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389
颗粒名称: 2.西峰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372-375
摘要: 古寺名西峰寺,又名“西峰宝寺”、“西峰宝刹”、“西古寺”,寺在酒泉古城正西1公里处。此寺因北凉神僧慧达灵骨塔在彼而建。刘萨诃,今河北省卢龙县人。他是活动于东晋时期的一位河西高僧,为僧经历主要在凉州地域,记载其神奇传说的典籍很多,主要有《高僧传》、《续高僧传》、《梁书》和《法苑珠林》。《五凉全志?永昌县志》“仙逝”条下曰:“刘摩阿,初住云庄寺,北凉时西去,没于酒泉,骨化为珠,血化为丹。”此条一句“门人因立庙于此”,说明西峰宝刹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此条中的“慧远”,应属“慧达”之笔误。“西峰今将平矣”,说明“西峰宝刹”在明万历年间已毁。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的比较完备。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寺塔

内容

2.西峰
  古寺名西峰寺,又名“西峰宝寺”、“西峰宝刹”、“西古寺”,寺在酒泉古城正西1公里处(原西峰寺村8组境内)。此寺因北凉神僧慧达灵骨塔在彼而建。慧达,是刘萨诃的法号。刘萨诃,今河北省卢龙县人。他是活动于东晋时期的一位河西高僧,为僧经历主要在凉州地域,记载其神奇传说的典籍很多,主要有《高僧传》、《续高僧传》、《梁书》和《法苑珠林》。《五凉全志•永昌县志》“仙逝”条下曰:“刘摩阿,初住云庄寺,北凉时西去,没于酒泉,骨化为珠,血化为丹。”《太平寰宇记》“酒泉县”条下也曰:“刘师祠,在县南。师姓刘,字萨诃。沮渠时西求仙,回至此死,骨化为珠,血化为丹。门人因立庙于此,至今人诚心者谒之,往往获珠丹焉。”此条一句“门人因立庙于此”,说明西峰宝刹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明万历《肃镇华夷志》“祠祀”条下曰:“西峰宝寺,城西三里。据《神僧传》云:昔蒙逊时,有僧人名慧远,游居武威。一旦云:’肃州人有水难,吾当速救。’于是,寅时起身,巳时至肃。正见讨来河水势侵城,用手一指,水即回波。后圆寂于此,遂建浮屠以藏其骨。人遂以手助崖为右迹,后人因此遂充拓为寺。而西峰今将平矣。有重修碑记云。”此条中的“慧远”,应属“慧达”之笔误。“西峰今将平矣”,说明“西峰宝刹”在明万历年间已毁。何时毁寺?何时重修?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的比较完备。
  《重修肃州新志•肃州》“祠庙”条下曰:“西峰宝寺,在肃城西三里,今名西古寺。《神僧传》云:沮渠蒙逊时僧慧达居武威,忽一日云:’酒泉人有水厄,吾当往救。’寅时发,巳时至郡。正见讨来河水侵城,以手挥之,水退,遂圆寂。瘗骨于此,后世遂拓为寺。天顺间,僧公澄修之。正德十一年,毁于回虏。嘉靖十二年僧相至又鼎新之。太常寺卿赵玉芝、学官陈杰,皆有碑记其事。赵碑今号’透灵碑’云。”由此看来,明代西峰宝刹有碑两块,其碑文一是由弘治元年贬官肃州的太常寺卿赵玉芝撰写的,一是嘉靖十二年任肃州卫儒学教授的陈杰撰写的。西峰寺及其两座塔毁于1958年,两块碑亦不知去向。1987年9月赵玉芝撰文的“透灵碑”失而复得,陈碑却至今未见天日。据刘兴义先生记述,寺院“气魄宏大、建筑雄伟,林木繁茂、风景甚幽。院后并有大、小两座宝塔。”解放前,该寺住僧人融智、绪增、绪林。
  【延伸阅读】赵玉芝和透灵碑赵玉芝,广东番禺人,方士,明宪宗成化年间通过宦官高谅得以进用,累升为太常寺卿。宪宗驾崩后,孝宗即位,裁汰传奉官,贬谪李孜省、邓常恩、赵玉芝、顾王工、凌中、顾经等人戍边,赵玉芝被贬肃州,十数年不得还。《肃镇华夷志》“流寓”条下曰:“赵逐仙,原任太常卿,谪戍肃州。不详邑里名字。南川陶公有访赵逐仙之作,其《序》云:'访逐仙赵太常,病渴承许,扶病见过,诗以迓之。太常以弘治初谪肃州,迄今十九年未获放还。'”透灵碑,由番禺人赵玉芝撰文、嘉峪养晦里杨泽勒石。1987年9月,酒泉市文物普查队到西峰寺村访查,据两位王姓耆老回忆,当年拆毁寺塔,碑被村民埋在了地下。经普查队多方查寻,终于使透灵碑出土重见天日。透灵碑由碑额、碑体、碑座三部分构成,材质有别:碑额为片麻岩,高0.67米,宽。.85米,厚0.27米。正面浮雕二龙戏珠,篆刻“西峰宝刹碑记” 6字,背面双龙交蟠,中刻楷书“西峰宝刹碑阴” 6字。碑体为花冈岩,碑高1.3米,宽0.85米,厚0.25米。两面皆刻文字。碑阳文字共25行,每行40—42字,全文应为773字,其中残缺52字。碑阴为功德簿,记载肃州卫军政官员、士农工商捐资建寺的名单。碑座为片麻岩,高0.4米,宽0.9米,厚0.55米,前后有莲花浮雕。此碑现藏肃州区博物馆。
  按:《西峰宝刹碑记》对于探究西峰寺的建寺历史、研究刘萨诃的生平、了解谪戍肃州的官吏在边关的活动以及其文化水平、荣辱心态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现今村名西峰寺村,旧名“高桥沟”,因渠道末端架设漕桥向城内输水而得名;解放初建“西峰寺农业合作社”,因境内“西峰宝刹”而得名。隶属西峰镇。村域东至雄关路,南至中深沟村,北至北大河,西至官北沟村。村委会驻地张家新村,地理坐标:东经98°29',北纬39°44',位于西峰镇北偏东,在原西峰寺大队第7西峰寺村委会驻地生产队境内,东距老城区1公里、距南偏西的镇政府驻地3.5公里。解放前属西南乡第5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西峰乡(5乡)1、2、3行政村;1953年3月建全县最早的“西峰寺初级农业合作社”,同年10月随乡划归新立的城郊区(12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塔寺乡”撤销并入,建“西峰寺农业高级合作社” ;1958年9月改为“西峰公社西峰寺大队”;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东方红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西峰寺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划入新城区街道管理。
  境内曾有“西峰宝刹”和神树湾。
  当代乡镇名西峰镇,位于肃州西南部,驻地塔尔寺,东北距老城区8公里。
  【地名来历】西峰镇,因境内曾有“西峰寺”而得名。
  【历史沿革】元西峰镇政府驻地远眺属肃州路,明属肃州卫,清属肃州直隶州,民国属酒泉县西南乡3、4、5、6、7、8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的香庄、中深、西峰、塔寺、蒲莱、冯侯6乡;1953年2月分属城郊区的香庄、中深、西峰、塔寺4乡和西南区的蒲莱、冯侯2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香庄、西峰、冯侯3乡;1958年9月属“西峰公社” ;1962年6月从“西峰公社”分出“冯侯公社”;1965年6月冯侯公社复入“西峰公社”;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西峰寺、官北沟、中深沟、新村、塔尔寺、苜场沟、张良沟、蒲莱、沙子坝、侯家沟10个生产大队;1983年3月改称“西峰乡”,辖10个村;2006年3月“新村村”划入城区建制撤销,时辖9个村;2016年5月撤乡设镇至今。
  【地理实体描述】镇域东至酒火路,北至北大河,西至文殊沙河泄洪渠,南至南石滩。地处洪水冲积扇地带,整体西南高东北低,坡度平缓,绿洲呈带状连片分布。镇政府驻地塔尔寺,地理坐标:东经98。27,,北纬39。43,。
  【气候和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无霜期140天左右,大风和霜冻为主要灾害性天气。镇域总面积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60亩,多属沙性土壤,适合小麦、玉米、谷子、糜子、大豆、黄豆、瓜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花卉、苗木、蔬菜等。境内曾有西峰宝刹、塔尔寺塔林、神树湾遗迹和土坝路槽汉墓群,现有三百户墓群、苜场沟水库和常青花木园。’【人口和宗教】全镇9个村、45个村民小组,现有2096户、7824人,通行酒普方言。部分民众信奉汉传佛教。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