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干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40
颗粒名称: 认干亲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3
页码: 236-238
摘要: 肃州民间,独生子女或体弱多病的小儿、数胎夭折后的新生儿、老年得子的,为求其健康成长,父母便给孩子挑选人丁兴旺的人家,或命硬的石匠、铁匠、木匠做“干儿子”、“干闺女”,谓之“认干亲”。也有找石磨,石碾,古老的树木为干爹干娘的,以求其结实强健。还有父辈两家关系密切的,就互结干亲。
关键词: 生育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认干亲
  
  肃州民间,独生子女或体弱多病的小儿、数胎夭折后的新生儿、老年得子的,为求其健康成长,父母便给孩子挑选人丁兴旺的人家,或命硬的石匠、铁匠、木匠做“干儿子”、“干闺女”,谓之“认干亲”。也有找石磨,石碾,古老的树木为干爹干娘的,以求其结实强健。还有父辈两家关系密切的,就互结干亲。
  认干亲,就是认义父、义母,各地都较为流行。在肃州,叫“认干爹,干妈”。都是认一对,不能单独认干爹或干妈。认干亲,无非是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关爱和管教,这种习俗,源于八字命理。唐代算命术认为,小孩的生辰八字如果命硬妨亲,或父母命中克子、关煞太重,小孩出生后须以认干亲的方式,让孩子摆脱厄运。宋代认干亲遂成习俗,直至民国末年此俗亦盛。因古代医疗条件差,幼儿死亡率高。为使孩子健康成长,很多人便以认干亲为孩子禳灾避害,虽为迷信,却蕴含着浓浓的父母之爱。
  在举行拜干亲仪式时,小孩便开始称呼干亲夫妻为“干爹、干妈”,孩子便是干儿子或干姑娘。尔后,干亲互馈礼物。其中给孩子的新衣鞋帽,长命锁、肚兜是干爹干妈的必备礼物。干儿、干女逢年过节,都要上门拜望;干爹干妈生病时,也要去照料,教子女孝敬父母。而干爹干妈,对干儿子的娶妻、生子、盖房,干女儿的婚嫁等重大活动都要过问,给予必要的资助。讲究人家,也有写“承继帖”的。认石磨、石碾者,则由父母带领,向石磨、石碾焚香叩拜。
  婴儿时拜认的干亲,一般是永久性的,终身保持这种关系。也有临时性的,大多是孩子有病了,认个干亲,多则三五年,少则匆匆一晤,从此各不相干。“认干亲”的目的,无非是怕孩子娇贵,不好生养,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无子,借“认干亲”消灾免祸,保住孩子;或者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认干亲”转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还有一种“干亲”是“过继”。贫穷或孩子较多的人家,娃娃会走路之时,父母便向邻村关系好、家境富裕、少儿缺女的人家或同样情况的远方亲戚表明心愿,或由对方提出。若双方同意,便择一吉日,杀鸡煮肉,邀亲唤友,磕头、取名,完成一应“过继”手续。据说,娃娃“过继”给干爹后,一改姓换名,便不是自家孩子了,即便“命”里带点小灾小难,也能化解开。
  随着时代的发展,认干亲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化,凸显出敬老慈幼、推已及人意义,把认干亲作为一种积善成德之举。如认孤寡老人及孤儿作干亲,赡养抚育,使老人孤儿充分感受到亲情的温馨,这便是认干亲敬老慈幼之俗的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