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屯田篇
肃州屯田自汉武帝开疆初设酒泉郡始,东汉、魏、晋、隋、唐诸朝均有作为。宋、元两朝兵乱频仍,前朝屯田,尽已弃之。延至明朝,太祖朱元璋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将屯田列为边疆开发的第一要务,肃州屯田重入议事日程。接着,肃州卫千户曹贇率领军民在东坝庄(红水河东岸的头号庄到六号庄)屯田及东、西坝庄口 “红水穿碉”工程竣工,“东洞子坝”、“西洞子坝”应时形成,“东洞”、“西洞”由此得名。曹费的“红水穿碉”工程,由于出砂方便的缘故,在临近悬崖的地段穿碉由平洞出砂,未料想给隧道的安全留下隐患,延至万历年间,东、西二洞子已经崩塌。由于西洞子隧道引水洞口在祁连山中,施工难度较“东洞子”大得多,故民谣嘲曰“有人修起西洞子,狗也不吃麸喇子”。“东、西洞子坝”隧道的第二次开凿,已到清雍正十二年秋。
乾隆元年正月,随着“西洞子坝”竣工,“新地”垦区也于此时得名。此次“东、西二洞子”隧道的开掘,吸取曹贇勘界失误的教训,采用竖井出砂,线路远离悬崖,隧洞经久耐用,历经晚清、民国,一直沿用到“文革”后期。
1 .屯升清代肃州施政条款名屯升,原名“九家窑”,因有张、王、李、范、董、陈、武、党、当九姓人家挖窑居住而得名。至于“屯升”,因清乾隆二十九年肃州知州康基渊十六条施政措施之一 “改屯升科”而得名。地名含义:屯田户改升科田户。按:乾隆二十九年(1764 ),山西人康基渊任肃州知州,通过调研,决定实施“改屯升科”政略,将原九家窑的’屯田户’升格为’科田户’,逃亡的屯户陆续返回。返回的屯民为感谢知州的知遇之恩,遂要求官府改“九家窑”为“屯升”。
清代城堡名屯升堡,筑于清雍正十年。城周170丈,高3.6丈,四角均有角墩;城门辟于东垣正中,上建戏楼一座,无瓮城。东南角墩上曾有魁星楼一座,西北角墩上曾有无量宫一座,东北、西南角墩上曾设敌楼。城内东南隅曾有文庙和学署,西南隅曾有州判的官署,其北紧靠西垣曾有坐西向东的关帝庙一座,与戏楼照直相望。关帝庙北侧曾有一溜坐北向南的庙宇,分别为“三官庙”、“阎王殿”、“娘娘庙”。以上古建筑除无量宫毁于民国年间,其余大部拆除与支援酒钢建设有关。城堡旧址位于今“屯升中心小学”。
当代曾用乡名屯升乡(1955.11—1958.9; 1983.3 —2006.9 ),明属肃州卫镇夷所,清属肃州直隶州高台县,民国为酒泉县河东乡一、二、三、四保,解原屯升乡政府驻地放后隶属酒泉县河东区。, 1955年11月隶属酒泉县,2002年隶属肃州区,今属肃州区清水镇。原乡域东至高台县界,北至肃南县明海乡,西至原清水乡,南至祁连山。原乡政府驻地武家园子,地理坐标:东经99°10',北纬39°18' ,位于肃州区清水镇东南部,在原东一村、今屯升村境内,西北距肃州城区9。公里、镇政府15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河东区(9区)的马营乡、东渠乡、西渠乡和三泉乡一部;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合属屯升乡;1958年9月属屯升公社;1966年11月属“前锋公社”,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上寨、沙山、马营、黄草坝、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二10个大队;1983年3月改称“乡”,辖10个村;2006年3月将东三村与东一村合并改称“屯升村”、东二村并入西一村、黄草村并入西二村,时辖7个村;同年9月将7个村随乡并入清水镇至今。
现今村名屯升村,由原属屯升乡的东一村和东三村撤并重组而成。2006年3月,将“东一村”和“东三村”合并,冠名“屯升村”,隶属屯升乡,2006年8月随乡并入清水镇。村域东至屯升村村委会驻地马营河,北至上寨村,西至西三村,南至夹山子滩。村委会驻地万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9°10',北纬39°18',位于清水镇东南部,在原东三大队第1生产队(今屯升村1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14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二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河东区 ( 9区)东渠乡(2乡)的1、3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属新立的屯升乡,并建“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分属屯升公社东1大队和东3大队;1966年11月分属前锋公社“东风大队”和“前锋大队”,1971年2月均恢复旧名;1983年3月分属“东一村”和“东三村” ;2006年3月将东二村与东一村合并改称“屯升村”,时辖7个村民小组;同年9月随乡并入清水镇至今。现有居民389户、1559人。
境内有“累墩子”烽燧遗址。
【延伸阅读】九家窑屯田及屯升的来历清雍正十年(1732 ),朝廷拟在关西用兵,军需繁重,供不应求,大学士鄂尔泰巡边至肃州,决定在嘉峪关东、西重振汉、唐、明故事,兴屯田、便军需。于是在陕甘总督刘于义与军需侍郎蒋涧的主持下,拉开了嘉峪关东、西屯田的序幕,肃州所属九家窑、三清湾、柔远堡、毛目城、双树墩、九坝作为屯田开发基地,派军政官员分片经理。
九家窑,乃今肃州区原屯升乡上片地域,因有张、王、李、范、董、陈、武、党、当九姓人家挖窑居住而得名。当初,刘公檄令肃州知州童华专司九家窑屯田事务,州判李如琎分工协理。九家窑距离州城15()里,其东有千人坝,坝水流至草沟井渗入漏沙 马营河河床低于九家窖台地十余丈,台地上有沃土两万亩,引水上岸,须在九家窑南十五里修筑“龙首”,并凿山开洞使水“泻出山麓,纵横四布,以溉以耕” 。于是童华“鸠集夫匠,凿通大山五座,穿洞千余丈,洞高七尺,阔五尺,开渠千五百丈,其悬崖断岸,水不能过者,架槽桥(渡槽)四座”。雍正十一年(1733 )三月,引水配套工程竣工,截流通水,洞外渠堤决口数处,“成而复溃”,只能顺水势而利导之。十二年( 1734)四月,水到地成,播种迫在眉睫,戍卒试种4000亩,第二年种植面积扩大至10000亩,两年皆获丰收。经两年试种成功后,召一百户流民认种,秋后对半分成。同时设屯田州判一员,驻九家窑堡。
九家窑屯田工程“计穿洞、开渠、筑堡、建房并两年所用耕牛、农具、籽种之费,用银三万两”,其工程浩大,费用高昂,投资周期短,受益面积广,为关东屯田效益之先。知州童华因屯田有功,晋升为肃州分巡道副使。在任副使期间,童华又改建马营河引水渠首三座,改穿山洞四处,修建龙王庙、山神庙各一座,零星修复工程无以数计,所有工程费用皆由他个人捐资,前后捐银三千余两,其惠政利民事迹传诵至今。
乾隆二十九年(1764 ),山西籍进士康基渊,任肃州直隶州知州。他下车伊始,便深入城乡考察,归衙后草拟十六条施政措施,其中一条就是"改屯升科” 。原来,九家窑屯田户自认种田亩后,秋后对半分成。30年来,沃土渐变贫瘠,秋后收成虽与清水堡周边地方的科田户亩产相仿,但清水的科田户丰衣足食,九家窑的屯田户却仓无余粮。相比之下,反差甚殊,屯民怨声载道,纷纷逃逸。康公当即“奉请提准,裁汰州判,改屯升科”,以地力分上、中、下三等定赋,两万亩土地岁输科赋1000余石,比肃州其他地方略低。“屯田户”改升“科田户”的政令一经发布,逃逸屯户陆续回归,百户屯民欢欣鼓舞,弹冠相庆。九家窑屯田以裁汰屯田州判、改屯升科而宣告结束,官堡遂改为民堡 赢得“科田户”待遇的屯民,要求改换地名称谓,为了顺从民意,康公恩准将“九家窑”改为“屯升”。
2.东一清代工区名东一,因地处“九家窑垦区东渠头工区”而得名,简称“东一”。
当代曾用村名东一村(1983.3—2006.3 ),原属原屯升乡,现为清水镇屯升村地片。原村域东至马营河,北至原东二村,西至原东二村,南至夹山子滩。原村委会驻地衙门涝池,地理坐标:东经99°10' ,北纬39°17',位于原屯升乡南部、今清水镇东南部,在原东一大队第6生产队(今屯升村7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16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2保(东渠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东区(9区)东渠乡(2乡)第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随乡并入新立的屯升乡,并分属新建的“东渠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 1、2分社;1958年9月为“屯升公社东一大队”;1966年11月改名“东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东一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并入新冠名的“屯升村”。
3.东二清代工区名东二,因地处“九家窑垦区东渠二工区”而得名,简称“东一”。
当代曾用村名东二村(1983.3—2006.3 ),原属原屯升乡,今为清水镇西一村地片。原村村域东至原东一村,北至西三村,西至西二村,南至夹山子滩;原村村委会驻地范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9°09' ,北纬39°17',位于清水镇东南部,在原东二大队第8生产队(今西一村6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17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2保(东渠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东区(9区)东渠乡(2乡)第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随乡并入新立的屯升乡,并属新建的“东渠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 3分社;1958年9月为“屯升公社东二大队” ;1966年11月改名“红光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东二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并入“西一村”。
4.东三清代工区名东三,因地处“九家窑垦区东渠三工区”而得名,简称“东一”。
当代曾用村名东三村(1983.3—2006.3 ),原属原屯升乡,现为清水镇屯升村地片。原村域东至马营河,北至上寨村,西至西三村,南至原东二村。原村委会驻地万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9°10',北纬39°18',位于原屯升乡中部、今清水镇东南部,在原东三大队第1生产队(今屯升村1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14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2保(东渠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东区(9区)东渠乡(2乡)第3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随乡并入新立的屯升乡,并分属新建的“东渠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 4、5分社;1958年9月为“屯升公社东二大队”;1966年11月改名“前锋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5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东三村”,时辖5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5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并入新冠名的“屯升村” 。
5.西一清代工区名西一,因地处“九家窑垦区西渠头工区”而得名,简称“西一”。
现今村名西一村,原属原屯升乡,今属清水镇。村域东至马营河,北至西三村,西至西二村,南至二支渠。村委会驻地杨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9°08' ,北纬39°16',位于清水镇西一村村委会驻地东南部,在原西一大队第1生产队(今1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18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3保(西渠保);1949年1。月建政时属河东区(9区)西渠乡(3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新立的屯升乡,并属新建的“西渠前丰高级农业合作社”第1分社;1958年9月为“屯升公社西一大队”;1966年11月改名“光辉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西一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将原东二村5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至今 现有居民479户、1788人。
6.西二清代工区名西二,因地处“兀家窑垦区西渠二工区”而得名,简称“西一 ”。
现今村名西二村,原属原屯升乡,今属清水镇。村域东至“当家石河” 北至二支渠,西隔“红砖石河”与榆林坝村相望,南至祁连山。村委会驻地武家坡,地理坐标:东经99°06',北西二村村委会驻地纬39°17',位于清水镇东南部,在原西二大队第3生产队(今2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21公里 解放前属河东乡第3保(西渠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东区(9区)西渠乡(3乡)第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新立的屯升乡,并属新建的“西渠前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2、3分社;1958年9月为“屯升公社西二大队” ;1966年11月改名“红卫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西二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将原黄草坝村5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至今。现有居民371户、1591人。7.西三清代工区名西三,因地处“九家窑垦区西渠三工区”而得名,简称“西三”。
现今村名西三村,原属原屯升乡,今属清水镇。村域东至屯升村,北至上寨村,西至西二村,南至西一村。村委会驻地龚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9°08' ,北纬39°18',位于清水镇西三村村委会驻地东南部,在原西三大队第5生产队(今4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17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3保(西渠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东区(9区)西渠乡(3乡)第3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新立的屯升乡,并属新建的“西渠前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4、5分社;1958年9月为“屯升公社西三大队”;1966年11月改名“立新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7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西三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325户、1162人。
8.西洞明代红水河西岸水利工程名西洞,全称“红水河西洞子坝”,始名于明洪武年间,肃州卫千户曹贇率领民夫所开,被誉为“红水穿碉”工程。明《肃镇华夷志》“水利”条下载:“洞子坝,城南有二处,一名’东洞子’,一名’西洞子’,二水坝在红水河起,凿石崖为洞,引水渐上者也。甚为奇异!今东洞子倾崩,西洞子只有明坝流水,二处东西约二里远。谣曰:’有人修起西洞子,狗也不吃荻喇子。'以其食极足,亦曹赞开修。”该洞引水龙口在祁连山中,出水口在“新地垦区”南,由于当时选址不当,隧道倾塌,只有明渠流水,故有上述“民谣”。后来的西洞子“穿碉”工程于清雍正十二年年末贯通,并与明渠对接。此水利工程一直沿用至1975年,被新建的“红水河西干渠”所替代。
现今村名西洞村,因“西洞子坝”而得名。隶属四洞镇。村域东至罗马堡村,北至南郊工业园区,四至文殊沙河,南至兰新铁路。村委会驻地东铺庄,地理坐标:东经98°24',北纬西洞村村委会驻地39°40',位于西洞镇西北部,在原西洞大队第七生产队(今6组)境内,距东偏南的镇政府驻地5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1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店区(6区)西洞乡(11乡);1954年1月随乡划归西南区(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为“西洞乡西洞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文殊公社西洞大队”;1961年6月改属新立的“西洞公社”;1966年11月改称“向阳公社前进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西洞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401户、1609人。
当代乡镇名西洞镇,位于肃州区西南部,政府驻地常家庄,北距老城区12公里。
[地名来历】因“西洞子坝”而得名。
【历史沿革】明属肃州卫,清属肃州西洞镇政府大门直隶州,民国属酒泉县,今属肃州区。原为万古荒原,明洪武年间始有“滚坝”、"骡马寨”,清乾隆元年始有“新地”、“骡马堡”和“西洞庙” 。解放前新地、滚坝、西洞庙分属西店乡第9、第10、第1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西店区(6区)的新地、滚坝、西洞3乡;1953年10月分属新地、滚坝、西洞、罗马堡(从西洞乡析出)4乡;1954年1月上述4乡划归西南区(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新地、滚坝、罗马堡3乡撤销并入西洞乡,建新一、新二、新二、新四、滚坝、西洞6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西洞乡与塔儿湾乡合并成立“文殊公社”;1961年6月原西洞乡地域从文殊公社析出新立"西洞公社”;时辖新一、新二、新二、新四、滚坝、西洞、罗马堡7个生产大队;1963年“新一”、“新二”合并新立“新东大队”,“新二”、“新四”合并新立“新西大队”,时辖5个大队;1966年11月改称“向阳公社”,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78年将“新东”、“新西”再次划分,时辖新一、新二、新二、新四、滚坝、西洞、罗马堡7个生产大队、55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西洞乡” ;1986年2月改称“西洞镇”,时辖7个同名村;2005年9月将“新一”、“新二”合并为“新东村”,“新三”、“新四”合并为“新西村”,时辖新东、新酉、滚坝、西洞、罗马堡5个村及火车站社区至今。
【地理实体描述】镇域东隔红水河与东洞镇、总寨镇相望,北至南郊工业园区,西与嘉峪关市文殊镇接壤,南至祁连山。地理坐标:东经98°23'至98°27',北纬39° 34'至39°39'.政府驻地常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 23',北纬39°35'。地势属山前冲积扇平原,整体南高北低,坡度较大,绿洲呈块状分布。
[气候和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无霜期140天左右(新地地片稍短),大风、霜冻为主要灾害性天气。镇域面积95平方公里,其中石滩、河滩面积大,盛产画面石。耕地面积24700亩,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蒜苗、大蒜和传统水果。
【人口和宗教】全镇5个村、35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2149户、8451人,通行酒普方言;部分民众信奉汉传佛教。
9.新地古今地名新地,清代为红水河西岸垦区名,因“西洞子坝”隧道凿通使万古荒原上出现新土地而得名。今为西洞镇地片。“西洞子坝”出水口由东向西一字排列“一分脑”、“二分脑”、“三分脑”、“四分脑”四个分水口,从而形成了四个自然屯民村落,故取名“新地” 。10.新一清代灌区名新一,因西洞子坝“新地垦区一分脑灌区”而得名。
当代曾用村名新一村(1983.3—2006.3 )。原村隶属西洞镇,今为新东村地片。原村域东至红水河,北至原新二村,西至原新四村,南至祁连山 原村委会驻地赵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24',北纬39°34',位于西洞镇南部,在原新一大队第5生产队(今新东3组)境内,北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店区(6区)新地乡(9乡)第1行政村;1954年1月随乡划归西南”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入西洞乡建“新一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为“文殊公社新一大队”;1961年6月改属新立的“西洞公社”;1963年与“新二”合并为“新东大队”;1966年11月改称“向阳公社东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78年撤销“新东大队”再次分立为“新一”、“新二”两个大队,新一时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新一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划属新立的“新东村”,新一村撤销11.新二清代灌区名新二,因西洞子坝“新地垦区二分脑灌区”而得名。
当代曾用村名新二村(1983.3—2006.3 ) 原村隶属西洞镇,今为新东村地片。原村域东至红水河,北至尾巴滩,西至原新三村,南至原新一村。原村委会驻地殷家新庄,地理坐标:东经98°25',北纬39°35',位于西洞镇南部,在原新二大队第2生产队(今新东5组)境内,北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9保;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店区(6区)新地乡(9乡)第2行政村;1954年1月随乡划归西南区(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入西洞乡建“新二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为“文殊公社新二大队” ;1961年6月改属新立的“西洞公社”;1963年与“新一”合并为“新东大队”;1966年11月改称“向阳公社东风大队” ,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78年撤销“新东大队”再次分立为“新一”、“新二”两个大队, 新二时辖5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新二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划属新立的“新东村”,新二村撤销。
12.新三清代灌区名新三,因西洞子坝“新地垦区三分脑灌区”而得名。
当代曾用村名新三村(1983.3—2006.3)。原村隶属西洞镇,今为新西村地片。原村域东至原东二村、今新东村,北至足巴滩,西与肃南祁丰乡接壤,南至原新四村。原村委会驻地杨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23',北纬39°36',位于西洞镇南部,在原新三大队第4生产队(今新西1组)境内,北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解放前属西唐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店区(6区)新地乡(9乡)第3行政村;1954年1月随乡划归西南区(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入西洞乡建“新三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为“文殊公社新三大队” ;1961年6月改属新立的“西洞公社” ;1963年划属新立的“新西大队”;1966年11月改称“向阳公社胜利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78年撤销“新西大队”再次分立为“新二”、“新四”两个大队,新二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新二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划属新立的“新西村”,新三村撤销。
13.新四清代灌区名新四,因西洞子坝“新地垦区四分脑灌区”而得名。
当代曾用村名新四村(1983.3—2006.3 )。原村隶属西洞镇,今为新西村地片。原村域东至原新一村、今新东村,北至原新三村,西与肃南祁丰乡接壤,南至祁连山。原村委会驻地郭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23',北纬39°35',位于西洞镇南部,在原新四大队第4生产队(今新西5组)境内,北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店区(6区)新地乡(9乡)第4行政村;1954年1月随乡划归西南区(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入西洞乡建“新四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为“文殊公社新四大队” ;1961年6月改属新立的“西洞公社”;1963年划属新立的“新西大队”;1966年11月改称“向阳公社胜利大队” ;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78年撤销“新西大队”再次分立为“新三”、“新四”两个大队,新四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新四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划属新立的“新四村”,新四村撤销。
14.新东村现今村名新东村,因曾为“新东大队”而得名。隶属西洞镇。今村域东至红水河,北至尾巴滩,西至新西村,南至祁连山。驻地赵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24',北纬39°34',位于西洞新东村村委会驻地镇南部,在原新一大队第5生产队(今新东3组)境内,北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2006年3月,由原“新一”、“新二”两个村合并至今。现有8个村民小组,居民460户、1781人。
15.新西村现今村名新西村,因曾为“新西大队”而得名。隶属西洞镇。今村域东至新东村,北至尾巴滩,西与肃南祁丰乡接壤,南至祁连山。村委会驻地郭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23',北新西村村委会驻地纬39°35',位于西洞镇南部,在原新四大队第4生产队(今新西5组)境内,北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2006年3月,由原“新三”、“新四”两个村合并至今,现有7个村民小组,居民451户、1681人。
16.东洞明代红水河东岸水利工程名东洞,全称“红水河东洞子坝”,始名于明洪武年间,肃州卫千户曹赞率领民夫所开,被誉为“红水穿碉”工程。该坝建设由“穿碉”和明渠两部分构成,穿碉工程曹赞选择九个天井遗址之一平洞出砂,隧洞靠近红水河东崖,万历年间因隧洞坍塌而明渠闲置。与此同时的“东坝庄”屯田工程由“一号庄”至“六号庄”延伸到“旧沟”,均为该坝的受益区域。明代东坝庄屯田,以隧洞坍塌而告终。清雍正年间朝廷准备收复西域,东坝庄再次复兴,此次“穿碉”接受明代教训,线路远离崖头,沿途采用九个竖井出砂,于十三年( 1735 )年末贯通与明渠对接,垦区亦由“旧沟”延伸至今小庙、新沟、棉花滩。“东洞子坝,,一直维护沿用至1976年,被新建的“红水河东干渠”所替代,今地表遗迹唯有“九个天井”。
现今村名东洞村,原名“北沟”,因“东洞子坝”北沟灌区而得名;1981年3月因县内地名重复改名“北湾”,命名后因群众复议随“公社”名,故取名“东洞”,隶属东洞镇。村域东至原红星村(今属石灰窑村),北至石灰窑村,西至小庙村,南至新沟村。村委会驻地任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38',北东洞村村委会驻地纬39°32',位于东洞镇东偏北,在原北沟大队第二生产队(今1组)境内,西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7保;1949年1()月属西店区(6区)北沟乡(7乡);1954年1月随乡划属新立的小庙区(1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东洞乡”为“红星高级农业合作社”北沟分社;1958年9月改称“东洞公社北沟大队” ;1966年11月改称“星火公社东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1年3月改名“北湾大队”,同年5月改称“东洞大队” ;1983年3月改称“东洞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合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磁窑口村”撤销将其1个村民小组并入至今。现有居民326户、1052人。
当代乡镇名东洞镇,位于肃州区中部偏南,驻地任家西庄,西北距老城区30公里。
【地名来历】因“东洞子坝”而得名。
【历史沿革】明属肃州卫,清属肃州宜隶州,民国属酒泉县,今属肃州区。解放前属酒泉县西店乡的3个保和总寨乡的1个保;1949年1()月为西店区(6区)的东洞乡、北沟乡、四号乡和总寨区总寨乡的石灰窑村;1954年1月东洞乡、北沟乡、四号乡划属新立的小庙区(11 区),1954年5月总寨乡的石灰窑划入;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合并东洞镇政府驻地为“东洞乡” ;1958年9月改称“东洞公社” ;1966年11月改称“星火公社”,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磁窑口、棉花滩、新沟、小庙、旧沟、四号、石灰窑、红星、北沟9个大队;1983年3月改称“东洞乡”,时辖磁窑口、棉花滩、新沟、小庙、旧沟、四号、石灰窑、红星、东洞(由“北沟”改名)9个村;2006年3月“红星”并入“石灰窑”、“磁窑口”并入“东洞”,时辖棉花滩、新沟、小庙、旧沟、四号、石灰窑、东洞7个村。2017年10月撤乡改镇。
【地理实体描述】镇域东至金佛寺镇,北至总寨镇,西至红水河,南至祁连山北麓。四至坐标:东经98。2T至98° 39',北纬39°28'至39°36'。镇政府驻地任家西庄,地理坐标:东经98°37',北纬39°32',位于肃州区东南部。地势属平原,整体西高东低,绿洲呈条块状分布。
[气候和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无霜期140天左右;大风、霜冻为主要灾害性天气。镇域而积1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040亩。盛产小麦、玉米、洋葱、洋芋、玉米制种和石灰石。
【人口和宗教】全镇7个村、31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2675户、9030人,通行酒普方言。部分乡民信奉汉传佛教。
[延伸阅读】创凿肃州坝庄口东渠记(清•沈青崖)南山讨来川之脉曰“红水河”,自南而北流,衍延袤至城东北汇讨来河出塞垣,经金塔寺而北为三岔河会黑水,即亦集乃路也。
昔人于城南堰红水为七闸,至今田土受厥利焉 其东、西二洞子坝,则皆穿隧为渠者也。土土人师其故智,合请太守童君华闻于朝,凿山数十里开九家窑渠洞,二年而竣,既有成效。于是,荒度南原旷土,若从坝庄口堰红水上流,凿洞十里可灌田数百顷其西岸,工亦相若民复环吁以请,太守颔之 以雍正十二年秋兴作,至十三年冬官民弁营费约万金,几垂成告。余偕按察使浮山张公、参政新安黄公共襄厥工。乃于乾隆初元端月上浣,莅之以省其成。出肃郡南门外十里许,即河流所经之道,冬月水涸,行枯碛中,轮蹄訇击,碛尽处有菑畲庐舍,为东洞子。其南平皋弥望,约行三十里,黄壤青莎,可犁为田,独鲜灌溉耳上阪数武即新渠龙尾,俯瞰河底窅而深,东西两岸皆百丈陡崖。壁东有一线蜗延,人马蚁缘而下,大不盈寸。壁间隔十余丈启一窦,盖凿工出沙土处。凿者钻穴施技,灯火相望,高等于身,广可攘背,冬温暑凉,食息不离其处、尤异者,以暗工摸索,而及其穿通,莫不吻合以故外窦栉比,行列整齐,如排笙凤箫,然可怪也余扶杖牵裙,蹜趾伛躯,骇怖汗泱而下,踏石磊砢,乘马邅如,约行三里余,监工官结庐数椽;役夫、冶工以数百营窟以居 其南筑小庙、祀龙神。又南废渠数丈,垒石尚存。又南为小乾沟,山水冲激,已成断崖,拟作飞槽度水。相度者虑其流细,而不坚久,乃改凿沟坳,纤通南壁。自此,明渠暗洞,互相接递。又里许至大陡崖,尤峻削。夫役缘梯以上,缱绳而下,如猱如鸟,真非人境 乃谛视壁根,故已穿隧,特阅世既久,沧桑变易,理圮不能行水,遂致废弃耳。再南少坦夷,间用明沟三、四段,有瀑布泻悬崖间,晶莹壁立 此渠成后,亦可引泉入洞 又南,凿暗洞里许,至薛家弄大乾沟,其断壁更甚。沟后通羌族,纵纤其隧,不能联属,乃从涧底通阴沟,以达于龙口,更为险怪,疑于鬼工矣。再南二百余丈,始筑堰,张嗉以受水,自此至龙尾十里有奇,洞工什七八。西岸亦开新渠,洞工什四五 岁乙卯,先成皆如蚁穿九曲珠,如虫蛀木,如蚓食壤 五丁之开蜀道,神耶?人耶?余又安从而测之耶?夫古圣人开物成务以前,民用莫不劳心殍力,贻后世以乐利。至于疆理亩浍,焚林剔薮,山泽陂池,虞衡是司。岂无化险阴为平陆、改硗瘠为沃壤者欤?然而,禹平水土,行若无事,今乃以凿为智,而竟超古人,意计之表,是岂心思才力之果优于前人哉?盖尝论之,上古浑噩,中古文明,运会攸迁,时势随之。汗樽杯饮,结绳钻燧,岂能至今不变。尚可变通以宜民,即行所有事以利斯民,亦未必非劳民劝相之一端。而况禹凿龙门砥柱,随刊之下,必用伐山攻石,以利疏浚,岂仅任水悠悠?即成导水之功,则兹洞之开,亦犹行古人之道也。渠成,可灌田数百十顷,岁增官私粟麦约二万石,河西边郡,获此利济,无旷土,无游民,高廪亿䄺,惠此边氓,是可补《周礼》、《禹贡》之缺,以佐王道,而非开阡陌、尽地利之所可比也余故乐得而书之。
编者按:《创凿肃州坝庄口东渠记》选自《重修肃州新志》。坝庄口,在今肃州区洪水河东干渠渠首下方。坝庄口东渠,即明清时东洞子坝(1976年,被东干渠工程所代替),全长十里。明洪武间,“千户曹赞凿崖为碉,由下渐上、流水潺潺、若叮当之声,直透崖沃地”,“人蒙其利”。后因选址不当而崩塌。清雍正十二年,肃州知州童华为民所请,鸠工庀材,拟改道旧坝,上移渠首。“秋兴作,至十三年冬,官民弁营费约万金,几重告成。”乾隆元年(1336 )正月上旬,作者在钦差张体义,肃州分巡道黄文炜等人的陪同下前去视察明渠、暗洞、渡槽、堰首等工程。视察后乐书此文。此记题目冠以“创凿”不妥,因“红水穿碉”工程系明洪武年间曹赞所创。
17.四号明代“东坝庄”垦区庄号名因明代“东坝庄”四号垦区驻地“四号庄”而得名。按:今东洞镇各村,在明前属亘古荒原,洪武年间东洞子坝被肃州卫千户曹赞率领军民开通,垦区也迅速跟进,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六个工区"每工区内设一屯庄,故有"一号庄”、"二号庄”、“三号庄”、“四号庄”、“五号庄”、“六号庄”。
现今村名四号村,因“四号庄”而得名。隶属东洞镇。村域东至旧沟村,北至总寨镇沙河村,西至红水河,南至祁连山北麓。村委会驻地秦家南庄,地理坐标:东经98°31',北纬四号村村委会驻地39°36',位于东洞镇西北部,在原四号大队第3生产队(今2组)境内,东南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8保;1949年10月属西店区(6区)四号乡(8乡);1954年1月随乡划属小庙区(1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入东洞乡建“常丰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东洞公社四号大队”;1966年11月更名为“星火公社前进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5个生产队、1个林场;1983年3月改称“东洞乡四号村”,时辖5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2005年9月将5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270户、8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