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吉祥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395
颗粒名称: 7.吉祥寺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
页码: 383-384
摘要: 吉祥寺,曾坐落于鼓楼西北百米:处,寺中供奉何等神祇不详,相传为肃州古刹。该寺寺后虽有白塔,但白塔的形制与明代中叶肃州境内的诸多喇嘛塔有所区别一一无明显的覆钵,佛塔由塔基、须眉座、覆莲、承盘、塔身、相轮、塔颈、塔盖、塔尖九部分组成。八角形木质塔盖角悬风铃,宝葫芦形塔尖为黄铜所制。该塔相轮四重,估计墓塔主人生前职级位于罗汉之下,但绝非释迦牟尼佛骨塔。据法幢寺融照法师生前回忆,吉祥寺白塔高约15米,1931年地震塔顶倾圮,主持僧达揆发愿重修,摄制塔影西至新疆募化,以恢复旧观。塔盖、塔尖,当为达揆重置之物。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寺塔

内容

7.吉祥寺
   吉祥寺,曾坐落于鼓楼西北百米:处(今鑫利商城是其旧址),寺中供奉何等神祇不详,相传为肃州古刹。《重修肃州新志》“祠庙”条下曰:“吉祥寺,在肃城鼓楼西,俗名’大寺’,寺后有白塔高耸,相传创建于汉武时,|盖最古刹也。景泰七年继修,正统五年太监刘永诚请于朝,敕赐额曰’吉祥寺’。顺治初回民土伦太、丁国栋吉祥寺塔影叛乱,寺毁;总督孟乔芳遣副总戎齐升平之。九年,天城游击郭良材重修,都司白锐有碑记事。康熙五十九年卫守备、广陵曹锡钺并主持僧妙德募化,又修之。寺有常住田八十四亩,坐落黄草坝三百户沟。”该寺寺后虽有白塔,但白塔的形制与明代中叶肃州境内的诸多喇嘛塔有所区别一一无明显的覆钵,佛塔由塔基、须眉座、覆莲、承盘、塔身、相轮、塔颈、塔盖、塔尖九部分组成。塔基上建有三重复合式方形折角(共20角)须弥座,其上为覆莲承盘所托之筒形塔身(上略粗于下),上有四级相轮状塔柱,塔柱上有四级八面形塔颈,每级辟佛龛四孔,各级佛龛交错而置。八角形木质塔盖角悬风铃,宝葫芦形塔尖为黄铜所制。该塔相轮四重,估计墓塔主人生前职级位于罗汉之下,但绝非释迦牟尼佛骨塔。据法幢寺融照法师生前回忆,吉祥寺白塔高约15米,1931年地震塔顶倾圮,主持僧达揆发愿重修,摄制塔影西至新疆募化,以恢复旧观。塔盖、塔尖,当为达揆重置之物。
  该土塔与鼓楼、弥陀寺砖塔呈一条直线,有人称两塔为“卧牛椅角”。1964年,因塔体倾斜过甚被拆除,拆除时佛龛内有宋、元、明、清各代铜佛及造像模具。其中一尊明代“多罗菩萨”造像,高15厘米,宽7.9厘米。这尊观音化现的度母头戴五佛宝冠,身着天衣,盘腿端坐于莲花座上,右脚搭在左腿之上。右手置于右膝之上结施愿印,并托一枝乌巴拉花开放于右肩;左臂下垂前弯,掌心向前,手持一枝乌巴拉花向后搭在左肩头。其面目端庄慈祥,象征度母广度无数众生,名播十方佛国。1956年,在吉祥寺旧址出土明鎏金铜塔一座,塔高13.5厘米,底座直径7厘米。钟形塔座上有莲花承盘,上托锥形相轮13重,其上伞形塔盖莲瓣与莲花宝顶相映成趣,造型优美别致。
  吉祥寺白塔为白灰纸浆造面的土塔,不易为战火所焚,佛龛里有宋、元、明、清各代铜佛,说明该塔在西夏、元、明、清均修复过。后世补修、粉刷,总能依照佛教仪轨保持其原貌,以至世代流传。吉祥寺的前身,应早于白塔建造时间,当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道武帝时期建造的可能性极大。
  解放前住寺僧有达揆、心钰、心明、光智四人;解放后还俗。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