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12
颗粒名称: 拜堂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4
页码: 162-165
摘要: 新娘迎娶到家后,待吉时已到,即行拜堂之礼,即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举行的婚礼仪式。
关键词: 婚姻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拜堂
  
  新娘迎娶到家后,待吉时已到,即行拜堂之礼,即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举行的婚礼仪式。
  传统婚礼,在娶亲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装饰一新。其中,在堂屋门前贴婚联一副,加横批。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香案上置一对硕大红烛,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即对联。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师”字要少写一撇,写作“師”。新房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门上贴大红双喜字;新房正中悬彩灯,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窗户两边贴对联,墙壁四周挂字画。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其它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但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跨火堆”的习俗。即在新娘见新郎前,要跨过火堆,以取晦气。《北史·倭传》:“女多男少,婚嫁不取同姓,男女相悦者即为婚。妇入夫家,必先跨火,乃与夫相见”。
  拜堂仪式开始,引赞引新郎伫立于轿前,即莅位;通赞启轿,新人起身;引赞引新郎拱手延请新娘,即搭躬;然后引新郎新娘至香案前就位。奏乐鸣炮,通赞引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跪拜、献香烛。即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尔后,再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然后,是传统的“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将新人引如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拜堂,又叫拜天地。相传,女蜗造人时,开始只造了一个俊俏后生。后生很孤单,月下老人给他领来了一个月季花般美丽的女子,说是女蜗又造的女人,要给他成婚、办喜事。随后请来天公和土地,让后生和女子向天公、土地拜了三拜,就算成婚。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为感谢天、地的养育之恩和月下老人牵线搭桥的情意,从此以后在儿女结婚时,都必须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三拜父母。
  现在的婚礼仪式,则要隆重的多。在宾馆举行时,一般是东西合璧的仪式。先将新娘迎娶到新房,换衣、补妆,稍事休息,再到宾馆门口迎客。待宾客来的差不多了,吉时已到,司仪就位,仪式开始,鸣炮奏乐。男方手持鲜花,趋前单腿跪地迎接新娘,新娘或由父亲执手交到新郎手中,或由童男童女两个在前手持鲜花引路,两个在后挽起新娘礼服下摆。司仪一般口若悬河,吉利话、俏皮话、祝福语说得天花乱坠。依次由嘉宾证婚,宣读结婚证;亲友致辞,代表贺喜的亲朋说些祝福、勉励语;尔后,新郎新娘互换戒指、互佩红花,介绍恋爱经过。接着,向双方父母行礼,感谢养育之恩,改口叫爸妈;一般双方父母都准备了红包,条件好的还有小车钥匙,当众送给新人。最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拜天拜地拜来宾,夫妻对拜。礼毕,送入洞房。尔后,新郎新娘换好衣服,走出洞房挨桌向亲友敬喜酒。
  婚礼仪式的繁简和隆重程度,则视家庭条件的许可。但一般不宜时间太长。喇叭长了没好戏,只要精彩、出彩,不在时间长短或仪式繁简。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