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佛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388
颗粒名称: 1.金佛寺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368-372
摘要: 元代寺名金佛寺,位于金佛寺堡子北侧,因其卧佛殿内供奉金妆卧佛一尊而得名,元顺帝天顺二年建。相传造佛时特制金佛心、银喉管以示精诚。乾隆版《重修肃州新志》曰:“金佛寺,新金佛寺城南金佛寺堡,天顺二年建。俗称金佛从山口步至此处,见人而止,遂修庙。先年有人盗取银喉管,凿颈吊手而死,愚民称有应云。”寺毁于1958年,今有信士出资在镇西数里沿山公路南侧重建寺院一座。“军制”条下曰:“金佛寺堡,原发骑兵并招募步兵各一百名,今见在马步兵一百四十三名。”延至清末,金佛寺堡已发展成为沿山兵防、商贸之重镇,驻兵民两千余家。当代乡镇名金佛寺镇,位于肃州东南部,驻地金佛寺堡,西北距肃州城区52公里。部分民众信奉汉传佛教。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寺院

内容

1.金佛寺
  元代寺名金佛寺,位于金佛寺堡子北侧,因其卧佛殿内供奉金妆卧佛一尊而得名,元顺帝天顺二年建。相传造佛时特制金佛心、银喉管以示精诚。乾隆版《重修肃州新志》曰:“金佛寺,新金佛寺城南金佛寺堡,天顺二年建。俗称金佛从山口步至此处,见人而止,遂修庙。先年有人盗取银喉管,凿颈吊手而死,愚民称有应云。”寺毁于1958年,今有信士出资在镇西数里沿山公路南侧重建寺院一座。
  元明清城堡名金佛寺堡,因金妆卧佛寺院而得名。元代城堡低矮,明嘉靖二十八年展筑城垣后始为驻军城堡,作为防御红水河到丰乐河之间诸山口来犯之敌的指挥中枢。《肃镇华夷志》“堡寨”条下曰:“金佛寺堡,城东南九十里,嘉靖二十八年展城添设防守兵马。” “军制”条下曰:“金佛寺堡,原发骑兵并招募步兵各一百名,今见在马步兵一百四十三名。”“图说”条下曰:“金佛寺,设在近山极冲中地,土城周围二百四十丈。东至镇夷所属清水堡五十里,南至临山一十五里,北至井田庄四十里,西至红水坝河六十里。内设防守官一员,军丁一百四十三名,番夷二十名,马六十八匹。……所管墩台二十二座,内腹里墩台六座,境外沿山墩台一十六座。”延至清末,金佛寺堡已发展成为沿山兵防、商贸之重镇,驻兵民两千余家。光绪《肃州新志》曰:“金佛寺堡,当山口极冲之中,扼羌番出入之路。……向设重防,兵民二千余家。田广土沃,足称上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该城仍为一座城垣完整、庙宇林立的古城。古城四角有墩,城头有垛墙,城外有护城河。古城辟东门,其上有城楼。东南角墩上有三层魁星楼一座。西南角墩上有娘娘庙,庙下的城内有小涝池一泓,为城内军民的备用水源。西垣正中的马面上有无量殿,殿前有宽阔的漫道直通城内。北垣正中的马面上建有关帝庙,据2012年出土的“重修关帝庙功德碑”记载,得知重建于嘉靖二十八年,说明金佛寺堡的关帝庙,在嘉靖二十八年展筑城垣前就有,只是位置不在城头上。西北、东北两角墩上均有敌楼,兼管西北、东北两路烽火。城门外马路北侧有坐北面南的小庙两座,分别为马王庙和火神庙。马路南侧则为居民院落。穿过护城河吊桥即为校场,校场南为坐南向北的戏楼,校场北辟大涝池,俗名“官涝坝”,系全城军民、六畜的饮用水源。涝坝北侧有龙王庙和夫子庙。解放初期古城上下寺庙错落有致,古城内外商铺栉比,以“德生义”、“魁盛源”、“任盛和”、“双盛源”为商业龙头的街市仍为肃州乡下繁华的街市之一。
  现今村名金佛寺村,因金佛寺而得名。隶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丰乐口村,北至上三截村,西至观山口村,南至祁连山。村委会原驻地金佛寺堡,地理坐标:东经98°51',北纬39° 26',位于金佛寺镇南侧,在原金佛寺大队第6生产队(今5组)境内,北距镇政府驻地200米。解放前属河西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金佛寺乡(1金佛寺村村委会驻地乡)所辖的1、2、3行政村;1953年1月以水系改称“深沟乡” ;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分属金佛寺乡“前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1、2、3、4分社;1958年9月称“金佛寺公社金佛寺大队” ;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公社东方红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2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金佛寺村”,时辖12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2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487户、1870人。
  当代乡镇名金佛寺镇,位于肃州东南部,驻地金佛寺堡,西北距肃州城区52公里。
  【地名来历】因金佛寺而得名。
  [历史沿革】元属肃州路,明属肃州金佛寺镇政府办公楼卫,清属肃州直隶州,民国为酒泉县河西乡1至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河西区(8区)的金佛寺乡(1953年改名深沟)、上河清乡、红寺乡、丰乐乡、头坝乡、观东乡、观山乡、东坪乡和西坪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分属金佛寺乡、红寺乡和红山乡,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1961年6月分属金佛寺公社、红寺公社、红山公社;1965年6月分属金佛寺公社和红山公社;1966年11月分属“东方红公社”和“红星公社”,1971年2月同时恢复旧名,红山公社辖7个大队,金佛寺公社辖11个大队;1983年3月分别改称“乡”,红山乡辖7个行政村,金佛寺乡辖11个行政村;1986年2月金佛寺撤乡设镇;2003年11月红山乡建制撤销,将其所辖的7个村随乡并入金佛寺镇,时辖18个村;2006年3月将头坝村并入“上三截村”,西三坝村并入“上河清村”,上二截村并入“丰乐口村”,高沟村并入“观山村”,树湾村并入“红山堡村”,西坪村并入“西寨村”,金佛寺镇时辖西寨、红山堡、小庄、观山、观山口、下四截、上河清、二坝、上三截、金佛寺、红寺、丰乐口 12个村至今。
  【地理实体描述】镇域东至丰乐河,北至兰新铁路,西至陕寺坝河,南至祁连山。地处洪水冲积扇地带,整体南高北低,坡度较平缓,绿洲呈块状分布。政府驻地金佛寺堡,地理坐标:东经98°51',北纬39°26'。
  【气候和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无霜期135天左右。镇域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182亩,多属沙性土壤,适合小麦、玉米、谷子、糜子、大豆、黄豆、瓜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玉米制种、小杂粮、花果、洋葱和畜草。境内有半截墩南滩、新墩子南北滩、乱古堆、双古堆等汉墓群和五坝河崖头、长沙岭、高涝池、新墩子等明代烽台。
  【人口和宗教】全镇12个村、83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4623户,16865人,通行酒普方言。部分民众信奉汉传佛教。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