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终正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49
颗粒名称: 寿终正寝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248-250
摘要: 本段文字讲述了民间亲人去世时的礼俗。
关键词: 葬俗 酒泉市

内容

寿终正寝
  
  亲人去世,毕竟是一件悲哀的事。尤其是年事已高的亲人,住进医院,病入膏肓,气息奄奄,等到医生告知“预备后事”,说明已回天乏力,需要事先准备后事了,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一般情况下,老人咽气前还有意识,老伴、儿女、兄弟姐妹等亲人环侍左右,交代后事。老人诸事交代完毕,心事已了,就要擦脸、擦洗身体,将准备好的老衣穿好,以防断气时落个“赤体”。如在家里,就把身子底下的毡子抽掉,以防死者来世转为长毛的牲畜之类。死者服饰,民国时沿用清代服装,即男人上穿白布单衣、大袄、小袄、外穿长袍和马褂,下穿单裤、棉裤,头戴红缨帽或瓜皮帽,脚穿高靴;女人上穿单衣、夹衣、棉衣、长衣,下穿单裤、棉裤;腰围缎裙,头裹五尺长的黑纱布,即“包头”,脚穿绣花棉鞋。现在,穿什么已不甚严格,也有穿现代服饰的,但化纤类衣物是不能上身的。其寿衣、寿袍、寿鞋大多是购买的;而亲人手工缝制的,最受别人尊重。人们认为,只有临终前穿在身上的,到了那个世界才算真正得到了。临终前没有穿上的,会以为是“光身而来,光身而去”,遭人讥笑。
  有一些老人咽气前,意识清楚,就会告知打开门窗,子孙都到外边候着。其意是门窗紧闭,亲人呆在身边,死者灵魂没法离开。一般乡下多平房,也有的讲究把卧室屋顶瓦片揭去三块,以便“灵魂升天”。有的老人气若游丝,就是不咽气,据说是在等待还没告别或见到的亲人,心愿没了。这时,家人就会设法满足,让老人安心上路。
  但是,死者情况特殊时,往往难以预料,只能因事而行。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咽气、去世,亲人在哭泣举哀的同时还要为死者抹澡,请理发师为死者剃头或整容,给死者穿上早已准备的棉布、有祥无纽扣的寿衣,也叫老衣。老衣不能用丝绸皮毛缝制。缝制不了老衣的清贫人家,也要用洗净缝补好的旧衣“装老”。
  一切停当,老人一咽气,先让死者口含一枚银钱,或系上线绳儿的孔儿钱,再抬上堂屋灵床,即草铺,草是顺着的,谓之“抬草铺”;头向神龛,即上墙,不能顺梁横放。脚向大门停放,摆正尸体,双脚系以棉线使之脚尖并拢向上;身下铺缎褥,身上盖缎被,有铺儿盖女之说;面蒙白帷,即覆“搭面纸”,称小敛,完成“正寝”,称寿终正寝。同时,撤去病榻卧具,古称易箦。死于户外(但医院例外),或不是直系亲人,不能停尸堂屋。也有尚未咽气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脚踩米斗,子女环跪呼号,希冀苏醒以表依恋及孝思的。
  一切完毕,在灵前用砖、小长木板支上一个灵台。台上点上黑油灯、供品、碗,碗里填上些沙土,插上几个打狗饼,以及火柴、黄表等。紧接着,全部孝子到临近的十字路口,烧一匹纸马,即领魂马,边烧边喊死去的亲人,然后痛哭回到家里至灵堂前。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