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肃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033
颗粒名称: 1.肃州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50
摘要: 介绍了古城肃州的概况。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1.肃州
  州、路、卫、直隶州、区名肃州,战国至秦为月氏地,汉初为匈奴右地西汉元狩二年设置郡县,为酒泉郡、福禄县所在地;魏晋(东晋义熙年间曾为西凉国都)区政府大楼因之;南北朝时期为北魏酒泉军所在地;隋设肃州,为肃州和酒泉县所在地;唐因之,后为吐蕃所据;宋、辽、金时被西夏所有;元为肃州路所在地;明为肃州卫所在地;清为肃州直隶州所在地;民国设酒泉县,辖2镇9乡;1949年10月建政时,辖11区87乡6个街道政府;1958年9月公社化时,辖1区18社;1964年11月市改县时,辖1镇21社(含文殊、嘉峪关、新城3社);1985年撤县设市时,辖1镇19乡(含新设的黄泥堡乡);2002年撤市设区时,辖5镇(含城关镇)15乡;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21个社区、15个乡镇122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 413390人。
  古城名要说河西的古城哪座最古老?非酒泉城莫属。元狩二年(前121 )汉武帝首置酒泉郡,酒泉代表河西。元狩四年(前119 )建酒泉城,郡、肃州古城东垣及东南角魁星楼县(福禄县)同城。要说酒泉的来历,则与城东那眼“酒泉”有关。酒泉,又曰“金泉”。《汉书•地理志》酒泉郡条下注引东汉应邵说:“城下有泉,其味如酒,故曰’酒泉’”。东晋地理学家、河西著名学者、敦煌人阚驷在他的地理学著作《十三州志》中说:“酒泉,原名’金泉’,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照水往取,得金,故名金泉。”《神异经》中说“西北有’酒泉’,澄清如镜,饮者皆不死。”唐代颜师古则说“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不管怎么说,酒泉城以“泉”命名是确凿无疑的。至于说霍去病征战河西有功,汉武帝赐御酒犒军,霍将军彳顷酒入泉与将士共饮,那已是后来的传奇故事了。
  东汉光和三年,酒泉频发地震80余次,郡城遭到毁坏。
  东晋永和二年(346 ),酒泉太守、福禄伯谢艾主持重筑酒泉城当时新筑的酒泉城,南北只有一条中街,东西狭窄,即今天的南北大街以西、北环西路以南、西环路以东。城周长三里三百一十七步,开东门(即今鼓楼位置)和南门(即今小西街南端的晋城门)。隋设肃州,酒泉城更名为“肃州城”。此城沿用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肃州卫指挥佥事裴成主持扩展城垣,拆除东城墙向东扩展到今天的东环路西侧,并从内外两面加厚了能够利用的旧城墙。新旧城周长达八里三分,城高一丈五尺,顶宽一丈,开东、南、北三座城门,并修建了各自配套的二层重檐城楼和瓮城以及西南、西北角的敌楼。南门、北门的瓮城门向东开,东门的瓮城门向南开。成化二年(1466),巡抚徐廷璋又拆除东瓮城增筑了东关城,东西长一里,南北宽六十丈,三面全长二里四分,开南、北、东三座哨门。这样酒泉古城又增加了东哨门上的一座二层重檐城楼,全城周长十里七分。正德十三年(1518),兵备陈九畴在城四周补筑敌台(马面)五十座;在东南、东北角各增敌楼一座。嘉靖九年(1530 ),副总兵周尚文重修东城门楼。万历二年(1574 ),兵备道孙坤、参将姜显宗呈文报批,用青砖包砌肃州大城。各城门门楣上均嵌有砖雕名称。东哨门曰“迎曦”,东城门曰“禄福”,南城门曰“金墉”,北城门曰“镇朔”。从此,肃州城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座雄伟壮观的大城。
  肃州古城为什么没有西门?对这个问题,美国哈莉特•韦勒女士编著的《穿越戈壁的驼队》一书中有:“肃州的城墙全是用砖修筑的,既完整,又雄伟。” “肃州城市的几条大街竟是出人意料的宽阔和平坦,四大马路交会的城市中心是鼓楼。”“这个城市比我看到过的任何一个当地城市都要好,也许对这些城市我已经习惯。这个城市东西长、南北短,只有三个城门,没有西门。说是万里长城西端的嘉峪关有一个门,主要的大路可以通到那里,所以有时就把嘉峪关称作’肃州的西门’。”这个诠释是国际友人道听途说的,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仔细琢磨,东晋的酒泉城就没有西门。酒泉城千百年不设西门,或许与堪舆学有关,暂时存疑为好。
  外国人眼中的肃州城如此雄伟壮观,为何民国时期游人笔下的肃州城又很破败?原因是同治年间肃州城再次遭受了战乱。马文录占领了肃被毁坏的肃州府(光绪元年照)州城,清军久攻不下,最后架炮于城西炮轰城内,使之变为一片瓦砾。上图名为“被毁坏的肃州府”,乃国际友人于1875年(光绪元年)拍摄的,画面中除城楼和城墙基本完整外,城内几乎无完整的建筑物和树木。如今七、八十岁老人记忆中的肃州城及其庙宇、府衙、街巷,那是光绪年间陆续恢复的。经历战争创伤的肃州府,自然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恢复旧貌,故肃州城的景象大不如前。
  肃州古城,倾注了先辈的心血、智慧与汗水,经历过历史上的数次辉煌和战争蹂躏,也遭受过人为的毁坏。假如没有战乱,假如人们把它视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至少也是肃州区的一笔宝贵财富。
  现为酒泉市和肃州区所在地,市政府在新城区世纪大道中段,区政府在老城区西大街东段北侧。
  【延伸阅读】肃州的来历酒泉改称肃州,是在隋文帝仁寿二年(602 ),据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
  隋末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姑臧(今凉州区)人李轨亦不甘落后,于大业十三年(617 )七月在姑臧起事,自称大凉王,割据河西。
  公元619年,唐高祖平定李轨,收复河西后分瓜州的玉门县(由北周的会稽县改)归属肃州。肃州置刺史,隶凉州总管府,掌管酒泉、福禄、玉门三县。后置肃州都督府,督肃、瓜(辖晋昌、常乐二县)、沙(辖敦煌、寿昌二县)三州,属陇右道。从此,“肃州”这个称谓长久地固定下来并延续到民国二年(1913)。甘肃行省也因元代主辖甘州、肃州而得名。
  关于肃州的来历,《二十四史》及其地理志和其它地方志均无明确记载,唯手写本《肃州新志•地理形胜》有:“秦关百二,肃居其一,东引中原八州,西接新疆万里,面空桐而枕蒙荒,拥雄关而抗绝塞。”此《志》对肃州在祖国版图上的险要位置作了精辟的描绘,且引《汉书》:“肃振国威,以通西域,隔绝匈奴不使与南羌通,以断匈奴右臂”为证论述肃州的来历。
  《汉书》的作者班固把“通西域,隔绝匈奴不使与南羌通”的基点建立在“肃振国威”上,而“振国威”则寄希望于“肃”。《谥法》有:“执心决断曰’肃’”,那么“肃振国威”则有“决心重振国威”的意思;《尚书•太甲》中又对“社稷宗庙,罔不祗肃”中的“肃”字释为“严”,那么“肃振国威”则有“严疆振国威”之意。再联系《肃州新志•地理形胜》编者按:“从远而论,东以关辅为内庭,西以伊循为外屏,南以青海为亭障,北以大漠为斥堪。襟山带河,足限戎马,所谓西陲锁錀也;由近而论,面瞰雪岭、北倚长城,临水渟于左,嘉峪峙于右,内有讨来、红水之潆洄,外有黑河、白湖之环绕,群峰拱卫,虎踞豹隐。虽地兼沙卤,居杂戎番而泉香土沃,草茂牧肥,具此形胜,足以有为矣!”据此大到地理位置、小到形胜物产的分析,“肃州”确是“西陲锁錀”、“虎踞豹隐”的天然严疆和军事重镇啊!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