风化。保护好文化遗址,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利于客观评价各民族的民族史诗,有利于展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满足观览者的猎奇心理。现就境内影响较大的遗址介绍如下:1 .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因“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临近赵家水磨作坊而得名。遗址位于今果园镇原高闸沟村5组南100米的崖岸上,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100米,遗址面积40000平米,崖上全为原高闸沟村村民耕地。由于历史上讨赖河主河道北移,曾冲刷出高约5米的崖头,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遗址俗称“北崖头”,旧时颇为壮观。现今崖头因被人为扰动,残高约3米,但文化灰层保护相对完好,这对研究四坝文化的分布、内涵和河西早期青铜文化有重要价值。
  北崖头文化灰层距耕地地表约2米,灰层厚度0.6米至1米不等,近似青土。解放后文物主管部门曾在前伸崖头上进行科学发掘,发现青土层中含有少量兽骨、柴灰、柴炭和细沙为掺和料的陶片。陶片施以红色陶衣,彩陶纹样有平行线纹、网格纹和三角纹。器形有双耳罐、钵等,陶片中有耳部划“人”字形纹路者。这些器物均具有膈马类型文化特征,距今约37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夏代中后期到商代前期。这一阶段正是西羌、乌孙、月氏等游牧民族在河西生存的历史时期,属乌孙部落文化遗址的可能性较大。
  1956年,甘肃省文管会人员曾在遗址附近发现动物角化石1件。
  1964年酒泉县文化馆又在灰层中采集到加工较为细腻的石臼、石纺轮各1件,骨匕1件,单孔残石斧2件。
  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中寨村西河滩“四坝文化”遗址西河滩四坝文化遗址,位于清水镇中寨村七组西侧,处于一条南北流向的季节性河流——白沙河东岸的台地上。遗址面积约5万平米,大部分保留在夹杂有第四纪黄土的沙砾堆清水中塞西河滩“四坝文化”遗址积层中,文化层厚约40至50厘米,其东部为中寨村耕地。
  该遗址在1987年文物普查中被首次发现,并被确认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1990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西气东输”管道铺设工程河西段开工前,甘肃省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安排各县文物部门对沿线文物保护点调查立项,该遗址被批准为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之一,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具体实施。2003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西北大学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由王建新、赵从苍两位教授主持,历时两个多月,发掘面积10000余平米,确认该遗址为一处早期“四坝文化”的大规模聚落遗址。
  已发掘的遗迹主要有:房屋基址33座,储藏坑31座,烧烤坑321座,陶窑4座。房屋基址的形式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已复原陶器20余件。陶器的形式有双耳彩陶罐和素面罐、单耳杯、彩陶盆、器盖、纺轮等。石器的出土数量也较多,其中大多数为细石器。细石器中有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等。大型石器中有打制的石斧、盘状器、磨制的石刀、石凿、石纺轮等。骨器也有一定的出土数量。其中骨针、骨锥较多,骨铲、骨镞较少。另外,还有较多的骨珠。发掘中还出土了一些青铜器残片和残铜块。
  从出土陶器等遗物的特征看,西河滩遗址的主体遗存应属早期四坝文化类型,在距今4000年前;从聚落遗址的社会形态看,属于半农半牧的原始状态。四坝文化,是公元前2世纪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的一种早期青铜器时代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玉门火烧沟等多处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但一直未能找到同时期的聚落遗址,使我国对四坝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无法深入。西河滩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这一重大空白,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文化分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它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文化谱系的建立,对于该地区古代民族的构成、迁徒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中寨“西河滩遗址”,是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首次发掘的一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其文化遗迹丰富,时代特色鲜明,一度震惊了我国考古界。目前,“西河滩遗址”已被确定为国家级史前大型聚落遗址保护单位,它的发现、发掘和学术研究成果将载入史册。
  3.清水盐池白土崖“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盐池白土崖“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清水镇盐池村东北“车家崖湾”东侧的大沙丘上。酒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曾在清水盐池白土崖“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大沙丘上发现过细沙为掺和料的红色陶片,因发现的数量不多,故未对车家崖湾的“白土崖子”进行发掘清理,遗址面积至今尚未查清。但据发现的细沙红色陶片看,其质地与下河清农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捡到的细沙红陶片相若。
  1972年9月中旬,酒泉地区革命委员会组织文物普查组,对全区文物遗存现状进行了一次为期3个月的全面普查,白土崖子列入普查范围。经普查组专家认定,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4.西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西湾“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清水镇原西湾村6组北的陈家沙河西岸。陈家沙河属今清水境内的一条南北流向的季节性河流,它每逢夏秋季节有洪水下泻。在上古时清水西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期可能属一条常年小河,肃州先民在此临河而居,故此地存有先民活动的痕迹。其东岸有两汉、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其西岸地表上发现有大量的夹砂红陶片及石器,据此推测该处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该遗址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730米,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将台墩周围诸文化遗址清水将台墩(详见烽墩篇)周围诸文化遗址,指除将台墩及其坞壁以外魏晋时期的陶窑遗址、砖窑遗址和聚落遗址。陶窑遗址在将台墩遗址内,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4米,曾并列分布魏晋陶窑遗存两座。近年来该地沙漠化趋势加重,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两座陶窑已被砂土掩埋,仅见散落清水将台墩坞壁遗址于地表上的陶片、釉渣。砖窑遗址位于将台墩东北侧的滩上,一字排列三座窑址,间隔40米。靠北的一座现存窑膛,其余两座窑膛已毁,地面遗有大量的烧结快、残砖、陶片以及一些铜铁残留物,估计这一窑厂以烧砖为主,兼顾烧陶、冶炼等功用。将台墩墓群及陶窑北侧的黄土台地上遗有较多的绳纹灰陶片以及少量的夹砂红陶片、五铢钱,据此判断此地在史前、秦汉、魏晋均有先民活动。以上三处文化遗址于2011年均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丰乐河干骨崖“四坝文化”遗址丰乐河干骨崖“四坝文化”遗址位于丰乐镇大庄村原八组西侧的丰乐河东岸上,因遗址断崖上裸露几具死者干骨而得名。该遗址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400米,灰层厚度10—50厘米不等,有的地方裸露于地面,有的地方被浅土掩盖,地丰乐河干骨崖“四坝文化”遗址表遗有很多的灰陶或彩陶残片。1987年,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组成的联合考察组曾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近300平米,发现并清理墓葬105座,出土粗砂陶器、彩陶器、骨器、青铜器、贝器450余件。墓葬多为袋状土坑墓,有冥器而无葬具。经专家研究确定,该遗址属四坝文化类型。1993年,干骨崖遗址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寨三奇堡水塔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7.三奇堡水塔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三奇堡水塔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三奇堡村水塔路口东、312国道南侧。经三奇堡砖厂取土探明,该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324米,分布面积48600平米。
  三奇堡村修建砖厂前,砖窑西南角曾有红土台子1处,周围遗留大量的夹砂红陶片,土台子被村民挖煤土越挖越矮,几乎与地表齐平,估计是史前陶窑遗址。砖厂初创时期,原计划先在水塔东取土,却在两米以下发现青土层和灰层,两者厚度约40厘米,灰层以下又是红沙,遗址的二分之一面积能保存至今,多亏了遗址土质差的缘故。1991年,码架的工人在取土边缘的崖下掏沙时,出土了彩陶罐多件,其中有1件网格纹彩陶提梁罐被鉴定为马厂类型一级文物,同时出土的还有石刀等物。据有关专家认定,该遗址为“四坝文化”遗存,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下河清皇城“汉唐”古城遗址下河清皇城,是一座汉唐古城遗址。汉代系“乐涫县”城,唐代系“福禄县”城。
  乐涫县,两汉酒泉郡九县之一,曹魏、两晋因之。西凉曾于此设建康郡,下河清皇城遗址派太守张体顺镇守。北魏初改县为戍,孝文帝时期改戍为县。隋代改县为镇,县废。唐武德二年(619),又在乐涫故址置县,取名“福禄”(原“福禄县”改为“酒泉县”)。
  县以“乐涫”命名,确难斟酌。“消”者,沸水也,具有汹涌澎湃之意。乐涫,应同“溹涫”(今桑干河)一样,同为古水名,疑与发源于祁连山、流经皇城东的“丰乐河”或“丰乐河淌沟”有关。
  乐消县究竟在何地,史料记载颇多,且十分明确:《新唐书•地理志》曰:“肃州酒泉郡,下。……县三:酒泉,中下,本福禄,唐初更名。……福禄,下,武德二年别置,东南百二十里有祁连戍、东北八十里有盐池。”《元和郡县志》肃州条下曰:“福禄县,中下,西至州一百里;本汉乐润县,属酒泉郡。后魏太武帝平沮渠茂虔改县为戍,隶敦煌郡。孝文帝改为乐消县。隋改县为镇。武德二年置福禄县,取旧名也。崆峒山,在县西南六十里……祁连戍,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盐池,在县东北八十里,周回百姓仰给焉。”《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六》义熙元年条下曰:“西凉公嵩与长史张邈谋徙都酒泉,以逼沮渠蒙逊。以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乐涫;以宋繇为敦煌护军,与其子敦煌太守让镇敦煌,遂迁于酒泉。”据上述史料可知:其一,汉乐涫县即唐福禄县;其二,西凉于义熙元年在此设建康郡。其三,乐消故城在高台县西北、镇夷城(今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古城)西南,肃州城东百里;东南120里有“祁连戍”,东北80里有“盐池”,西南60里有崆峒山。“崆峒山在肃州南”,古籍、方志已有定论,但今专家、学者多有异议,暂置不论。而肃州、盐池、祁连戍古城之存在,却是不争的史实。就三段道里折合为市里在肃州、盐池、祁连戍(今高台县新坝乡古城村羊蹄鼓城)三地之间判定,汉乐涫城、唐福禄城就是肃州区下河清镇皇城村的“皇城”遗址,方位与道里十分吻合。
  位于肃州区下河清镇政府东南一公里的皇城遗址,在丰乐川下游古河道西岸。此城呈矩形,东西长344米,南北宽291米,城周1270米,开东门。现仅有墙基、角墩和一段城墙等遗存。1956 — 1957年,甘肃省考古工作队在古城东部的丰乐川古河床东西两岸、西部的五坝河酉岸发现了大面积的汉代墓群。其西南边缘和北部的紫金村一带也发现了分布稀疏的两汉墓葬。1984年,在古城西部又发现了五坝河东岸汉墓群。今观古城四周,汉墓密布,地下文物埋藏丰富,毫无疑问它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沧桑巨变。仅从古城东、西、北三面的汉墓群分布,就能充分表明这座古城曾在汉代酒泉郡的重要地位。此城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这座古城什么时候又被称之为“皇城”呢?据耆老讲:“皇城”之名冠于元代,它是元太子驻守的城池。后来太子即了皇位,该城也因此而沾光被誉为“皇城” 。
  肃南县也有一座元代的“皇城”,据《五凉全志》注,“为元永昌王阔端所筑”。据此,来自肃州“皇城”边上的民间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墩下古城遗址9.三墩下古城遗址位于三墩镇的下古城遗址,乃汉代“会水县”城遗址。
  会水县,两汉酒泉郡九县之一,以众水所会而得名。魏晋因之,北魏废。
  《汉书•地理志》酒泉郡条下载:“酒泉郡,县九:禄福,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莽曰显德。……会水,北部都尉治偃水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莽曰萧武。阚驷云:众水所会,故曰会水。”这段记载包括原文和注引共出现三个“会水”,第一个应指水名,后两个皆指县名。《水经注》载:“合离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合黎山也。”《元和郡县志》酒泉县条下载:“白亭海,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一名会水;以众水所会,故曰会水。”《西域考古录》载:“会水县,在肃州东北,汉县,属酒泉郡。阚駰曰:众水所会,故曰会水。县有堰泉障,为北部都尉治;东部障为东部都尉治,后汉因之。”今讨赖河,古称白水,汉曰“呼蚕水”、唐及五代曰“金河”、明清曰“洗赖河”,经酒泉城西及北向东北流,流至下古城南红水河汇入,流至下古城东北清水河汇入,以下再无河流汇入。而真正能体现“众水所会”呼蚕河者,唯下古城也!《西域水道记•卷三》引梁份《西陲今略》:“洮赖河因众水会入,从下古城之左北流出边,其水时消时溢,溢则溃决边墙,消则河皆平地”,印证了众水所会“呼蚕水”的观点。
  下古城,西南与酒泉城直线距离25.5公里,东、南临讨赖河,北临清水河,土地肥沃,水流充沛。《重修肃州新志•酒泉县》城堡条下曰:“下古城,设在平川,土城周围二百八十丈……城东北四十里,先年有堡,无人居住,以地近小口子等处要冲之故。”这座古城在明初被加厚增高,为肃州卫十大军事要塞之一。城周近千米,较酒泉郡城小,较永定、河清、清水、金佛寺等几个军事要塞规模大。城北有梁家山汉墓群,城东有鸳鸯池汉墓群,下古城当为汉会水县治。
  10.草沟井古城遗址草沟井古城,位于肃州区清水镇与肃南县明花乡交界处的荒滩中,距今清水镇沙山村下庄子约5公里。古城遗存相对完好,城为方形,边长百米,开南门,四角有圆形角墩,草沟井古城遗址北墙外侧正中有马面,南门外有瓮城,瓮城门向东。城墙残高8米,基宽1丈、顶宽6尺。西城墙外6。米处,有南北向的矮墙一堵。据此城的圆形角墩形制看,修筑上限可至西夏,下限不逾元代,明代肃州境内夯筑的古城无圆形角墩形制。
  此城明代有驻军防守,《肃镇华夷志•图说》载:“草沟井,设在平川下地,土城周围一百一十六丈,东至甘州所属许三湾堡六十里,南至清水堡五十里,西至河清堡七十里,北至深沟堡八十里。内设防守官一员,军丁六十六名,马二十四匹。屯田三顷七十七亩零,屯粮三十石六斗零,草四百二束。所管各路墩台一十二座,并无分管边垣、贼由水头。”清乾隆初年仅有几名清水堡营的瞭望兵在“草沟井墩”坚守。此城保存相对完好,是清代草沟井人迁居沙山而减少人为扰动的缘故。此城被遗弃的原因,是雍正末年“九家窑屯田”致使马营河河水不能至此而变为荒城的,雍正初年尚有城内居住的科田户向官方缴纳粮草之记录。
  此城虽不在沙漠地带,但西墙外有一沙坡已与城墙平齐,攀援沙丘可以上城,但城内却无沙丘堆积。1956年4月,草沟井城东北角墩被地质部测绘局第二测绘大队确定为一等天文点;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组在城内采集的文物有瓷片和莲花纹砖;2001年8月,被国家确定为酒泉盆地GPS网点。
  11.“兴圣皇帝”陵遗址“兴圣皇帝”陵,是西凉国王李暠的陵墓,位于酒泉城西偏北7公里处的果园镇丁家闸村耕地南缘。公元417年,西凉国王李暠在都城酒泉病逝,葬于城西15里的“建世陵”。
  西凉王陵天宝二年三月,唐玄宗李隆基把他的十一世祖李暠追封为“兴圣皇帝”,于是把“建世陵”改称为“兴圣皇帝”陵。唐末河西战乱频仍,“兴圣皇帝”陵已破败不堪,成为“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旁”的荒冢。因荒冢封土较大,形若小土山,今人称其为“小土山墓”。
  2000年夏天,酒泉博物馆在果园乡丁家闸村南发掘清理了这座魏晋时期的古墓,该墓在丁家闸五号壁画墓西800米处。墓室距地表20米,坐西向东,属多室墓。从墓门到后室,全长22米,按中轴线依次为照墙、墓门、门洞、前室、左右耳室、过道、后室。墓门外北侧有一坐北向南的侧室,侧室对面有一耳室。墓门高1.7米,宽1.4米,用10厘米厚的花岗岩打制而成。门前墓道长70米,墓道上口宽约8米,底宽4.6米,墓道两壁呈3层多级台阶状。在下部两层台阶两侧,各有5个小龛。像这样排列在墓道两侧的小龛,在酒泉魏晋墓中还是第一次发现。就其墓葬规模而言,具有王者风范。
  墓的正门两侧壁上,各嵌有彩绘画砖,彩绘守门吏两尊。门南者身穿袍服,袖手,头戴将军冠,冠上有“交天翅”,身旁标有“张靖”二字;门北者身穿土黄色袍服,头冠难辨,身旁隐约显示一 “氾”字。经查阅史书,李暠麾下确有张、氾二将军:折冲将军张靖;宁远将军氾德瑜。他们死后,作为王陵的守门吏,既是当时将军家族的殊荣,又是今天学者考证墓主人的明证。为此,该墓应是“兴圣皇帝”陵。
  2005年9月,酒泉市政府投资165万元对该墓葬进行加固保护。工程采取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原则进行施工,只是为了便于游客观瞻而架设了灯具,同时用青砖铺垫了墓室地面,在墓道入口上方修建了形似宗祠、建筑面积135平方米的仿古建筑。
  【延伸阅读】李蒿和他的《述志赋》李暠(351—417),字玄盛,陇西成纪(今天水秦安北)人,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少小聪颖好学,性格沉敏;及长,精通经史,擅长文义。东晋隆安二年(398)为北凉效谷县令。次年以政绩迁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羌校尉。隆安四年( 400)冬,自号凉公、大都督、大将军,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在敦煌建都,国号“西凉”。赦其境内,追赠先祖、分封大臣;兴屯田、广积谷,准备东伐。义熙元年( 405)迁都酒泉,在西凉境内置会稽、广厦、武威、武兴、张掖五侨郡。安置外来流民32000户。既而修缮城垣、兴办学校,取缔酷刑,奖励农耕,轻徭薄赋,整顿吏治,招贤纳士。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西凉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是酒泉自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经济最繁荣,社会最安定的时期之一。
  义熙十三年(417),李暠逝于酒泉,享年67岁。葬于酒泉城西15里,谥武昭王。
  李暠不仅武功超群,而且文学造诣很深,所著《靖恭堂颂》、《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均为散文名篇。其代表作《述志赋》,在西凉文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涉至虚以诞驾,乘有舆于本无。禀玄元而陶衍,承景灵之冥符。荫朝云之庵蔼,仰朗日之照煦。既敷既载,以育以成。幼希颜子曲肱之荣,游心上典,玩礼敦经。蔑玄冕于朱门,羡漆园之傲生;尚渔父于沧浪,善沮溺之耦耕。秽鸱莺之笼吓,钦飞凤于太清;杜世竞于方寸,绝时誉之嘉声。超霄吟于崇岭,奇秀木之凌霜;挺修干之青葱,经岁寒而弥芳。情遥遥以远寄,想四老之晖光;将戢繁荣于常衢,控云辔而高马襄;攀琼枝于玄圃,漱华泉之渌浆;和吟凤之逸响,应鸣鸾于南冈。
  “时弗获影,心往形留;眷驾阳林,宛首一丘;冲风沐雨,载沉载浮。利害缤纷以交错,欢感循环而相求。乾扉奄寂以重闭,天地绝津而无舟;悼贞信之道薄,谢惭德于圜流。遂乃去玄览、应世宾,肇弱巾于东宫,并羽仪于英伦,践宣德之秘庭,翼明后于紫宸。赫赫谦光,奕奕崇明,岌岌王居,诜诜百辟,君希虞夏,臣庶夔益。
  “张王颓岩,梁后坠壑。淳风杪莽以永丧,缙绅沦胥而覆溺。吕发衅于闺墙,厥构摧以倾颠;疾风飘于高木,回汤沸于重泉;飞尘翕以蔽日,大火炎其燎原;名都幽然影绝,千邑阒而无烟。斯乃百六之恒数,起灭相因而迭然。于是人希逐鹿之图,家有雄霸之想,暗王命而不寻,邀非分于无象。故覆车接路而继轨,膏生灵于土壤。哀余类之忪懞,邈靡依而靡仰;求欲专而失逾远,寄玄珠于罔象。
  “悠悠凉道,鞠焉荒凶,杪杪余躬,迢迢西邦,非相期之所会,谅冥契而来同。跨弱水以建基,蹑昆墟以为墉,总奔驷之骇辔,接摧辕于峻峰。崇崖崨喋,重险万寻,玄邃窈窕,磐纤嵚岑,榛棘交横?河广水深,狐狸夹路,鸮鸱群吟。挺非我以为用,任至当如影响;执同心以御物,怀自彼于握掌;非矫情而任荒,乃冥合而一往,华德是用来庭,野逸所以就鞅。
  “休矣时英,茂哉隽哲,庶罩网以远笼,岂徒射钩与斩袂!或脱梏而缨蕤,或后至而先列,采殊才于岩陆,拔翘彦于无际。思留侯之神遇,振高浪以荡秽;想孔明于草庐,运玄筹之罔滞;洪操槃而慷慨,起三军以激锐。咏群豪之高轨,嘉关张之飘杰,誓报曹而归刘,何义勇之超出!据断桥而横矛,亦雄姿之壮发。辉辉南珍,英英周鲁,挺奇荆吴,昭文烈武,建策乌林,龙骤江浦。摧堂堂之劲阵,郁风翔而云举,绍樊韩之远踪,侔徽猷于召武,非刘孙之鸿度,孰能臻兹大祜!信乾坤之相成,庶物希风而润雨。
  “岷益既荡,三江已清,穆穆盛勋,济济隆平,御群龙而奋策,弥万载以飞荣,仰遗尘于绝代,企高山而景行。将建朱旗以启路,驱长毂而迅征,靡商风以抗斾,拂招摇之华旌,资神兆于皇极,协五纬之所宁。赳赳干城,翼翼上弼,恣馘奔鲸,截彼丑类。且洒游尘于当阳,拯凉德于已坠。间昌宇之骖乘,暨襄城而按辔。知去害之在兹,体牧童之所述,审机动之至微,思遗餐而忘寐,表略韵于纨素,托精诚于白日。”这篇赋约作于义熙九年之后。隆安四年(400),李蒿在今甘肃敦煌建立了西凉政权,为了抗击东方的劲敌北凉,建立巩固的东伐基地,不但派宁远将军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守东部重镇乐涫(治在今下河清镇的皇城),以伺机夺取真正的建康郡(治在今高台县的骆驼城,时为北凉沮渠蒙逊的王都),还于义熙元年( 405)将王都由敦煌迁往酒泉。与此同时,派舍人黄始、梁兴奉表抄小路去向偏居江东的东晋王朝称臣。然而,此时他想像张轨一样称霸河西、忠于朝廷的梦想显然缺乏雄厚的国力支撑。近在咫尺的沮渠蒙逊不断地向西扩张疆土,已成为西凉的劲敌,而远在今青海乐都的南凉王秃发傉檀也在义熙六年( 406)迁都姑臧(今甘肃武威)。李蒿迁都酒泉后虽曾数次东伐,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希望朝廷出兵北伐。《晋书凉武昭王传》载:“玄盛以纬世之量,当吕氏之末为群雄所奉,遂启王霸,兵无血刃,坐定千里。谓张氏之业指期而成,河西十郡岁月而一。既而,秃发傉檀入据姑臧,沮渠蒙逊基宇稍广,于是慨然著《述志赋》焉。”这段记载,较好地诠释了李蒿东征失败的苦闷心情。
  此赋共有6段组成。第1段以大量的用典说明自己幼年的志趣和济世理想。第2段写自己想在前凉政权下做乐官夔、火官益那样的忠良并有所建树。第3段写前凉灭亡后群雄四起,西凉在动乱中诞生。第4段写迁都酒泉后艰苦创业的情景。第5段写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人唯贤的思想路线。第6段写自己等待时机,一旦朝廷北伐,将配合朝廷完成统一河西、恢复中原的大业。由此看来,赋中所述的“志”,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伺机东伐,统一河西,像前凉的张轨一样为朝廷经略河西,进而配合朝廷恢复中原。这种思想。和他前后两次“上安帝表”的内容是一致的。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赋文大量用典和写景使用比兴手法,或比喻象征,或比况衬托,形象生动,这在“述志赋” 一类的作品中可谓独辟一径。另外此赋较好地继承了东汉抒情小赋的为文传统,又具有语言古朴、风格淡雅,用典用事与叙事写景杂糅的特色,从而使之别具一格。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