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关帝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413
颗粒名称: 6.关帝庙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405-408
摘要: 关帝庙,是为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兴建的。明万历六年,神宗皇帝将“义勇武安王”关羽追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四十二年应道教要求又将其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忠义、勇武、仁信的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在近千年以来得到世人的拥戴。可以说,明嘉靖年间,是民间由信仰“玄帝”到信仰“关帝”的转折期,而万历年间,则是各地“关帝庙”泛起的兴盛期。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公”。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祠庙

内容

6.关帝庙
  关帝庙,是为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羽由东汉末年的“汉寿亭侯”身份转换为“王”、“真君”,进而转换为“帝”、“帝君”,是由于宋、元、明时期的三位帝王赏识关羽忠义、勇武、仁信的诸多优秀品质而追封的,当然也不乏政治之需要。明万历六年(1578 ),神宗皇帝将“义勇武安王”关羽追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四十二年(1614)应道教要求又将其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忠义、勇武、仁信的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在近千年以来得到世人的拥戴。可以说,明嘉靖年间,是民间由信仰“玄帝”到信仰“关帝”的转折期,而万历年间,则是各地“关帝庙”泛起的兴盛期。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公”。一座关帝庙,就是一方水土的民俗民风展示;一尊关公像,就是一方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碑,就是一页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肃州乃至河西对关羽的信仰,可能就始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年间肃州境内“玄帝庙”居多,而城区的“关王庙”只有一座。究其名称,应为万历四十二年(1614)前的产物,最早不过宋徽宗大观二年。明万历《肃镇华夷志》“祠祀”条下曰:“关王庙,城东把总厅右,嘉靖二十七年参将刘勋重修,有碑记。”把总厅基址,位于今夜光杯广场,昔日自东而西依次有坐北向南的“把总厅”、“上帝庙”、“关王庙”和“五省会馆”几座建筑。上帝庙和关王庙临街处均有牌坊并峙。“关王庙”和“五省会馆”于1956年修建祁连剧院时被拆除。
  2012年金佛寺中心校整修操场时,发掘出明嘉靖年间修建“关王庙”功德碑一尊。由此断定,肃州乡下(包括嘉峪关),凡有街市的城堡均在嘉靖到万历年间建起了 “关帝庙”。万历四十二年前,肃州供奉玄天上帝的“玄帝庙”,要比“关帝庙”多,仅城内有两座,嘉峪关关城内有一座。所以,万历四十二年,是肃州修建关帝庙、废止玄帝庙的分界线,因这年关羽得到的道教封号是"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凡通衢大道以至穷乡僻壤,无地无之。”建关帝庙之风盛行,关羽遂成为各行各业的保护神。也许在肃州做生意的晋商觉得这样对关王的重视还不够,于是又让关羽再司“财神” 一职。如客肃晋商就把同乡“关圣帝君”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原“共和街二校”所在地修建了关帝庙,并每年在彼举办庙会。
  清光绪初年,山西同乡会围绕关帝庙扩大基址建了山西会馆。会馆坐北面南,沿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有大门、照壁(坐南向北)、戏楼(坐南向北)、牌坊、关帝庙、议事厅等。牌坊上方正面书写“浩气英风”匾额,背面上书“功昭日月”四字,皆为蓝底金字。关帝庙为三开间歇山顶前卷棚殿堂,内外悬挂巨匾十多块,内祀七八尺高的彩塑关羽坐像,赤面黑髯,仪态威严勇武。左侧依次有关平、关兴、王甫三尊立像陪祀,右侧依次有周仓、关索、赵累三尊立像陪祀。关平手托汉寿亭侯玉玺,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个个塑绘得栩栩如生。庙壁四周绘关羽生平壁画,如“桃园结义”、“怒斩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华容道捉放曹”等。画工细腻、比例匀称,实乃壁画之上品。山西会馆每年五月十三到五月十五有三天庙会,连唱三天大戏,旨在为百姓祈雨而赢得回头客。1946年,同乡会在会馆开办“建国小学”,这座私立学校于1952年9月被政府接管,改名“共和街第二小学”。校内的庙宇及房屋则在扩建“共和二校”过程中被拆除,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和那座牌坊,拆会馆时被移至酒泉公园内,今公园北门内外的牌坊和石狮子即是。
  清末,留在肃州境内的关帝庙城里乡外真不少,城区的会馆、东关厢、钟楼寺旁、北门内外各有关帝庙一座,乡下较大的村堡几乎都有关帝庙。如总寨堡外桥东的那座关帝庙,解放后被辟为公安派出所,一直沿用至1973年,派出所迁址后才被公社拆除修了戏台。如今,唯有酒泉中学院内马路西侧的那座“武圣宫”向后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武圣宫”,系今酒泉中学校内马路西侧“武庙”建筑群的前殿。这座供奉“武圣人”关羽的“宫殿”若与昔日肃州其它地方的关帝庙相比,当属简陋者。虽为五开间却台不武圣宫盈尺,同为单檐硬山顶建筑,却只有二道花牙而无重叠斗拱。建造时间与宫后的“武成殿”同时,皆为建于光绪二十二年,笔者疑为是从北门内移来(按:城内北门照直有座关帝庙,1910年3月国际友人莫理循拍摄的照片中,北门已与北大街径通,说明之前已迁址或者拆除)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 )被辟为“中央政治学校附属边疆学校肃州分校”教学用房,历肃州师范、酒泉中学沿用,改革开放后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备案。今檐下悬“五圣宫”小匾一块。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