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七月十五“舁城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409
颗粒名称: 【延伸阅读】七月十五“舁城隍”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
页码: 399-401
摘要: 北齐皇室慕容氏有祈求城隍佑护之事,唐代韩愈有《祭城隍文》,宋代以前全国各地州县皆奉祀城隍。从此,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为城隍爷出巡去行宫给鬼放假的日子,所以这三天也称“鬼节”。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祠庙

内容

【延伸阅读】七月十五“舁城隍”
  我国祀城隍的习俗比“祭孔”还早,《礼记》中的水庸就是后来人们祭祀的城隍。北齐皇室慕容氏有祈求城隍佑护之事,唐代韩愈有《祭城隍文》,宋代以前全国各地州县皆奉祀城隍。明洪武十二年(1379),甘肃行省饬令境内各卫将厉坛改建为城隍的行宫,列入祀典。肃州卫当时的厉坛,在城东北一里(原北苑小学附近)。从此,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为城隍爷(香樟木雕像)出巡去行宫给鬼放假的日子,所以这三天也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出巡仪式较隆重:先是大锣鸣道;接着乐队细吹细打;后面是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镣,气势森严的仪仗队;最后是大伞压队、城隍爷轿子紧随。城隍到达行宫后,僧道做“盂蓝盆会”,诵经施食,祈求城隍为酆都城的饿鬼超脱。按惯例,会首还卜问城隍当晚是否回城,如卜辞表明城隍有事回府即回城,否则,住宿行宫。第二天城隍回城,仪式如前。实质上城隍回不回城,会首说了算。会首一般能代表民意,若老百姓不满意州县官员的作为,或许连续几年城隍爷当天不回城,官府得多花点雪花银打发,这种闹剧直到赃官任满走人作罢。七月十五又是士农工商各色人等家庭祭祖的日子,一般人家要蒸“葫芦包子”,带上香楮、冥资、瓜果上坟;富户则用一鸡、一羊、一猪的“少牢”祭品供到祠堂作祭。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