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52
颗粒名称: 报丧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258-260
摘要: 人死后,由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们分头给亲属、与死者有往来的朋友、故旧报信,称“报丧”。
关键词: 葬俗 酒泉市

内容

报丧
  
  人死后,由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们分头给亲属、与死者有往来的朋友、故旧报信,称“报丧”。
  报丧分“口传”与“文告”两种。口传,即父母去世后,报丧者身着孝服,由邻人引导分别奔赴户族亲友家,将死者的故因、亡故时间、吊丧天数、下葬日期简略说明,名曰“报丧”。有的报丧特别讲究,孝子须赤脚、敞头、披麻,由请来帮忙的亲友带领。每至一处,孝子跪在门外叩头,由陪同人去告知逝者死亡时间,尔后离去,直至报完为止。孝子在行程中如遇陌生人及车马等,亦要下跪叩头,此所谓“孝子的头最不值钱”。到亲友家须叩头报丧,路遇亲朋故旧,也须叩头。过去报丧,路上遇到一条狗,也得停下叩头。孝子在村中挨户“报丧”时,要户户下跪,路遇长老也要下跪敬告。文告,又称“讣告”,也称“讣闻、讣音、讣文、讣式”等,一种书面报丧形式,由古代“赴告”演变而来。古代诸候以崩薨祸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讣”O随着社会的发展,书面报丧又出现了“讣帖”,内容与讣告相同。但讣告可贴可送,可在报纸登载;讣帖篇幅小,只宜投送个人。讣告、讣帖都须在死者出殡前送出或登载,以便亲友及时做好吊丧的准备。讣文用白纸书写,白为凶事的代表色,显得肃穆、悲痛。
  死者的子孙,在奔走亲友家报丧时,因重孝在身,不能进亲友家门,要等候于门外。每到一家,孝子跪在大门口左侧,领路者上前敲门或进院内呼叫。当亲友出来时,跪地磕一响头,泣告丧情,称“下报单”。
  客居在外的亲人或亲友,听到亡故噩耗,急忙赶回料理丧事或前往吊唁,谓之“奔丧”。奔丧之俗,历史悠久,直到今天,还有其非常积极的意义。
  丧家报丧或发讣告于亲友,葬前一、二天,亲友便带上花圈、香烛、寿盘、水果等来丧家吊唁。待亲友、邻里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布丈余包裹于头上,表示吊丧开始。亲友前来吊孝,要先到灵床前行礼。礼毕,丧家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条,巾长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布为之。致吊者接孝巾后,立即顶之于头,或系之于腰,否则被视为失礼。
  吊丧天数一般为三、五、七日,即在家停尸三天、五天、七天,暑热宜短,严冬可长。也有个别因避讳所谓“重丧”,找阴阳先生择吉日而葬的。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