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火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63
颗粒名称: 跨火盆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286-288
摘要: 送葬回来后,要“跨火盆”,又叫跨火,亦称燎火、跃火,是肃州民间殡葬活动中的一道程式。一般是丧家和送葬者由葬地归来后,在进家门前,须从一盆火或一堆火上跨过,有的还伴有磨刀、含糖或喝糖茶、洗手、熏衣等各种程序。
关键词: 葬俗 酒泉市

内容

跨火盆
  
  送葬回来后,要“跨火盆”,又叫跨火,亦称燎火、跃火,是肃州民间殡葬活动中的一道程式。
  一般是丧家和送葬者由葬地归来后,在进家门前,须从一盆火或一堆火上跨过,有的还伴有磨刀、含糖或喝糖茶、洗手、熏衣等各种程序。
  跨火习俗,始于何时,似已失考,但明清史籍记录颇多。明沈榜《宛署杂记》:“送葬归,以盂盛水,置刀其旁,积薪燃火于宅门之外,丧主执刀砺盂者三,即跃火而入,余从者如之”。清范祖述《杭俗遗风》:“孝子孝眷人等,将孝衣脱下,往火上熏越毕,均皆吉服洗手进内”。其中略见南北习俗虽有熏衣、砺盂之别,但举火的主题则是一致的。
  关于“跨火”习俗的确切涵义,人们曾有种种解释。一说此俗目的,是为了防止死者亡魂跑回家来。民俗以为,新殁者的亡魂害怕去陌生的冥界,即使埋进土里,依旧有可能钻出坟墓,随送葬者的背后返家。所以,过去俗称“绕墓三周,鬼不追”。即在葬礼毕,送葬者皆绕新坟转三圈,以使亡魂迷失方向;现在,参加葬礼后去殡仪馆的车辆,往往去时一条路,转回时必须另走一条路,此俗或因此义。即使如此,送葬者仍不放心,恐亡魂贴附在衣服上,甩不掉,故又点燃火焰防范。因鬼魂喜寒怕火,送葬人只要跨火,它就只得开溜,至于“执刀砺盂”,则带有恐吓的意味。二说此俗为防范坟地野鬼。
  民俗以为,坟场乃游魂野鬼丛集之地,这些游魂野鬼有追随生人返归阳世登堂入室的可能。因此,要执刀燎火赶走它们。这一点,《民社北平指南》曾有明确表述:“丧眷戚友,均磨刀于街门外之小盆中,始入;汉俗更焚草于门前,每人给糖一块而含之,跨草而入,意避外鬼也”。倘是自己亲友的亡魂,哪有动刀恐吓的道理?三说此俗在于趋吉避凶,变祸为福。以盆盛水,有洗手之意,表示此后不再有送葬之事,并引申出希望活着的人增寿添岁。故含糖品甜,以示祝吉;跨火之举,则有从此远离不祥、兴旺蓬勃的象征。
  现在,有些参加葬礼归来的年轻人,不肯跨火,表示不信鬼魂附体。丧家却不高兴,原因就在于认为没给他们祝吉。
  虽然如今普遍实行火葬,葬地由坟场变成了火葬场,但这一习俗依然保留着。只是已经简便了许多,大多选路过十字或家门口,在地上点一堆柴火或麦草火,葬礼归来的人依次跨过即可,即使不跨火,也没人在乎。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