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61
颗粒名称: 出殡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4
页码: 280-283
摘要: 本段文字讲述的时出殡时的礼俗。包括:抬荡、龙杠、茴索、牌位、回灵、请棺、起程、摔老盆、柳魂枝、买路钱等名词及出殡的步骤。
关键词: 葬俗 酒泉市

内容

出殡
  
  出殡时,丧家要请人抬棺材,称“抬荡”,又称“抬重”、“举重”。抬重人员称“殇夫”。
  出殡前一日,丧家就要请好殇夫,一般是村里有亲缘关系的壮汉。出殡前夜,死者家属要专设酒席款待殇夫,以示请来帮忙抬杠抬送灵柩。抬殇人员的多少,视棺材的大小、墓地的远近而定。一般八人或者十六人。坟墓在附近的,棺材起重后必须一口气送至墓穴,中途不准落地,抬时须十分谨慎,切忌发生事故,包括倾斜、翻倒,否则就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对丧家不吉利。因此,殇夫必须在抬荡中轮换,为使出殡不发生意外,丧家要一直跟随灵柩左右,不时向殇夫作揖,以求他们平安抬到墓地。不过,一村一俗,因为现在墓地较远,大部分村子和城市都是将灵柩抬到灵车,运到墓地再抬下来,轻便、省事。但离墓地较近的村子仍要把灵柩一直抬到,亲朋邻里也要跟随到墓地。
  出殡,通常在清晨日出前举行。有的要在五更起灵,太阳出来前下葬。凡准备随棺而行的人员,早晨必须进食,不得空腹,而且不准吃豆腐。但在肃州沿山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中午出殡的习俗,而答谢吊客的酒席则要在当天上午进行。不论是早上还是中午,负责举重的殇夫,先准备好“龙杠”、“茴索”,就是木杠子、绳索,并捆绑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
  出棺之前,先将灵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门口,然后由长孝子头顶“亡人牌位”,两旁由表兄弟扶架,从灵堂内将“牌位”请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头。叩毕,孝子分跪在供桌两旁,向吊丧的亲友行礼。礼毕,仍由长孝子将“亡人牌位”用头顶着,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中堂柜上,永久供奉,或以后供入祖祠。这一仪式,俗称“回灵”。
  回灵结束,接着“请棺”,即将棺柩从正屋内“请”到外面来。请棺时,孝子在棺头扶棺,闺女、儿媳等在棺尾痛哭,举重人员分两边,用手托棺底,将棺柩抬到外面,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并将丧盆、倒头饭、引魂灯,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门外。棺柩抬至大门口,殇夫在棺上绑好“龙杠”,孝子跪在棺前,众亲友再次向棺柩磕头。孝子回谢,礼毕,即“起程”。
  殇夫将棺柩抬起,长孝子双膝跪地,头顶丧盆,灵柩启动,长孝子将丧盆摔碎,俗称“摔老盆”。同时,殇夫将置棺的两长板凳向前推倒。这时鼓乐齐鸣,哭声一片。前面纸幡、纸人、纸马引路,吹鼓手紧跟,后面孙子扛着“柳魂枝”,再后是撒纸钱的。接着,孝子在棺头领棺,后是是棺柩,拿垫棺用草把的人和送葬的亲属、吊客及抬筐的人,最后是送葬的妇女,他们一路啼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出殡后,邻居亲友要为死者在必经的路上设祭,称“路祭”。一般是灵柩经过路上,每家乡亲点一堆柴火,以示送别。
  古时,在丧家发丧之前,举行路祭者必须事先送去祭贴,以便到时停柩。设路祭者要提前在路旁设置一方桌,桌上摆香烛祭品,送葬队伍遇到祭桌后,立即停柩,祭丧者在棺头跪拜叩首,有的行三拜九叩礼。路祭有二种,一是一家设祭,全家人在路旁等候,并行跪拜礼;一是几家共同设祭,凡参与者都要等候路旁。祭奠时,先由一主祭者跪在棺头行四叩首礼。然后示意将桌上的祭品洒在棺前,完毕再跪拜,接着其他人一一跪拜。在路祭中,孝子一直跪在棺头右旁,向路祭者磕头回谢,祭毕,继续起棺行进。这一路祭仪式,今已废止。农村左邻右舍和同村路过的人家则代之以放火路祭,即家中长者在大门口放一堆干麦草,待灵柩近前时点燃,主家站在门口行注目礼。
  丧家事先安排亲友先行,每逢过路桥,都要在桥栏边压纸钱,谓之“过桥钱”,随灵柩送行的子女则一路撒纸钱,称之为“买路钱”。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