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弥陀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396
颗粒名称: 8.弥陀寺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384-386
摘要: 弥陀寺,佛教寺院,原址在酒泉百货大楼背后,原“肃园街小学”是其旧址。该寺因主供阿弥陀佛而得名。弥陀寺弥陀寺浮屠旧照供奉神祇比较单一,殿中一般供奉“西方三圣”,即教主弥陀、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弥陀寺寺后有一座玲珑挺拔的13层砖塔,相传砖塔为镇河塔,位于原酒泉城东门南跨角,系道教为防止红水河洪水冲垮酒泉城而建造的,洪武二十八年拓展城垣时才位于鼓楼东南部。而嘉靖三十六年重建后,则名“弥陀寺”,想必在卧佛殿前新增了弥陀殿。在河西,这座砖塔无论从造型艺术,还是审美价值方面均堪称一流,可与凉州罗什寺砖塔比肩。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寺塔

内容

8.弥陀寺
  弥陀寺,佛教寺院,原址在酒泉百货大楼背后,原“肃园街小学”是其旧址。该寺因主供阿弥陀佛而得名。弥陀寺弥陀寺浮屠旧照供奉神祇比较单一,殿中一般供奉“西方三圣”,即教主弥陀、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弥陀寺寺后有一座玲珑挺拔的13层砖塔,相传砖塔为镇河塔,位于原酒泉城东门南跨角,系道教为防止红水河洪水冲垮酒泉城而建造的,洪武二十八年拓展城垣时才位于鼓楼东南部。
  弥陀寺,初为卧佛寺,建于明天顺年间。《肃州新志》“祠庙”条下曰:“弥陀寺,在肃城南街,俗呼’姑姑寺’,又名’尼僧寺’,又名’卧佛寺’,天顺间修建。嘉靖火灾二次,尼焚死者十一人,仅存一人,殿宇灰烬。三十六年,商人襄陵乔耀,居士雷尚德、李春等助成之。寺后有浮屠一座,相传恐红水河水涨淹城,建以镇之。顺治初毁于回。十二年,镇守副将麻引扬等重修,康熙十六年及六十一年再葺。同治年间复为回毁,惟浮屠巍然尚存。”据此可知,此寺在明嘉靖二十一年遭灾被焚烧前,寺名“卧佛寺”,由尼僧12人住寺,俗称姑姑寺。而嘉靖三十六年重建后,则名“弥陀寺”,想必在卧佛殿前新增了弥陀殿。该寺虽在清顺治五年、同治四年分别遭丁国栋、马文录回乱焚烧,约在光绪末年此寺又在旧址重建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肃园保利用该寺院改立了保国民小学。这次改建,占用了寺院大部分庙宇作为校舍,尼僧融安、融全、谛智于翌年改驻佛教会于仓后街开办的居士林,故临近解放时该寺无僧人住寺。也许是位于最后的卧佛殿和殿后那座不同凡响的砖塔,解放后该校中的古建筑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对卧佛殿和砖塔采取了隔离保护措施。但在“文革”初期,砖塔和所有庙宇被拆毁,木材用于肃园街小学的翻建。
  在河西,这座砖塔无论从造型艺术,还是审美价值方面均堪称一流,可与凉州罗什寺砖塔比肩。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