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寺塔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387
颗粒名称: 第十四章寺塔篇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7
页码: 367-393
摘要: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宫殿、道观、庙宇、寺塔等砖土木建筑,各有归属。寺和塔的关系本来密不可分,是佛教东渐我国之后才有的产物。寺是僧尼供佛、诵经修行的场所,塔是用来保存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或埋葬得道高僧法体的建筑物。东汉之前我国无塔形建筑,汉明帝佞佛,始得佛教东渐,故佛教是泊来教而非国教。在佛教信仰里,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圣物,为了保存圣物,塔这类建筑物才应运而生。汉典中的“塔”字,据清代学者阮元考证,首见于道家葛洪的“字苑”。在道、释两家相掐的过程中,道教为了吸引信众,彰显法力,什么“镇河塔”、“镇妖塔”相继面世,所以塔不惟佛教所独有。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寺塔

内容

第十四章寺塔篇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宫殿、道观、庙宇、寺塔等砖土木建筑,各有归属。寺和塔的关系本来密不可分,是佛教东渐我国之后才有的产物。寺是僧尼供佛、诵经修行的场所,塔是用来保存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或埋葬得道高僧法体的建筑物。东汉之前我国无塔形建筑,汉明帝佞佛,始得佛教东渐,故佛教是泊来教而非国教。在佛教信仰里,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圣物,为了保存圣物,塔这类建筑物才应运而生。佛塔,梵文为“坟冢”,中文翻译有音译、意译、形译,诸如“窣堵波”、“浮屠”、“浮图”、“方坟”、“灵塔”之类。汉典中的“塔”字,据清代学者阮元考证,首见于道家葛洪的“字苑”。尽管历代的皇家多次倡导三教合流,但道、释两家的斗争在五代之前从未真正消停过。在道、释两家相掐的过程中,道教为了吸引信众,彰显法力,什么“镇河塔”、“镇妖塔”相继面世,所以塔不惟佛教所独有。
  佛塔建筑在佛经上有定制,哪些佛、僧坐化后可以建塔,哪些佛、僧坐化后不可以建塔,佛建几重露盘、僧建几重相轮都有明文规定。如来佛祖的灵骨可建露盘八重塔,菩萨建露盘七重塔,圆觉建露盘六重塔,罗汉建露盘五重塔,那舍建露盘二重塔,轮王建露盘一重塔,得道高僧死后依据体内“舍利子”的多寡决定建塔的相轮,所以,有些寺院有塔,有些寺院无塔。但在我国的佛塔建造中仍然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大都采用阳数层级,一般不超过十三重。不管是楼阁式砖木塔、亭阁式砖石塔,还是密檐式、金刚宝座式砖塔,亦或是覆钵式喇嘛塔,皆从这一约定俗成的规矩。
  肃州区境内的古塔在“文革”前曾有30余座,其中吉祥寺白塔1座,相传为东汉遗存;弥陀寺砖塔1座,相传为晋代镇河塔;西峰寺有古塔2座,塔尔寺有覆钵式喇嘛塔23座;五塔寺有覆钵式喇嘛塔5座;双塔寺有金刚宝座式土塔2座;现今均无遗迹。如今境内有法幢寺仿古塔1座、清真寺宣礼塔1座。而古寺除西峰寺、吉祥寺、石佛寺、金佛寺之外,其余皆为明代中后期肃州境内安插的关外诸番所为。
  现将区内以古寺命名的地名以及境内曾有影响的寺院分述如下:1.金佛寺元代寺名金佛寺,位于金佛寺堡子北侧,因其卧佛殿内供奉金妆卧佛一尊而得名,元顺帝天顺二年建。相传造佛时特制金佛心、银喉管以示精诚。乾隆版《重修肃州新志》曰:“金佛寺,新金佛寺城南金佛寺堡,天顺二年建。俗称金佛从山口步至此处,见人而止,遂修庙。先年有人盗取银喉管,凿颈吊手而死,愚民称有应云。”寺毁于1958年,今有信士出资在镇西数里沿山公路南侧重建寺院一座。
  元明清城堡名金佛寺堡,因金妆卧佛寺院而得名。元代城堡低矮,明嘉靖二十八年展筑城垣后始为驻军城堡,作为防御红水河到丰乐河之间诸山口来犯之敌的指挥中枢。《肃镇华夷志》“堡寨”条下曰:“金佛寺堡,城东南九十里,嘉靖二十八年展城添设防守兵马。” “军制”条下曰:“金佛寺堡,原发骑兵并招募步兵各一百名,今见在马步兵一百四十三名。”“图说”条下曰:“金佛寺,设在近山极冲中地,土城周围二百四十丈。东至镇夷所属清水堡五十里,南至临山一十五里,北至井田庄四十里,西至红水坝河六十里。内设防守官一员,军丁一百四十三名,番夷二十名,马六十八匹。……所管墩台二十二座,内腹里墩台六座,境外沿山墩台一十六座。”延至清末,金佛寺堡已发展成为沿山兵防、商贸之重镇,驻兵民两千余家。光绪《肃州新志》曰:“金佛寺堡,当山口极冲之中,扼羌番出入之路。……向设重防,兵民二千余家。田广土沃,足称上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该城仍为一座城垣完整、庙宇林立的古城。古城四角有墩,城头有垛墙,城外有护城河。古城辟东门,其上有城楼。东南角墩上有三层魁星楼一座。西南角墩上有娘娘庙,庙下的城内有小涝池一泓,为城内军民的备用水源。西垣正中的马面上有无量殿,殿前有宽阔的漫道直通城内。北垣正中的马面上建有关帝庙,据2012年出土的“重修关帝庙功德碑”记载,得知重建于嘉靖二十八年,说明金佛寺堡的关帝庙,在嘉靖二十八年展筑城垣前就有,只是位置不在城头上。西北、东北两角墩上均有敌楼,兼管西北、东北两路烽火。城门外马路北侧有坐北面南的小庙两座,分别为马王庙和火神庙。马路南侧则为居民院落。穿过护城河吊桥即为校场,校场南为坐南向北的戏楼,校场北辟大涝池,俗名“官涝坝”,系全城军民、六畜的饮用水源。涝坝北侧有龙王庙和夫子庙。解放初期古城上下寺庙错落有致,古城内外商铺栉比,以“德生义”、“魁盛源”、“任盛和”、“双盛源”为商业龙头的街市仍为肃州乡下繁华的街市之一。
  现今村名金佛寺村,因金佛寺而得名。隶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丰乐口村,北至上三截村,西至观山口村,南至祁连山。村委会原驻地金佛寺堡,地理坐标:东经98°51',北纬39° 26',位于金佛寺镇南侧,在原金佛寺大队第6生产队(今5组)境内,北距镇政府驻地200米。解放前属河西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金佛寺乡(1金佛寺村村委会驻地乡)所辖的1、2、3行政村;1953年1月以水系改称“深沟乡” ;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分属金佛寺乡“前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1、2、3、4分社;1958年9月称“金佛寺公社金佛寺大队” ;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公社东方红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2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金佛寺村”,时辖12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2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487户、1870人。
  当代乡镇名金佛寺镇,位于肃州东南部,驻地金佛寺堡,西北距肃州城区52公里。
  【地名来历】因金佛寺而得名。
  [历史沿革】元属肃州路,明属肃州金佛寺镇政府办公楼卫,清属肃州直隶州,民国为酒泉县河西乡1至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河西区(8区)的金佛寺乡(1953年改名深沟)、上河清乡、红寺乡、丰乐乡、头坝乡、观东乡、观山乡、东坪乡和西坪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分属金佛寺乡、红寺乡和红山乡,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1961年6月分属金佛寺公社、红寺公社、红山公社;1965年6月分属金佛寺公社和红山公社;1966年11月分属“东方红公社”和“红星公社”,1971年2月同时恢复旧名,红山公社辖7个大队,金佛寺公社辖11个大队;1983年3月分别改称“乡”,红山乡辖7个行政村,金佛寺乡辖11个行政村;1986年2月金佛寺撤乡设镇;2003年11月红山乡建制撤销,将其所辖的7个村随乡并入金佛寺镇,时辖18个村;2006年3月将头坝村并入“上三截村”,西三坝村并入“上河清村”,上二截村并入“丰乐口村”,高沟村并入“观山村”,树湾村并入“红山堡村”,西坪村并入“西寨村”,金佛寺镇时辖西寨、红山堡、小庄、观山、观山口、下四截、上河清、二坝、上三截、金佛寺、红寺、丰乐口 12个村至今。
  【地理实体描述】镇域东至丰乐河,北至兰新铁路,西至陕寺坝河,南至祁连山。地处洪水冲积扇地带,整体南高北低,坡度较平缓,绿洲呈块状分布。政府驻地金佛寺堡,地理坐标:东经98°51',北纬39°26'。
  【气候和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无霜期135天左右。镇域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182亩,多属沙性土壤,适合小麦、玉米、谷子、糜子、大豆、黄豆、瓜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玉米制种、小杂粮、花果、洋葱和畜草。境内有半截墩南滩、新墩子南北滩、乱古堆、双古堆等汉墓群和五坝河崖头、长沙岭、高涝池、新墩子等明代烽台。
  【人口和宗教】全镇12个村、83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4623户,16865人,通行酒普方言。部分民众信奉汉传佛教。
  2.西峰古寺名西峰寺,又名“西峰宝寺”、“西峰宝刹”、“西古寺”,寺在酒泉古城正西1公里处(原西峰寺村8组境内)。此寺因北凉神僧慧达灵骨塔在彼而建。慧达,是刘萨诃的法号。刘萨诃,今河北省卢龙县人。他是活动于东晋时期的一位河西高僧,为僧经历主要在凉州地域,记载其神奇传说的典籍很多,主要有《高僧传》、《续高僧传》、《梁书》和《法苑珠林》。《五凉全志•永昌县志》“仙逝”条下曰:“刘摩阿,初住云庄寺,北凉时西去,没于酒泉,骨化为珠,血化为丹。”《太平寰宇记》“酒泉县”条下也曰:“刘师祠,在县南。师姓刘,字萨诃。沮渠时西求仙,回至此死,骨化为珠,血化为丹。门人因立庙于此,至今人诚心者谒之,往往获珠丹焉。”此条一句“门人因立庙于此”,说明西峰宝刹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明万历《肃镇华夷志》“祠祀”条下曰:“西峰宝寺,城西三里。据《神僧传》云:昔蒙逊时,有僧人名慧远,游居武威。一旦云:’肃州人有水难,吾当速救。’于是,寅时起身,巳时至肃。正见讨来河水势侵城,用手一指,水即回波。后圆寂于此,遂建浮屠以藏其骨。人遂以手助崖为右迹,后人因此遂充拓为寺。而西峰今将平矣。有重修碑记云。”此条中的“慧远”,应属“慧达”之笔误。“西峰今将平矣”,说明“西峰宝刹”在明万历年间已毁。何时毁寺?何时重修?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的比较完备。
  《重修肃州新志•肃州》“祠庙”条下曰:“西峰宝寺,在肃城西三里,今名西古寺。《神僧传》云:沮渠蒙逊时僧慧达居武威,忽一日云:’酒泉人有水厄,吾当往救。’寅时发,巳时至郡。正见讨来河水侵城,以手挥之,水退,遂圆寂。瘗骨于此,后世遂拓为寺。天顺间,僧公澄修之。正德十一年,毁于回虏。嘉靖十二年僧相至又鼎新之。太常寺卿赵玉芝、学官陈杰,皆有碑记其事。赵碑今号’透灵碑’云。”由此看来,明代西峰宝刹有碑两块,其碑文一是由弘治元年贬官肃州的太常寺卿赵玉芝撰写的,一是嘉靖十二年任肃州卫儒学教授的陈杰撰写的。西峰寺及其两座塔毁于1958年,两块碑亦不知去向。1987年9月赵玉芝撰文的“透灵碑”失而复得,陈碑却至今未见天日。据刘兴义先生记述,寺院“气魄宏大、建筑雄伟,林木繁茂、风景甚幽。院后并有大、小两座宝塔。”解放前,该寺住僧人融智、绪增、绪林。
  【延伸阅读】赵玉芝和透灵碑赵玉芝,广东番禺人,方士,明宪宗成化年间通过宦官高谅得以进用,累升为太常寺卿。宪宗驾崩后,孝宗即位,裁汰传奉官,贬谪李孜省、邓常恩、赵玉芝、顾王工、凌中、顾经等人戍边,赵玉芝被贬肃州,十数年不得还。《肃镇华夷志》“流寓”条下曰:“赵逐仙,原任太常卿,谪戍肃州。不详邑里名字。南川陶公有访赵逐仙之作,其《序》云:'访逐仙赵太常,病渴承许,扶病见过,诗以迓之。太常以弘治初谪肃州,迄今十九年未获放还。'”透灵碑,由番禺人赵玉芝撰文、嘉峪养晦里杨泽勒石。1987年9月,酒泉市文物普查队到西峰寺村访查,据两位王姓耆老回忆,当年拆毁寺塔,碑被村民埋在了地下。经普查队多方查寻,终于使透灵碑出土重见天日。透灵碑由碑额、碑体、碑座三部分构成,材质有别:碑额为片麻岩,高0.67米,宽。.85米,厚0.27米。正面浮雕二龙戏珠,篆刻“西峰宝刹碑记” 6字,背面双龙交蟠,中刻楷书“西峰宝刹碑阴” 6字。碑体为花冈岩,碑高1.3米,宽0.85米,厚0.25米。两面皆刻文字。碑阳文字共25行,每行40—42字,全文应为773字,其中残缺52字。碑阴为功德簿,记载肃州卫军政官员、士农工商捐资建寺的名单。碑座为片麻岩,高0.4米,宽0.9米,厚0.55米,前后有莲花浮雕。此碑现藏肃州区博物馆。
  按:《西峰宝刹碑记》对于探究西峰寺的建寺历史、研究刘萨诃的生平、了解谪戍肃州的官吏在边关的活动以及其文化水平、荣辱心态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现今村名西峰寺村,旧名“高桥沟”,因渠道末端架设漕桥向城内输水而得名;解放初建“西峰寺农业合作社”,因境内“西峰宝刹”而得名。隶属西峰镇。村域东至雄关路,南至中深沟村,北至北大河,西至官北沟村。村委会驻地张家新村,地理坐标:东经98°29',北纬39°44',位于西峰镇北偏东,在原西峰寺大队第7西峰寺村委会驻地生产队境内,东距老城区1公里、距南偏西的镇政府驻地3.5公里。解放前属西南乡第5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西峰乡(5乡)1、2、3行政村;1953年3月建全县最早的“西峰寺初级农业合作社”,同年10月随乡划归新立的城郊区(12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塔寺乡”撤销并入,建“西峰寺农业高级合作社” ;1958年9月改为“西峰公社西峰寺大队”;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东方红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西峰寺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划入新城区街道管理。
  境内曾有“西峰宝刹”和神树湾。
  当代乡镇名西峰镇,位于肃州西南部,驻地塔尔寺,东北距老城区8公里。
  【地名来历】西峰镇,因境内曾有“西峰寺”而得名。
  【历史沿革】元西峰镇政府驻地远眺属肃州路,明属肃州卫,清属肃州直隶州,民国属酒泉县西南乡3、4、5、6、7、8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的香庄、中深、西峰、塔寺、蒲莱、冯侯6乡;1953年2月分属城郊区的香庄、中深、西峰、塔寺4乡和西南区的蒲莱、冯侯2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香庄、西峰、冯侯3乡;1958年9月属“西峰公社” ;1962年6月从“西峰公社”分出“冯侯公社”;1965年6月冯侯公社复入“西峰公社”;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西峰寺、官北沟、中深沟、新村、塔尔寺、苜场沟、张良沟、蒲莱、沙子坝、侯家沟10个生产大队;1983年3月改称“西峰乡”,辖10个村;2006年3月“新村村”划入城区建制撤销,时辖9个村;2016年5月撤乡设镇至今。
  【地理实体描述】镇域东至酒火路,北至北大河,西至文殊沙河泄洪渠,南至南石滩。地处洪水冲积扇地带,整体西南高东北低,坡度平缓,绿洲呈带状连片分布。镇政府驻地塔尔寺,地理坐标:东经98。27,,北纬39。43,。
  【气候和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无霜期140天左右,大风和霜冻为主要灾害性天气。镇域总面积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60亩,多属沙性土壤,适合小麦、玉米、谷子、糜子、大豆、黄豆、瓜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花卉、苗木、蔬菜等。境内曾有西峰宝刹、塔尔寺塔林、神树湾遗迹和土坝路槽汉墓群,现有三百户墓群、苜场沟水库和常青花木园。’【人口和宗教】全镇9个村、45个村民小组,现有2096户、7824人,通行酒普方言。部分民众信奉汉传佛教。
  3.塔尔寺明清寺名塔尔寺,位于今西峰镇镇政府西北500米处,因境内有一处喇嘛塔塔林而得名。该塔林共有23座高僧灵骨塔,最晚的一座落成于民国间,最早的一座可上溯到明正德初年。此地和南部的苜蓿沟西部的蒲莱沟在明弘治前尚属滩涂,弘治年间肃州官府安插关外黄番薛耀部在此驻牧,由是信奉藏传佛教的黄番寺院落户于此。此寺及塔林在“文革”前期拆毁。
  现今村名塔尔寺村,因塔尔寺在彼而得名。隶属西峰镇。村域东至七支渠,北至官北沟村,西至蒲莱村6组,南至张良沟4组。村委会驻地塔尔寺,地理坐标:东经98° 27',北纬39°43',塔尔寺村村委会驻地位于西峰镇中部,在原塔尔寺大队第2生产队(今2组)境内,东距镇政府驻地500米。解放前属西南乡第6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塔寺乡(6乡)3个行政村;1953年10月随乡划归新立的城郊区(12区),后分属“同心”、“齐心”、“五星”3个初级社;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划归西峰乡,建“红星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西峰公社塔尔寺大队”;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红星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塔尔寺村”,时辖7个村民小组(含谎粮墩飞辖区1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299户、1172人。4.双塔近代地名双塔,旧名“敖包沟”,后因灌区内出现两座金刚宝座式喇嘛塔而得名。按:敖包,也叫“鄂博”,既是部落之间的分界标志,又是部落宗族祭祀的场所。“敖包沟”所在的“敖包”,双塔旧照当属明代城东“小泉儿”黄番部落与“黄泥堡”黄番部落的分界标志。
  现今村名双塔村,因藏传佛教建筑而得名。原属原临水乡,今属三墩镇。村域东至黄泥堡乡,北至下坝村,西至临水河,南至中渠村。驻地王家墩,地理坐标:东经98°45',北纬双塔村村委会驻地39° 44',位于三墩镇东南部,在原双塔大队第5生产队(今2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14公里。1949年10月建政时属临水区官下乡第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中渠乡建“双塔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临水公社“双塔大队”;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中渠公社”;1965年6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1966年11月改名为“永丰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7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临水乡双塔村”,时辖7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7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红泉村2个村民小组并入;同年8月随乡并入“三墩镇”至今。现有居民406户、1475人。
  救生寺原貌模拟图5.救生寺救生寺,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佛教寺院,实名“大法幢寺”,因寺内钟楼上悬挂的五千斤大钟具有传奇色彩,俗称“钟楼寺” 。
  救生寺,位于肃州古城西北隅(今酒泉中学西半面),是肃州城里乡外建筑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除文殊山寺庙石窟群,无与此比肩者。该寺每天晨钟后开山门,接待来肃高僧大德及游方僧人,庙会期间城里乡外信众蜂拥而至,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解放前驻寺僧有心泰、心钟、光圆、光恒、光升、光慧、妙诊七人。
  救生寺坐北向南,呈三层四进寺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牌坊、山门兼天王殿、金刚殿、伽蓝殿、卧佛殿、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寺前古杨参天,寺中古槐掩荫,诸种花果树点缀其间,三重建筑错落有致。暮鼓声中昏鸦归巢,木鱼声中梵音袅袅。说它为千年古刹,虽无明文记载,却也不算为过。
  山门前有临街牌坊一座,上书“大法幢寺”四字。越过牌坊后的小广场,即为钟楼寺山门。
  山门到伽蓝殿的台基略高于寺前广场。山门为三开间窜堂殿,中门门楣上端悬黄底巨匾一块,上书“救生寺” 3个蓝色大字。中门两侧各留镶版小门1孔,平时不开,庙会期间方启。山门又称“天王殿”,殿内左右两侧相对供奉四大天王。穿过山门即为金刚殿前隙地,隙地东的陪殿为纸神殿,供奉蔡侯蔡伦,隙地西的陪殿为文祖殿,供奉史皇仓颉。正殿为金刚殿,供奉八大金刚。经金刚殿东西两侧过道即为二进院落。院落西侧有禅堂、客堂各3间、磨道一座;院落东侧有禅堂3间、佛祖堂1间、僧房5间。佛祖堂供奉前方丈普济大和尚等身像一尊。院落北侧为五开间伽蓝殿。伽蓝殿本来是正中供奉波斯匿王、左边供奉祇陀太子、右边供奉孤独长者、两侧供奉十八伽蓝的佛殿,而这座汉化伽蓝殿只供神像2尊,一为汉化伽蓝神关公,一为石佛寺移来的石佛。它们当为寺院的第三道护法神。
  伽蓝殿背后即为中台,拾级而上但见三座建筑。正殿为五开间卧佛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一尊,造像头西面南枕莲台侧卧,右掌心向上托住脸颊,左手平直放在大腿之上,两眼欲开微闭、双唇微启欲动,神态自若,表情安祥。身后有迦叶、阿南等十大弟子的举哀肃立像,东西两侧及转角处塑有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西陪殿三间,供奉文殊菩萨;东陪殿三间,供奉普贤菩萨。
  由卧佛殿西侧的漫道攀上高台,即为寺院最高一处院落。相传这座高出城墙的台子为前朝的瞭马台,清初僧人建寺于台上,同治年间遭兵焚,扶风籍僧人普济和尚四处募化,恢复了旧观。正殿三间坐北面南,殿中供台置于中央,前面供奉三尊佛像,释迦牟尼结跚趺坐居中而坐佛龛,左手横置于双膝上,结定印;右手置于右膝上,掌心向上,手指斜指。这种姿态为佛祖成道像,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佛座之中央,为三世佛的主尊。其两侧各有一位比丘立像,左边的是阿难,右边的叫迦叶,它们是佛祖的两大弟子。佛龛背后圆通龛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左右塑善财、龙女各一身,它们是观音的两大胁侍,身份不同凡响。大雄宝殿对面为坐南向北的弥勒殿,殿内供台亦在中央,正面供奉弥勒佛,背面供奉韦驮菩萨。院落西侧有戒堂三间,东侧有方丈禅室2间,钟楼一座。该钟楼与城中心的鼓楼齐高,内悬五千斤大钟一口,据说钟声晨浑晚清,圆润洪亮,夜晚钟音传数百里。“僧寺晚钟”,被明人戴弁列为“肃州八景”之一,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钟”下高台并非明代的瞭马台。寺为何代所建?非救生寺功德碑出土不能明其代也。
  1958年,政府令寺院僧众还俗,庙产归文教局监管,文革初期被拆毁修建酒泉中学,寺钟下落不明。
  6.大法幢寺大法幢寺,因城内被废毁的原“救生寺”曾名“大法幢寺”而得名。原“大法幢寺”(救生寺)及“酒、高、安、敦、玉、金、鼎佛教联合会”被毁废于1958年,自此肃州境内民众进香拜佛活动绝迹。欣逢盛世,大法幢寺得以重建,于1995年9月奠基开工,1999年9月20日一期工程完工。2009年4月24大法幢寺牌坊日举行二期工程竣工庆典,标志着大法幢寺营建工程结束。
  重建的大法幢寺,位于肃州城北2公里处讨赖河畔北崖头的梧桐湾,占地110余亩,寺院坐北向南,依崖傍水,站在塔顶向四周望去,祁连雪峰尽收眼底,周边林荫叠翠,流水潺潺,景色迷人。寺院按“钟楼寺”布局,显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殿宇为仿唐建筑,塑像端庄古朴,与敦煌莫高窟艺术一脉相承。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大法幢寺”三开间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卧佛殿。牌坊和山门相隔较远,中间有衢道一段、广场一区。衢道东西两侧各辟放生池一泓,山门和天王殿之间的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各1座。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的东西陪殿分别为地藏殿和伽蓝殿。大雄宝殿置于崖上,上殿的台阶左右各建二层单檐护坡楼一栋,为僧人住房和寺管会用房。大雄宝殿西侧的三开间佛祖殿,分别供奉着法幢寺三代方丈心道、融照、融开的墓塔。东北侧的九层阁楼式仿砖塔,龛内供佛88尊,又称“九重佛塔”,此塔净高40.8米,号称西北第一塔。卧佛殿为二重九开间单檐殿堂,虽与大雄宝殿地基平齐,却显得与之高低错落。卧佛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空心贴金佛,大佛身长36米,肩宽8米,是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室内卧佛。
  梧桐湾如今梧桐迎风、绿柳成行,殿堂庙宇掩映于内,钟声清悠,香烟缭绕,香客游人留连其间,亦非焚香拜佛之唯一所在也。
  大法幢寺自建成以来,游人纷沓而至,香客络绎不绝。每逢朔望之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佛事活动,善男信女前来朝会。每年四月初八,法幢寺不仅要举办隆重的庙会活动,而且还要对金佛进行浴佛,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浴佛节”,在此期间,广大信徒和游客都会前来上香祈祷,并且观看佛教法会和“浴佛节”等活动。
  7.吉祥寺 吉祥寺,曾坐落于鼓楼西北百米:处(今鑫利商城是其旧址),寺中供奉何等神祇不详,相传为肃州古刹。《重修肃州新志》“祠庙”条下曰:“吉祥寺,在肃城鼓楼西,俗名’大寺’,寺后有白塔高耸,相传创建于汉武时,|盖最古刹也。景泰七年继修,正统五年太监刘永诚请于朝,敕赐额曰’吉祥寺’。顺治初回民土伦太、丁国栋吉祥寺塔影叛乱,寺毁;总督孟乔芳遣副总戎齐升平之。九年,天城游击郭良材重修,都司白锐有碑记事。康熙五十九年卫守备、广陵曹锡钺并主持僧妙德募化,又修之。寺有常住田八十四亩,坐落黄草坝三百户沟。”该寺寺后虽有白塔,但白塔的形制与明代中叶肃州境内的诸多喇嘛塔有所区别一一无明显的覆钵,佛塔由塔基、须眉座、覆莲、承盘、塔身、相轮、塔颈、塔盖、塔尖九部分组成。塔基上建有三重复合式方形折角(共20角)须弥座,其上为覆莲承盘所托之筒形塔身(上略粗于下),上有四级相轮状塔柱,塔柱上有四级八面形塔颈,每级辟佛龛四孔,各级佛龛交错而置。八角形木质塔盖角悬风铃,宝葫芦形塔尖为黄铜所制。该塔相轮四重,估计墓塔主人生前职级位于罗汉之下,但绝非释迦牟尼佛骨塔。据法幢寺融照法师生前回忆,吉祥寺白塔高约15米,1931年地震塔顶倾圮,主持僧达揆发愿重修,摄制塔影西至新疆募化,以恢复旧观。塔盖、塔尖,当为达揆重置之物。
  该土塔与鼓楼、弥陀寺砖塔呈一条直线,有人称两塔为“卧牛椅角”。1964年,因塔体倾斜过甚被拆除,拆除时佛龛内有宋、元、明、清各代铜佛及造像模具。其中一尊明代“多罗菩萨”造像,高15厘米,宽7.9厘米。这尊观音化现的度母头戴五佛宝冠,身着天衣,盘腿端坐于莲花座上,右脚搭在左腿之上。右手置于右膝之上结施愿印,并托一枝乌巴拉花开放于右肩;左臂下垂前弯,掌心向前,手持一枝乌巴拉花向后搭在左肩头。其面目端庄慈祥,象征度母广度无数众生,名播十方佛国。1956年,在吉祥寺旧址出土明鎏金铜塔一座,塔高13.5厘米,底座直径7厘米。钟形塔座上有莲花承盘,上托锥形相轮13重,其上伞形塔盖莲瓣与莲花宝顶相映成趣,造型优美别致。
  吉祥寺白塔为白灰纸浆造面的土塔,不易为战火所焚,佛龛里有宋、元、明、清各代铜佛,说明该塔在西夏、元、明、清均修复过。后世补修、粉刷,总能依照佛教仪轨保持其原貌,以至世代流传。吉祥寺的前身,应早于白塔建造时间,当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道武帝时期建造的可能性极大。
  解放前住寺僧有达揆、心钰、心明、光智四人;解放后还俗。
  8.弥陀寺弥陀寺,佛教寺院,原址在酒泉百货大楼背后,原“肃园街小学”是其旧址。该寺因主供阿弥陀佛而得名。弥陀寺弥陀寺浮屠旧照供奉神祇比较单一,殿中一般供奉“西方三圣”,即教主弥陀、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弥陀寺寺后有一座玲珑挺拔的13层砖塔,相传砖塔为镇河塔,位于原酒泉城东门南跨角,系道教为防止红水河洪水冲垮酒泉城而建造的,洪武二十八年拓展城垣时才位于鼓楼东南部。
  弥陀寺,初为卧佛寺,建于明天顺年间。《肃州新志》“祠庙”条下曰:“弥陀寺,在肃城南街,俗呼’姑姑寺’,又名’尼僧寺’,又名’卧佛寺’,天顺间修建。嘉靖火灾二次,尼焚死者十一人,仅存一人,殿宇灰烬。三十六年,商人襄陵乔耀,居士雷尚德、李春等助成之。寺后有浮屠一座,相传恐红水河水涨淹城,建以镇之。顺治初毁于回。十二年,镇守副将麻引扬等重修,康熙十六年及六十一年再葺。同治年间复为回毁,惟浮屠巍然尚存。”据此可知,此寺在明嘉靖二十一年遭灾被焚烧前,寺名“卧佛寺”,由尼僧12人住寺,俗称姑姑寺。而嘉靖三十六年重建后,则名“弥陀寺”,想必在卧佛殿前新增了弥陀殿。该寺虽在清顺治五年、同治四年分别遭丁国栋、马文录回乱焚烧,约在光绪末年此寺又在旧址重建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肃园保利用该寺院改立了保国民小学。这次改建,占用了寺院大部分庙宇作为校舍,尼僧融安、融全、谛智于翌年改驻佛教会于仓后街开办的居士林,故临近解放时该寺无僧人住寺。也许是位于最后的卧佛殿和殿后那座不同凡响的砖塔,解放后该校中的古建筑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对卧佛殿和砖塔采取了隔离保护措施。但在“文革”初期,砖塔和所有庙宇被拆毁,木材用于肃园街小学的翻建。
  在河西,这座砖塔无论从造型艺术,还是审美价值方面均堪称一流,可与凉州罗什寺砖塔比肩。
  9.清真寺肃州清真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位于东关北后街。民国六年(1917)翻建,为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主体工程有大殿一座,南北陪殿二座,寺门向东。有门楼,大殿后部建有二清真寺宣礼塔旧照层望月楼(阿文称弥那拉楼)及阿匐住房、洗礼房等。面积144。平方米。它既是当地穆斯林群众“聚众礼拜”的地方,又是穆斯林排解纠纷、评判曲直的场所。肃州清真寺原址在城东北隅,清代后才迁到了东关北后街。清真寺建成后,穆斯林群众举行了隆重的仪式。1949年10月,彭德怀元帅在酒泉视察工作时,亲自到清真寺看望回民群众,与回民群众亲切交谈,共叙家常。至今,一些回民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10.大赫寺大赫寺,使众生大彻大悟而取名,意同“大觉寺”。该寺建于明正统年间,是在原石佛寺旧址上新建的藏传佛教寺院,但它比肃州境内的其它黄教喇嘛寺院要早几十年。寺院旧址位于今酒泉军分区院内。明《肃镇华夷志》“祠祀”条下曰:“大赫寺,在城西南隅,俗呼为’石佛寺’。先年此寺有石佛,正统间番僧释迦荣耐曾奉敕增修殿璧。”而清光绪《肃州新志》“寺院”条下却曰:“大赫寺,即’石佛寺’,在城西南隅。明嘉靖年间土人掘地得石佛,敕建’大赫寺’。顺治初毁于兵,康熙二十一年镇守副将吴朝宰、肃州道佟成年等同修,改名’太平寺’,同治年间毁于回(乱)。”以上两条记载,关于奉敕建寺的时间前后相差近百年,但信前者以为是。大赫寺的前身“石佛寺”,当建于北魏太平真君之前。太平真君六年(445 ),卢水胡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揭竿起义,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进驻长安以指挥镇压叛乱。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长安一寺院内藏兵器和美貌妇女。还在寺院地下室发现酿酒器具和富人寄存的大量财宝。这一发现成为拓跋煮毁佛灭法的导火索。因此敕令各镇、军刺史将境内寺院、佛像、胡经毁坏、焚烧,沙门无论老少全部坑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毁佛灭法,也是导致酒泉石佛寺石佛以及北凉造像石塔深埋于地下的原因。石佛,于明嘉靖年间被当地人发掘,供于“大赫寺”,大约在清同治四年寺院遭兵焚、石佛被救生寺僧人迎回供奉于伽蓝殿内。一对“北凉造像石塔”,也于1969年在“石佛寺湾子”出土,已成为酒泉博物馆镇馆之宝。解放前石佛寺湾子仍存一座破殿,1938年拆毁扩建了 “河西中学”。
  [延伸阅读】博物馆镇馆之宝——北凉造像石塔肃州博物馆曾有一对北凉造像石塔,1969年出土于专署街石佛寺湾子,其一塔底无榫头,其一塔底有榫头。出土前石塔成对存放于土穴中,上压石磨并覆上了黄土。
  塔底无桦头的石塔,整体呈圆锥形,高42.8厘米,底径12厘米°由基座、经柱、覆钵、塔颈、相轮、宝顶六部分组成。基座为八棱体,高8厘米,线刻供养人像8位,每面刻一位,四男四女。四女持花作供献状,形态各异;四男上身裸体,下着短裤,亦手持供物。基座之上为圆柱形经柱,高8厘米,上刻发愿文、经文28行,250字,隶书线刻。发愿文有“凉太缘(延)二年岁在丙子,六月中旬程段儿……”由此来看,石塔为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六月,即北凉沮渠茂虔永和四年,由一个名叫程段儿的为其父母报恩所立的。经柱之上为覆钵形塔腹,高8厘米,周开八座圆形供龛,有龛楣。龛内刻七尊结珈趺坐佛像,佛像为高浮雕,座于莲台之上,有背光。塔颈短,高1.6厘米。相轮为等矩宽带七重,呈锥体。宝顶为半圆球体,球形切面悬沿周刻锯齿纹,顶上有一圆形孔。底有榫头的石塔,整体也呈圆锥形,高44.6厘米,底径15.2厘米。由椁头、基座、经柱、覆钵、塔颈、相轮、宝顶七部分组成。榫头长1厘米。基座为八棱体,每面线刻供养人像一位,右上角刻有八卦符号,并以符号区别供养人的长幼次序,八个面除“乾”父、“坤”母外,还有三男、三女。老少、长次容貌不同,男女穿着服饰有别。基座之上为圆柱形经柱,上刻发愿文、经文,隶书线刻。发愿人叫高北凉造像石塔善穆,经文为《增一阿含经》。经柱之上为覆钵形塔腹,周开八座圆形佛龛,龛内各有一尊佛像,龛上有斗拱一周。塔颈短而敛。相轮为等矩宽带七重,呈锥体。宝顶为半圆球体,球形切面悬沿圆润光滑,顶部正中刻有北斗七星。
  以上两尊造像石塔举国罕见,皆属珍贵文物,后者现由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出。
  11 .顺城寺顺城寺,明代肃州东关的喇嘛寺院之一,位于东关厢东南隅,即今“巨龙景苑”东南角。至嘉靖三十二年,此寺已安插了南山西番的眼线,严重危害了肃州的安全,故在东关厢东南角设置角墩一座,用来居高临下专门监视该寺出入人员的动向。《肃镇华夷志》“祠祀”条下载:“顺城寺,东关厢南城(角)下,番僧所修。内住僧人俱是南山西番种族,与东关哈刺灰交相往来,关厢人言说此寺番僧非以为僧,实欲探听中夏之虚实,凡城中事体,南山诸夷无不悉闻。”这里所说的“哈刺灰”,有新、旧之分。旧哈刺灰,指明正德年间来自哈密卫哈刺哈尔畏堡、刺木城的“缠头”。新哈刺灰,指明嘉靖初年来自哈密他失巴力堡的“缠头”;他们属突厥种族,习俗与回民同,不同之处在于不剃头而缠发,故曰“缠头”,他们于弘治年间投靠肃州。所谓的“缠头”,与安插在乡下的哈密辉和儿不同,不太安分,故前来者均被安插在东关厢。由于他们在各街与回民杂居、违法多端,嘉靖二十一年被兵备副使张愚笞背游街,有所收敛。万历中,“大小头目并舍人,部落新旧约有一百五十余人,现在城东小泉堡一带买置田产。”今总寨镇店闸村、清泉村和铧尖乡集泉村凡定居20代的村民,皆为哈刺灰后裔。他们彻底汉化,已到清雍正年间。该寺在清同治年间毁于回乱,解放后遗址被县农副物资公司作为仓储用地。
  12.归华寺归华寺,明代肃州东关的喇嘛寺院之一,修建于明正德初年,位于东关厢南城墙下,寺院坐南向北径通东关街,具体位于今“东关一校”西侧十字路口稍南。明《肃镇华夷志》“祠祀”条下记载:“归华寺,在东关。庙乃哈密卫净修国师必牙刺失力侄子拜言不刺所建。拜言不刺父在哈密居住,成化间被土鲁番王子速瓦加思、速檀阿力节次抢掠难存,正德初间率领部落投顺肃州,准其入贡。今都督虬吉不刺与拜言不刺管束新、旧哈刺灰二种并畏吾儿一种夷人。故于关厢建寺,曰’归华寺’。”至嘉靖三十二年,拜言不刺已与金塔的日羔刺部联通对付肃州官府,帮助日羔刺部占领莲花、明海草原。故安插日羔刺部落小头目’郎头’在寺为僧作眼线,打探官府消息、通知境内外四夷(黑番、鞑靼、畏吾儿、黄番)。郎头精通四夷语言,“凡其小官性格、上司法度无不备记,以传四夷;地方官府细务机密事情,未曾发觉,四夷大小尽知。”由于归华寺及郎头的存在,弄得肃州官府很是头疼。于嘉靖三十二年在寺后城墙外添筑"扁墩”一座,上有驻军专门监视归华寺出入人员的动向。
  该寺东侧有明正统八年奉敕修建的“归化寺”与之并列,清同治年间毁于回乱。两寺废墟面积较大,解放后分别被县农副物资公司和县物资局作为仓储用地。13.五个塔寺五个塔寺,肃州东南乡喇嘛寺院之一,位于红水河“中花儿坝”树林西沟,即总寨镇原牌路村三组地界。该寺因寺后有五座喇嘛塔而得名。关于五个塔寺院的来历,坊间相传为清康熙年间所建,建寺原委较为神奇:塔院所在的崖头下面,原是一片绿草葱茏的草场,草场南端有一个方圆一里开外的海子,海子中心有一泉眼,常年涌腾不息,泉水从海子流出,穿越草场的数条小溪向东北流去。崖头上居住的刘员外,他家的马群常在崖下的草场上吃草、海子边喝水。刘员外是康熙年间人,据说是中花儿坝有名的大财主。他本人乐善好施,受到周围乡亲的爱戴。有一年,刘员外的马群中突然出现一匹与众不同的骊驹(红马驹),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与众马相戏,时而没入湖中。当地的常姓秀才听到这件事,便断言“骊驹”乃北海龙王的坐骑,建议刘员外设法捕捉,就会带来一场不小的富贵。刘员外则认为:既然海马龙驹显身,乃是上天降赐地方的祥瑞物,是动不得的。时间一长,海马与家马厮混熟了,还不时到刘员外家的马厩中来。这件奇异之事传到以吏部尚书来肃州办理军需的靖逆将军富宁安耳中,他就此事上书康熙帝,康熙下旨捕捉。五月十三这天,富将军在刘员外及牧马人的配合下,捉到这匹海马献给康熙帝而加升了大学士衔,刘员外亦得到一封不菲的赏银。刘员外佞佛,打算将这笔意外的横财用于修建寺院,于是他选择自己上好的土地为院址,用赏银修建了一座气势雄宏的寺院,并请来喇嘛高僧驻锡。后来寺院中的五位掌门人先后圆寂了,一座座灵骨塔便出现了,崖下的海子也被称为“海马泉”。
  传说总归是传说,五个塔在明万历年间就在《肃镇华夷志》中多次出现,虽未道明塔的形制,但塔是标准的喇嘛塔,可能与明代安置的黄番有关,而绝非清代建筑。
  由于五个塔坐落于茅菴河东崖上,昔日出了肃州城南门东南行,行至拖修厂所在的“西崖头”,就能遥望“东崖头”上南北一字排列的五座土塔。寺院拆毁时间不详,五座塔毁于1965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
  14.余年寺余年寺,本名“蛇眼寺”,原址位于沿山公路南、半坡村原3组和6组之间的肃南县祁丰藏族自治乡干坝口村的飞辖区,系明正德年间主管干坝口属番蛇眼宛冲土尔咱加族、黄草坝属番绰尔加族、榆林坝属番冬喃宛冲族的部落首领-蛇眼宛冲主持建造的部族寺院。蛇眼宛冲,在寺院附近有一处庄院,他生前即居住于此。今半坡村肃南飞辖区的“余”姓人家,即明代蛇眼宛冲的后裔。
  由于半坡地方明代为清水堡所属,清水堡管辖的丰乐河河东诸地隶属镇夷所,故此地居民通行高台镇夷方言,且将“蛇眼寺”称作“余年寺”。到清康、永之间,“余年寺”已由口头方言传化为书面语言。乾隆版《重修肃州新志•镇夷所》“属夷”条下曰:“镇夷清水堡营属夷三族:内有余年寺总头目一名余年他喇奔,驻牧三山口,有庄房一处,居住男、妇大小九口,所以统辖西番三族。其三族一在乾坝口, 在茹林坝口, 在黄草坝口, 以上共番族一百一家,男妇大小共二百二十五口。”由此可见,在乾隆二年前,蛇眼寺,已称“余年寺” 了。而“余年他喇奔”,当属“余”姓人家的近祖。
  余年寺,同红山屈家口子“陕寺坝河”东岸的“长结寺”(喇嘛僧人长结思冬正德年间修)一样,同属藏传佛教的黄教喇嘛寺,同毁于1958年,木材支援了酒钢建设。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