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57
颗粒名称: 祭灵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271-273
摘要: 发丧的前一天,要大开街门,称作“大开门”。一则老人去世,七天之内不离家,进出自由;再者要迎接、招待吊客,做佛事,称为“祭灵”。
关键词: 葬俗 酒泉市

内容

祭灵
  
  发丧的前一天,要大开街门,称作“大开门”。一则老人去世,七天之内不离家,进出自由;再者要迎接、招待吊客,做佛事,称为“祭灵”。
  这天,凡请到或获知丧事的亲友均会赶来。丧主在傧相的安排下,要不时到门口迎接吊客。死者家中的妇女,如妻子、儿媳或已嫁女儿,或者是孙子、重孙,一律跪于灵堂两旁的麦草上,谓之“卧草”,也叫“跪草”。吊丧者一来即大哭不止,表示向前来吊唁的亲朋回礼拜谢。吊哭声时断时续,直至吊唁者离开灵堂为止。中午丧家准备便宴招待,一般是馒头、臊子面,冷热菜若干。有的人家吊客多,从中午就开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续到晚席。
  黄昏时,上庙送汤。过去,每个村庄都有一所“土地庙”,庙中有土地爷、土地奶奶,以及山神、河神、判官、小鬼等偶像。迷信认为人死是犯罪,先由判官从“生死簿”上划去名字,然后由阎王派役鬼拘捕,首先寄押土地庙,为了不使鬼魂挨饿,死者子孙必须一日三餐往土地庙送“浆水饭”,也即“送汤”。同时为了死者顺利通过各道“关卡”,少受罪,还要给庙神敬献香烛,磕头拜祭,用各种食品、酒类、瓜果等祭品代奉各方大神,拜托它们予以照顾。所以,人死后,丧家要谒祀神祠。
  有的人死次日,谒土地庙,死三日,谒城隍庙,多烧楮镪,称作上庙。楮镪,即祭供时焚化用的纸钱。宋洪迈《鬼国记》:“移时宴罢,乃焚烧楮镪,渐次闻人哭声。”《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翌日,具肴体,焚楮镪於墓下,作文以吊之”。现在已没这讲究,但都在村口的大路口僻静处搭石头或砖头烧纸钱、打油香,敬高汤、烟酒,打点各路神灵、小鬼。
  在此期间,要“扎社火”,又称“扎纸活”。此俗是由唐宋时期的随葬器物演变而成的,在丧葬中十分盛行。过去,富豪家不但扎“金山银库、鹿鹤羊马”及“车轿”等,更有甚者扎“冥宅”,门房、茶房、轿厅、大堂、卧室、及各种家俱、装饰、用品及婢仆,其形与生人住宅无异。即使普通人家,死者男性,必扎马,死者女性,必扎轿,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按肃州民俗,一般是在死者家门口悬挂“楼儿纸”,其状如鼓楼,内以竹木干作骨架,外以五色彩纸裱糊而成,人亡后在其内通上电灯,然后用麻绳高悬在木杆上即成,俗称“出纸”。“楼儿纸”其实就是“冥宅”,其下围以白幡一般因死者的年龄而定,,依次叠加,祭灵前就会挂出,出殡时一并焚烧。民俗认为被焚烧的“纸舍”,到阴间就变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直到今日,扎“纸舍”之俗仍然流行。不过,这些东西市面都会买到。只有纸钱,也称“冥币”,农村大多数人家都会找来“模板”,买来黄nn纸和红色墨水,让家里有空闲的女人、小孩子一张张手沓。
  晚席结束后,待大伙吃饱喝足,安静下来,就要做“佛事”祭灵。做佛事是为了超度亡灵,祈求免除冤孽灾祸。
  做佛事,一般视丧家经济情况,富有者,送殡念经、逢七念经、百日念经、除孝念经。一般人家只在出殡前一天,由请来主持丧事的居士或和尚或道士念经,邻里帮忙的敲响器随声附和。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