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沟渠篇
古代所谓“沟渠”,属坝闸以下的一级渠道、二级渠道和三级渠道。古代的坝,相当于今天的总干渠或干渠,而“闸”是设在总干渠或干渠上的分水堰,坪口宽度依据“闸”以下所在沟渠的灌溉总面积而定,丈余或儿尺不等。分水堰以下设沟渠,“渠”的横截面积较“沟”大,相当于今天的分十渠,而到“沟”这一层面,依据灌溉面积有大、中、小之分,相当于今天的支渠、斗渠和农渠。如红水河“洪水坝”下方的“花儿坝”在大龙王庙西,地位同“洪水坝” 一样,具有总干渠的性质。“花儿坝”又分“上花儿坝”、“中花儿坝”和“下花儿坝”,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干渠”。“上花儿坝”下分“赵家上沟” “中长沟”、“新红沟”、“堡子东沟”、“堡子西沟”,“中花儿坝”下分“牌楼沟”、“宜沟”、“树林西沟”、“树林东沟”,“下花儿坝”下分“上三沟”和“中渠”、“红泉沟”,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今之分干渠。“堡子西沟”又下分“高沟”、“低沟”和“盛家沟”,“高沟” 又分为“仰沟”和“沙湾闸子沟”,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今之支渠、斗渠和农渠。再如明、清、民国间“黄草坝”的下端为“四坝沟”,四坝沟又分仰沟坝、罗泉坝、南水沟坝、三水沟坝四条水沟,故“四坝沟”就具有“分干渠”的性质,而“四坝沟”沿线分流的四条水沟则有斗渠的性质。现将古肃州以沟渠命名的地名分述如下:1.水磨沟明清坝名水磨沟,原名“柳树坝”,因旧时曾在坝旁建多座水磨作坊,俗称“水磨沟”。柳树坝,系明代中叶为解决城东头墩、二墩、三墩等地农灌溉问题利用北护城河向东开挖的一条人工渠道,因沿渠柳树成荫,故谓。水磨,系官府为解决居民米面加工问题,倡导民众在河道水位落差较大处修建的水动磨面作坊。1956年因酒泉面粉厂投产,水磨沟上的水磨被逐渐拆除。而肃州泉水片各地的水磨,则沿用到1976年前后全县通电才退出历史舞台。
现今村名水磨沟村,因水利实体“水磨沟”横贯东西而得名。隶属泉湖镇。村域东至头墩村,北至北大河,西至太阳岛小区,南至酒金路。驻地水磨沟,地理坐标:东经98°31',北水磨沟村村委会驻地纬39°45',位于泉湖镇西部,在原水磨沟大队第2生产队(今2组)境内,东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解放前为城东乡第8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城东区头墩乡第1行政村;1953年2月从头墩析出新立“泉湖乡”,并于同年10月划归城郊区(12区),成立水磨沟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10月撤区并乡时并入黄草乡;1958年9月为“泉湖公社水磨沟大队”,下辖7个生产队;1966年11月改名为“星火大队” ;1971年2月恢复原名;1983年3月改称“水磨沟村”,2005年9月由7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319户、1222人。
境内曾有肃州海关、仙姑庙、七星泉;今有北郊公园、植物园和南滨河路景观带。
2.苜场沟明清渠道名苜场沟,原名“苜蓿沟”,因沙子坝第八条旧水道——“苜蓿沟”而得名,讹为“苜场沟” 。按:《重修肃州新志》将“沙子坝”分沟十二道,今西峰南片、泉湖西南片"西向东依次有:侯家沟、张良沟、司家沟、苜蓿沟、石头沟、校场沟、东二分沟、上仰沟。
现今村名苜场沟村,隶属西峰镇。村域东至世纪大道,北至怡静园,西至张良沟村2组,南至南干渠。村委会驻地魏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29',北纬39° 42',位于西峰镇东苜场沟村村委会驻地南部,在原苜场沟大队第7生产队(今7组)境内,距西偏北的镇政府驻地3公里。解放前属西南乡第3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香庄乡(3乡)2、3行政村;1953年10月随乡划归新立的城郊区(12区);1955年11月建“苜场沟农业高级合作社” 2、3分社;1958年9月为“西峰公社苜场沟大队”;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永红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苜场沟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1个农场(农场在飞辖区谎粮墩)2002年1、2、3、8四个村民小组划归新城社区管理,时辖5个村民小组(含飞辖区);2006年3月新村村撤销,将其设在飞辖区谎粮墩的1个村民小组划入,时辖6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192户、778人。
境内有烈士陵园、苜场沟水库和长青园旅游度假村。
3.张良沟明清渠道名张良沟,因旧水道临近“张良庙”而得名。
现今村名张良沟村,因水利实体“张良沟”而得名。隶属西峰镇。村域东至苜场沟,北至塔尔寺村6组,西至沙子坝村5组,南至南干渠。村委会驻地赵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28',北张良沟村村委会驻地纬39°43',位于西峰镇南部,在原张良沟大队第6生产队(今6组)境内,北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解放前属西南乡第3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香庄乡(3乡)3个行政村;1953年10月随乡划归新立的城郊区(12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中深沟乡撤销并入,建“双桥农业高级合作社”;1958年9月为“西峰公社张良沟大队”;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前进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个林场;1983年3月改称“西峰乡张良沟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1个乡农试站(后编10组)、1个村林场(后编11组)、1个村农场(在谎粮墩,后编12组);2006年1月,10组土地被征,划入城区,时辖11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556户、1931人。
4.侯家沟明清渠道名侯家沟,因沙子坝第五条水道一一“侯家沟”而得名。
现今村名侯家沟村,因水利实体“侯家沟”而得名。隶属西峰镇。村域东至蒲莱村,北至北大河,西至泄洪渠,南至南干渠。村委会驻地孙家下庄,地理坐标:东经98°25',北纬侯家沟村村委会驻地39°42',位于西峰镇西南部,在原侯家沟大队第2生产队(今2组)境内,距东偏北的镇政府驻地4公里。解放前属西南乡第8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冯侯乡(8乡)第3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为"冯侯乡全丰农业高级合作社” ;1958年9月改为“西峰公社侯家沟大队”;1962年6月划归新立的“冯侯公社”;1965年6月复归“西峰公社” ;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跃进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7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侯家沟村”,时辖7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308户、1072人。
5.蒲莱古代沟名合称1949年1。月建政时,将黄草坝“蒲萄渠”和“上、下莱家沟”合建1乡,取“蒲萄渠”“莱家沟”首字而得名。按:明清时期黄草坝下分十三沟,自西而东依次有蒲萄渠、上莱家沟、下莱家沟、三百户沟、项家沟、高桥沟、南石河沟、北石河沟、官南沟、站家官沟、官北沟、站家深沟和四坝沟。
现今村名蒲莱村,因“蒲莱乡”而得名。隶属西峰镇。村域东至塔尔寺村,北至北大河,西至侯家沟村,南至“沙子坝村”。村委会驻地于家新庄,地理坐标:东经98°26',北纬蒲莱村村委会驻地39°43',位于西峰镇西部,在原蒲莱沟大队第6生产队(今6组)境内,东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解放前属西南乡第7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西南区 ( 1 区)蒲莱乡(7乡)的3个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冯侯乡,建“蒲莱沟农业高级合作社”;1958年9月改为“西峰公社蒲莱沟大队”;1962年6月划归新立的“冯侯公社”,1965年6月复归“西峰公社”;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红光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蒲莱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455户、1868人。
6.中深沟现代地名原名黄草坝“站家深沟”,因位于“官南沟”和“官北沟”之间而得名。
现今村名中深沟村,因地理实体而得名。隶属西峰镇。村域东至原新村村,北至西峰寺村,西至官北沟5组,南至苜场沟村。村委会驻地安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29',北纬中深沟村村委会驻地39°43’,位于西峰镇东北部,在原中深沟大队第6生产队(6组)境内,西南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解放前属西南乡第4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中深乡(3乡)1、2、3行政村;1953年10月随乡划归新立的城郊区(12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香庄乡,建“香庄乡中深沟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西峰公社中深沟大队”;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红旗大队” ,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中深沟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1、2、6、7、8组划入新城街道办事处管理;2017年,剩余3个村民小组划入新城街道办事处、保留城中村建置至今。7.官北沟明清渠道名官北沟,原为黄草坝第十条水道,因地处“站家官地”北而得名。
官北沟村,因明清旧水道“官北沟”而得名。隶属西峰镇。村域东至原中深沟村,北、西两面临北大河,南至塔尔寺村。村委会驻地张家老庄子,地理坐标:东经98°28',官北沟村村委会驻地北纬39°44',位于西峰镇北部,在原官北沟大队第二生产队(今2组)境内,南偏西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解放前分属西南乡6、7两个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塔寺乡(6乡)的两个行政村;1953年10月随乡划归新立的城郊区(12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属“西峰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西峰公社官北沟大队”;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红卫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官北沟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所属村民划入新城街道办事处,保留城中村建制。
8.西沟明清渠道名西沟,因水沟地处“余家坝”西而得名。现今村名西沟村,因地理实体而得名,隶属果园镇。地域东至果园沟,西与嘉峪关市新城镇观蒲村为邻,南至丁家闸村,北至边湾农场。村委会驻地西沟,地理坐标:东经98°28’,西沟村村委会驻地北纬39°48',在原西沟大队第2生产队(今1组)境内,距南偏东的镇政府驻地3.5公里。解放前属嘉峪乡第4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地属嘉峪区(二区)老鹳闸乡(4乡),1953年2月属新改名新建乡;1955年撤区并乡时并入新城乡;1958年9月称“果园公社西沟大队”;1961年6月从中析出“老鹳闸大队”(1965年6月复入);1966年改称“果园公社红星大队” ;1971年恢复旧名,下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为西沟村;2005年由10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将位于西境的原“余家坝村”的3个村民小组并入至今。现有居民728户、2191人。
境内有晋、唐壁淌墓等遗址。
9.小坝沟明清渠道名小坝沟、沟因“小坝”而得名。
现今村名小坝沟村,因地理实体“小坝沟”而得名。隶属果园镇。地域东至高闸沟村,北至果园沟村,西至丁家闸村,南至312国道。村委会驻地小坝沟庙,地理坐标:东经98°28',北纬39° 46',在原小坝沟大队第6生产队(今5组)境内,北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解放前属嘉峪乡第2小坝沟村村委会驻地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嘉峪区(2区)樊小乡(2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属新成立的中所乡;1958年9月称“果园公社小坝沟大队”;1966年改称“红卫大队” ;1977年恢复旧名,时辖12个生产队;1983年3月称“果园乡小坝沟村” ;2005年9月由12个村民小组合并为9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618户、2218人。
10.果园沟明清渠道名果园沟,因水沟临近果园而得名。
现今村名果园沟村,因地理实体“果园沟”而得名。隶属果园镇。村域东至北闸沟村,北至边湾林场,西至西沟村,南至小坝沟村:村委会驻地李家新庄,地理坐标:东经98°28',果园沟村村委会驻地北纬39°47',位于果园镇北偏西,在原果园沟大队第3生产队(今2组)境内,南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解放前属嘉峪乡第3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嘉峪区(2区)果园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新立的中所乡。1958年9月为“果园公社果园沟大队” ;1966年11月改称“果园公社果园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果园乡果园沟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501户、1659人。
境内曾有“果园沟庙”。
11.高闸沟明清渠道名高闸沟,位于小坝沟和北闸沟之间,因闸口位置较高而得名。
现今村名高闸沟村,因地理实体“高闸沟”而得名。隶屈果园慎。地域东至酒航路,西至小坝沟村,南至北大河,北至中所沟村。村委会驻地白家庄,地理高闸沟村村委会驻地坐标:东经98° 30',北纬39°46',在原高闸沟第2生产队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解放前属河北乡第1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北区(3区)高黄乡(11乡);1953年2月划入嘉峪区(2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人新立的中所乡;1958年9月称“果园公社高闸沟大队”;1966年改称“红卫大队”;1977年恢复旧名,下辖6个生产队;1983年改称“果园乡高闸沟村” ;2005年9月由6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将北闸沟村及4个村民小组并入至今。.现有居民943户、3442人。
境内有全胜墩烽火台。
12.北闸沟明清渠道名北闸沟,闸口位于坝北的水沟。
当代曾用村名北闸沟村( 1983.3—2006.3 ),以地理实体而得名。原村隶属果园乡,今为果园镇高闸沟村地片。原村位于今高闸沟村东半部。原村驻地乔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31',北纬39°46',位于原北闸沟大队第5生产队境内(今高闸沟8组),距西北的镇政府驻地4公里。解放前属河北乡第1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北区(3区)高黄乡(11乡);1953年2月划归嘉峪区(2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入新立的中所乡为“北闸沟高级农业生产含作社”;1958年9月称“果园公社北闸沟大队”,辖6个生产队;1966年改称“东方红大队” ;1971年恢复旧名;1983年3月改称“果园乡北闸沟村” ;2005年9月由6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4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高闸沟村。
13.蒲上沟当代地名蒲上沟村,因地处河北坝旧水道“上蒲草沟”而得名。
现今村名蒲上沟村,因地理实体而得名。隶属银达镇村域东至谭家堡村,北至清水河,西至银达村,南至北大河。村委会驻地李家新庄,地理坐标:东经98°35',北纬39°46',位于银达镇蒲上沟村村委会驻地东南部,在原蒲上沟大队第5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解放前属河北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北区(3区)油金乡(9乡)所辖的四个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银达乡”为“五四永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9大队;1958年9月为“永丰公社蒲上沟大队” ;1961年11月称“银达公社蒲上沟大队”;1966年11月改称“永丰公社红星大队” ;1968年4月改称“银达乡公社红星大队” ;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银达乡蒲上沟村”,时辖10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0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至今。现“居民523户、2062人。
14.杨洪古代沟名合称杨洪,以境内旧水道“杨家沟”、“洪家沟”各取首字而得名。
现今村名杨洪村,因建政时的“杨洪乡”而得名。隶属银达镇。村域东至三墩镇长城村,北至明沙窝村,西至黑水沟村,南至谭家堡村。村委会驻地王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38',北杨洪村村委会驻地纬39°48',位于银达镇东偏北,在原杨洪大队第4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偏南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解放前属河北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北区(3区)杨洪乡(1乡),辖4个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五四永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1大队;1958年9月为“永丰公社杨洪大队”;1961年6月改属新立的“杨洪公社”;1965年6月随社并入“银达公社” ;1966年11月改称“红光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银达乡杨洪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将原“妥家沟村”的5个村民小组并入至今。现有居民669户、2690人。
15.妥家沟明清沟名妥家沟,因清水河旧水道实体而得名。
当代曾用村名妥家沟村(1983.3—2006.3 ),原村隶属银达镇,今为杨洪村地片。原村域东至三墩镇,北至明沙窝村,西至原杨洪村,南至清水河。原村委会驻地乔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 40',北纬39°48' ,位于银达镇东偏北,在原妥家沟大队第8生产队(今杨洪村5组)境内,南偏西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解放前属河北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河北区(3区)杨洪乡(1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五四永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1大队;1958年9月为“永丰公社妥家沟大队”;1961年6月改属新立的“杨洪公社”;1965年6月随社并入“银达公社” ;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银达乡妥家沟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5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杨洪村”。
16.怀茂古代沟名合称怀茂,因各取清水河旧水道“怀家沟”、“茂东沟”首现今村名怀茂村,原属原怀茂乡,今属银达镇。村域东至明沙窝村10组,北至明长城,西至边湾农场,南至孙家坝。村委会驻地张家墩,地理坐标:东经98°34',北纬39° 50',位于银达镇北部,怀茂村村委会驻地在原怀茂大队第4生产队(今2组)境内,南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解放前属河北乡第6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北区(3区)怀茂乡(6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怀茂乡晨光农业合作社1、2分社;1958年9月为“永丰公社怀茂大队”;1961年6月划属新立的怀茂公社;1966年11月改称“跃进公社胜利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怀茂乡怀茂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原6个村民小组和原乡林场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8月随乡并入银达镇至今。现有居民318户、1228人。
境内有茂西沟、茂东沟、孙家坝水库。
当代曾用乡名怀茂乡(1949.10—1958.9: 1983.3—2006.8 ),原乡域东南与原银达乡接壤,西邻果园乡,北界金塔县。原乡驻地屈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34' ,北纬39° 49',位于今银达镇北部,南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解放原怀茂乡政府大门前由酒泉县河北乡和金塔县西区乡分辖;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金塔县一区的西坝乡、新山乡和酒泉县河北区的怀茂乡、怀中乡、美明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分属酒泉县的西坝乡和怀茂乡;1958年9月属永丰公社;1961年6月划属新立的怀茂公社和西坝公社;1965年6月两社合并复称怀茂公社;1966年11月改称“跃进公社”,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西坝、南坝、六分、东坝、关明、黑水沟、南沟、怀茂、怀中、怀下10个大队;1983年3月改称“怀茂乡”,时辖西坝、南坝、六分、东坝、关明、黑水沟、南沟、怀茂、怀中、怀下10个村;2006年3月并村后,辖西坝、南坝、六分、美明、黑水沟、怀茂、怀中7个村;2006年8月撤销乡建制,所属7个村划归银达镇。
17.怀中当代地名怀中,因地处清水河旧水道“怀家沟”中截而得名。
现今村名怀中村,原属原怀茂乡,今属银达镇。村域东至黑水沟村,北至怀茂村,西至果园镇,南至余新村。村委会驻地朱家北庄,地理坐标:东经98°33',北纬39°49',位于银达怀中村村委会驻地镇北部,在原怀中大队第3生产队(今2组)境内,南至镇政府驻地5.6公里。解放前属河北乡第1保;1949年1()月建政时属河北区(3区)怀中乡(7乡);1954年成立怀中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余新乡属“晨光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为“永丰公社怀中大队”;1961年6月划入从“永丰公社”析出的“怀茂公社”;1966年11月称“跃进公社红卫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7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怀茂乡怀中村”,时辖7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7个村民小组合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怀下村”撤销,4个村民小组并入,同年8月随乡并入银达镇至今。现有居民665户、2650人。
境内有闻家圈遗址、下黄水水库、柳斗沟海子和石家海子等水面。
18.怀下当代地名怀下,因地处清水河旧水道“怀家沟”下截而得名。
当代曾用村名怀下村(1983.3—2006.3),原属原怀茂乡,今为银达镇怀中村地片。原村域东至黑水沟村,北至怀茂村,西至原怀中村,南至余新村 原村委会驻地谢家地,地理坐标:东经98°34',北纬39°49',位于银达镇北部,在原怀下大队第3生产队(今怀中村6组)境内,南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 解放前属河北乡第6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北区(3区)怀茂乡(6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怀茂乡“晨光农业高级社” 5、6分社;1958年9月属“永丰公社怀茂大队” ;1961年6月划入新立的“怀茂公社”并从中析出“怀下大队” ;1966年11月改称“跃进公社跃进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5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怀茂乡怀下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合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并入“怀中村” 。
19.黑水沟古今地名黑水沟,因清水河旧水道“黑水北沟”而得名。
现今村名黑水沟村,原属原怀茂乡,今属银达镇。村域东至杨洪村,北至关明村,西至怀中村,南至拐坝桥村。村委会驻地周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35',北纬39°49',位于银达黑水沟村村委会驻地镇东北部,在原黑水沟大队第3生产队(今2组)境内,距西南的镇政府驻地5公里。解放前属河北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北区(3区)关明乡(3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怀茂乡灯塔高级农业合作社” 5、6分社;1958年9月为永丰公社(银达公社前身)黑水沟大队;1961年6月划属新立的怀茂公社;1966年11月改称“跃进公社红专大队” ,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黑水沟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南沟的3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至今。现有村民493户、213。人。
【延伸阅读】“最讲认真的人”——周占鳌周占鳌,1936年出生于甘肃省酒泉县河北乡黑水沟。少年时期为财主放羊,土改时他家分得了土地,之后随父母在家务农。1955年被招到玉门油矿当工人,从此和铁人王进喜工作生活在一起。196()年3月,随井队到黑龙江省安达县大同(后改为大庆)镇参加“石油会战”,先后历任小队长、副中队长、中队长、大庆油建公司党委副书记、油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庆市委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大庆油田会战初期,周占鳌和他所在的油建11中队,为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开发新油田的火热工作中。为提高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周占鳌响亮地提出“严在针尖上,细在发丝上”,“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的口号,在全战区引起很大反响。由于他以“认真”著称,1965年5月,油建11中队被石油工业部命名为“自觉从严、好字当头的施工队”,大庆会战工委发出“向十一中队学习”的号召。1972年2月21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个工作认真的人——记大庆油田老工人周占鳌》的通讯,随后该通讯被全国各省区日报转载,于是他在几天内成为一名闻名全国的人。自油田会战以来,他多次被评为战区标兵、大庆市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石油工业部劳动英雄。还兼任过黑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黑龙江省质量协会副理事长、全国质量协会副理事长等职。1974年9月3日,大庆油田党委、大庆油田革命委员会授予他“最讲认真的人”光荣称号。同年年底,被黑龙江省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1975年1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会议期间受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77年,华国锋主席到大庆视察工作,到周占鳌工作的现场慰问了这位劳动英雄。1978年3月至1977年,华国锋主席同“最讲认真的人”亲切握手1993年3月,他在五届、六届、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连续当选为四届人大常委。分别在叶剑英委员长、彭真委员长、万里委员长和乔石委员长的关怀下,作为人大代表团成员四次出国访问,多达2()余国。1998年3月届满主动提出辞呈,其他职务未变;2001年光荣退休,享受省部级待遇。
20.南沟现当代地名南沟,明清“黑水南沟”的省称。
当代曾用村名南沟村(1983.3—2006.3 ),因地理实体而得名。原属原怀茂乡,今为银达镇黑水沟村地片。原村村域东至杨洪村,北至关明村,西至原黑水沟村,南至杨家沟。原村委会驻地孙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37',北纬39° 48',位于银达镇东北部,在原南沟大队第2生产队(今黑水沟村5组)境内,西南距镇政府驻7公里。解放前屈河北乡第3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北区(3区)关明乡(3乡);1955年1 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怀茂乡为“灯塔高级农业合作社” 3、4分社;1958年9月为“永丰公社南沟大队”;1961年6月改属新立的“怀茂公社”;1966年11月改称“跃进公社红星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5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怀茂乡南沟村”,时辖5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5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随村并人“黑水沟村"。21.夹边沟古代沟名夹边沟,“下古城坝”旧水道之一,因傍“边墙”开设而得名。“夹”者,傍也;“边”,指边墙,即明长城。
现今村名夹边沟村,因地理实体“夹边沟”而得名。隶属二墩镇。村域东至北大河,北至梁家山,西至长城村,南至北大河。原驻地杜家庄,地理坐标:东经 98°48',北纬 39°49';夹边沟村村委会驻地今驻地张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47',北纬39°48',位于三墩镇东北部,在原古城大队第5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南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解放前属临水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临水区长城乡第4行政村;1958年9月为“临水公社夹边沟大队”;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三墩公社”;1962年6月划归新立的“长城公社”;1965年6月随社复归“三墩公社”;1966年11月改称“新风公社东风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下辖5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夹边沟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5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古城村撤销,6个村民小组(原为10个)并入至今。现有居民625户、2377人。
境内有梁家山汉墓群,明长城遗址、夹边沟劳改农场遗址和天生泉。22. 祁家沟古代沟名祁家沟,因“下古城坝”旧渠道邻近“祁姓人家”而得名。当代曾用村名祁家沟村(1983.3—2006.3 )因地理实体“祁家沟”而得名。原村隶属三墩镇,今为夹边沟村地片。原村域东至夹边沟村,北至清水河,西至银达镇妥家沟,南至北大河;原村驻地祁家沟,地理坐标:东经98。42,,北纬39°48' ,在原祁家沟大队2、3生产队之间,东偏北距今村委会3.2公里、南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解放前属临水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临水区常祁乡(10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长城乡为第4行政村;1958年9月为“临水公社祁家沟大队”;1961年6月划入新立的“三墩公社”,1962年6月划归“长城公社”,位于东部的“常家沟”地片从中分出新立长城大队;1965年6月复入“三墩公社”;1966年11月改称为“新风公社跃进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下辖4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祁家沟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合并为2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2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长城村。
23.北沟临水坝沟名北沟,临水坝古沟渠之一,因沟处临水堡北部而得名,又叫“堡子北沟”。
当代曾用村名北沟村(1983.3—2006.3 ),因地理实体“北沟”而得名。原属原临水乡,今为三墩镇临水村地片。村域东接高台县界,北至闇门村,西至临水河,南至原临水村。原村驻地张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47’,北纬39。47,,位于三墩镇东部,在原北沟大队第6生产队(今临水村6组)境内,南距今村委会驻地1.5公里,西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解放前为临水乡第2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临水区临东乡的1、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临水乡为“五星高级农业合作社” 3分社;1958年9月为“临水公社北沟大队”;1966年11月改名为“永红公社永庆大队” ,1971年恢复原名,下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北沟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村民小组;2006年3月随村并入临水村。
24.仰沟临水坝沟名仰沟,临水坝古沟渠之一,因沟处临水堡南部的高埠地带而得名。仰者,高昂也。
现今村名仰沟村,因地理实体“仰沟”而得名。原属原临水乡,今属三墩镇。村域东接芦芽滩至高台县界,北至临水村,西至临水河,南至下坝村。村委会村驻地仰沟庙,地理坐标:东经 98°46',北纬 39°45'仰沟村村委会驻地,位于三墩镇东南部,在原临水乡仰沟大队第7生产队(今5组)境内,距西偏北的镇政府驻地8.5公里。解放前为临水乡第3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临水区临镇乡所辖的两个行政村之一;1955年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临水乡为“五星高级农业合作社” 1分社(2分社为南沟);1958年9月为临水公社仰沟大队;1961年6月南沟从中分立为“南沟大队” ,1965年6月复入仰沟;1966年11月为“永红公社永胜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2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临水乡仰沟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2个村民小组合为7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下黄村2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同年8月随乡并入三墩镇至今。现有居民554户、2080人。
25.中渠古代渠道名中渠,红水河“下花儿坝”沟渠之一,因取水口位于“上三沟”与“东下坝沟”之间而得名明代城堡名。
中渠堡,因地理实体“中渠”而得名 明《肃镇华夷志》“堡寨”条下曰:“中渠堡,城东二十五里,多碱滩。”晚清《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中渠堡,在城东二十五里,多碱滩;居民数十家,兼事耕牧。”古城遗址位于酒黄路“临水河大桥”东侧路北的崖头上,古城中心在今中渠村5组(原7组)居民点北头东北约100米处,今已辟为农田和林草地。旧时城堡较雄伟,开南门,边长近百米。南垣上有城门楼,北垣正中、东北角墩均有庙宇,城中则更多,上下计有玉皇阁、无量宫、佛祖庙、娘娘庙、关帝庙、土地祠等建筑,城门外校场对过有戏楼。这些古建筑被拆于1958年,木材用于酒钢基础设施建设。
现今村名中渠村,因“中渠堡”而得名。原属原临水乡,今属三墩镇。村域东至双塔村,北至下坝村,西至铧尖原大铧尖村,南至今铧尖镇上三沟村。驻地赵家油坊,地理坐标;东经中渠村村委会驻地98°43',北纬39°43',位于三墩镇东南部,在原中渠大队第6生产队(今4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16公里。解放前为临水乡第6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临水区(5区)中渠乡(6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成立“中渠乡中渠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临水公社中渠大队”;1961年6月划入新立的“中渠公社” ;1965年6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1966年11月改名为“永约公社永跃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临水乡中渠村”,时辖10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0个村民小组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2006年8月随乡并入三墩镇至今。现有居民582户、2146人。
26.上三沟明清沟名总称上三沟,因“下花儿坝”上截二沟一一崔家沟、砌石沟、任余沟而得名。现今村名上三沟村,因地理实体而得名。隶属铧尖镇。村域东至三墩镇中渠村,北至原大铧尖村,西至铧尖村,南至集泉村。村委会驻地上三沟庙,地理坐标:东经98°41’,北纬上三沟村村委会驻地39°42',位于铧尖镇东偏北,西偏南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解放前属城东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城东区(4区)上三沟乡(1乡)的3个行政村;1954年1月随乡划归西店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位于西南部的“小铧尖乡”撤销并人,时建小铧尖、上三沟两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铧尖公社上三沟大队”,同年12月随社划入“泉湖公社”;1961年6月复为“铧尖公社上三沟大队” ;1966年11月改称“光明公社红卫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7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铧尖乡上二沟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为4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439户、1338人。
27.小沙渠明清渠道名小沙渠,因“临水河”上游旧渠道“沙坝小渠”而得名现今村名小沙渠村,因地理实体而得名。隶属铧尖镇。村域东至中渠村,北至大河,西至牌路梁下的“于家海子”,南至铧尖村。村委会驻地小沙渠庙,地理坐标:东经98°38',北纬 39° 43’ ,位于铮尖镇西北部,在原小沙渠大队第4生产队(今2组)境内,东南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解放前属城东乡第3小沙渠村村委会驻地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城东区(4区)铧沙乡(3乡)第2行政村;1953年7月铧沙乡撤销,为新立的“小沙渠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入大铧尖乡,建“勤俭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属“铧华尖公社小沙渠大队”,同年12月属“泉湖公社小沙渠大队” ;1961年6月复属铮尖公社;1966年11月改称“光明公社红光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7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铧尖乡小沙渠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2006年3月,原大铧尖村撤销,将其4个村民小组并入至今现有居民608户、2253人。
28.东沟古代沟名东沟,因地处洪水坝新渠闸“堡子东沟”而得名。
现今村名东沟村,隶属上坝镇。
村域东至玉米良种场,北至刺窝泉滩,西至营尔村,南东沟村村委会驻地至原东湾村。驻地薛家新庄,地理坐标:东经98°46',北纬39°34',位于上坝镇东部,在原“东沟大队”第5生产队(今4组)境内,西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1949年10月建政时为总寨区(7区)营尔乡(1乡)第2行政村;1955年11月“新沟”、“小沟”两乡并入后称“营尔乡营尔农业合作社东沟分社”;1958年9月公社化时与“营尔分社”台建1个大队,称“营尔公社营尔大队”;同年12月随社并人总寨公社;1961年6月划归复立的“营尔公社” ;1965年6月随社划归“上坝公社” ;1966年4月从“营尔大队”析出成立“东沟大队”,同年11月改称“自力公社东风大队” ;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称“上坝乡东沟村”,时辖10个村民小组(由第7组析出第10组);2005年9月将10个村民小组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480户、1834人。
29.小沟古代沟名小沟,因地属“洪水坝”新渠闸的小沟而得名。
现今村名小沟村,因地理实体“小沟”而得名。隶属上坝镇。村域东至长沙岭滩,北至上红村,西至新上村,南至一支渠。村委会驻地田家东庄,地理坐标:东经98°43',北纬小沟村村委会驻地39°32',位于上坝镇南部偏东,在原小沟大队第8生产队(今3组)境内,北偏西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解放前属总寨乡第3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总寨区(7区)小沟乡(3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营尔乡,建“杏树沟”、“白家沟”两个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为“营尔公社小沟大队”,同年12月随社划归“总寨公社”;1961年6月划归“上坝公社”时从“小沟大队”析出“天乐大队”;1965年6月“天乐大队”并入;1966年12月改称“自力公社先锋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4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上坝乡小沟村”,时辖14个村民小组;1987年从中析出6个村民小组分立“天乐村” ;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将“天乐村” 4个村民小组并入至今。现有居民605户、2560人。
境内天乐地片有小河沟墓群、天乐湾墓群和红沙河墓群。
30.新上当代地名新上,旧名“下石灰窑”,解放后因地处“新渠闸”上截坝而改名。
现今村名新上村,因地理实体而得名。隶属上坝镇。村域东至上红村,北至上坝村,西至白沙河与光辉村相望,南至原东洞乡红星村。村委会驻地黄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40',北纬新上村村委会驻地39°34',位于上坝镇西南部,在原新上大队第10生产队(今1组)境内,东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解放前属总寨乡第4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总寨区(7区)新上乡(4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上坝乡,属“东边沟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为“总寨公社新上大队”;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上坝公社”;1966年11月改称“自力公社新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1个生产队;1983年3月称“上坝乡新上村”,时辖12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2个村民小组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580户、2262人。
境内有何家地墓群。
31.旧沟明清沟名旧沟,明代东洞子坝水渠名。但命名时间与“新沟”同期,约在清乾隆初年。
现今村名旧沟村,因地理实体“旧沟”而得名。隶属东洞镇。村域西北至四号村,东北隔北滩与总寨镇沙圪塄村相望,东南至小庙村,西南至东洞子滩。村委会驻地武家庄,地理坐标:旧沟村村委会驻地东经98°33',北纬39。34,,位于东洞镇西北部,在原旧沟大队第2生产队(今2组)境内,东南距镇政府驻地7.534.上二截明清丰乐河“河西头坝”渠段名上二截,因地处丰乐河“河西头坝”第二截水道而得名。按:截,量词,段。
当代曾用村名上二截村(1983.3—2006.3 ),因地理实体而得名。原村隶属金佛寺镇,今为丰乐口村地片。原村位于今丰乐口村北半部。原村域东至头坝河,北至原头坝村,西至金佛寺村,南至原丰乐口村。原村委会驻地黄家西庄,地理坐标:东经98° 47',北纬39°23',也即今丰乐口村村委会驻地,位于金佛寺镇东南部,在原上二截大队第3生产队(今丰乐口村7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4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丰乐乡(4乡)2、3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红寺乡,属“曙虹高级农业合作社” 1、2分社;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曙虹大队”;1961年6月属新立的“红寺公社”,称“上二截大队” ;1965年6月随社并入“金佛寺公社” ;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公社曙虹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上二截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2006年3月随村并入丰乐口村。
35.上三截明清丰乐河“河西头坝”渠段名上三截,因地处丰乐河“河西头坝”第二道截坝而得名现今村名年11月改称“星火公社新建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7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东洞乡新沟村”,时有7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2005年9月将7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310户、1064 人。
33.高沟古代沟名高沟,观山河旧渠道之一,因引水渠道位置高而得名。
当代曾用村名高沟村(1983.3—2006.3 ),因地理实体而得名。原村属原红山乡,今为金佛寺镇观山村地片 原村位于今观山村南部,村域东隔白滩与下四截村相望,北至原观山村,西至观音山姚家坡,南至观山口村。原村委会驻地茹家泮湾子,地理坐标:东经98°43',北纬39°26',位于金佛寺镇西部。在原高沟大队3、4队(今观山村2组)交界处,东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7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观山乡(7乡)1、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红山乡,建“永光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观山大队” ;1961年6月随大队划归新立的“红山公社”;1966年11月改称“红星公社东风大队” ,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79年从“观山大队”析出5个生产队新立;1983年3月改称“高沟村”,时辖5个村民小组;2003年11月随乡并入金佛寺镇;2005年9月将5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随村并人观山村。
公里。 1949年10月属西店区(6区)四号乡(8乡);1954年1月随乡划属小庙区(1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入东洞乡为“五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1分社;1958年9月为“东洞公社旧沟大队” ;1966年11月更名为“星火公社立新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东洞乡旧沟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243户、816人。
32.新沟清代沟名新沟,清代红水河东洞子坝水道名。开挖时间晚于西北部明代的渠道“旧沟”,但命名时间与之同期,约在乾隆初年。
现今村名新沟村,因地理实体“新沟”而得名。隶属东洞镇。村域东至东洞村,北隔北滩与石灰窑村相望,西至白石头滩,南至呆洞子滩。村委会驻地秦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35',新沟村村委会驻地北纬39°32',位于东洞镇西部,在原新沟大队第7生产队(今3组)境内,东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1949年10月属西店区(6区)东洞乡(6乡);1954年1月随乡划属小庙区(11 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入东洞乡,属“五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3分社;1958年9月为“东洞公社新沟大队”;1966上三截村,因地理实体而得名。隶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二坝村及二坝河,北至兰新铁路,西与金佛寺村、下四截村交界,南至丰乐口村,村委会驻地张家庄,地理坐标:东经上三截村村委会驻地98°47',北纬39°23',位于金佛寺镇北偏东,在原上三截大队第7生产队(今7组)境内,南偏西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4保;1949年1()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头坝乡(5乡)2、3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金佛寺乡,属“光明高级农业合作社” 2、3、4分社;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光明大队” ;1965年改称“金佛寺公社上三截大队” ;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公社光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上三截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头坝村3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至今。现有居民485户、1665人。
36.下四截明清丰乐河“河西头坝”渠段名下四截,因地处丰乐河“河西头坝”下游第四截水道而得名。
现今村名下四截村,因地理实体而得名。隶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上三截村,北至兰新铁路,西隔白滩与观山村相望,南至观山口村。村委会驻地薛家上庄,地理坐标:东经98° 45’,北纬 39° 26',位于金佛寺镇西北部,在原下四截大队第4生产队(今3组)境内,东偏南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解放前属下四截村村委会驻地河西乡笫6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观东乡(6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金佛寺乡,属“强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1、2分社;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强丰大队” ;1961年易名“下四截大队” ;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公社永红大队” ;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下四截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为5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277户、108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