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788
颗粒名称: 重阳登高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121-123
摘要: 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习俗,故又称为“登高节”。但“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有的呼朋唤友登高山、登高塔,喝菊花酒、插茱萸辟邪驱灾;有的则就近聚会宴饮、娱乐,吃“重阳糕”。在肃州,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法因地制宜,较为随意,没有固定品种。
关键词: 节日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习俗,故又称为“登高节”。但“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有的呼朋唤友登高山、登高塔,喝菊花酒、插茱萸辟邪驱灾;有的则就近聚会宴饮、娱乐,吃“重阳糕”。而这些习俗,都与一个传说有关。
  相传,东汉时,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恒景父母因瘟疫去世,他自己也差点丧命。恒景为除瘟魔,访遍名山高士,终于在东方一座古老的山上,拜师仙长,学到了降妖剑术,还获赠一把降妖宝剑。
  一天,仙长对恒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仙鹤回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早晨,把乡亲们领到附近一座山上,每人发给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冲下山,把温魔刺死。从此,人们就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一直流传下来,故重阳节乂叫“登高节”。此外,重阳节吃“重阳糕”,则源于传统观念,双九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之意。由此,后来乂将重阳节设“老人节”。
  在肃州,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法因地制宜,较为随意,没有固定品种。城乡把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主妇会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大部分人家没有条件登高避疫,就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之意,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至于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则因此时正值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宴饮之俗。
  现今的肃州,早在农历九月前,公园各种菊花已竞相绽放,街头绿地盆栽菊花遍布。到了重阳节,则兴盛插茱萸和簪菊花习俗。所谓插茱萸和簪菊,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于手臂、衣襟,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佩带,没有茱萸佩戴,就会头戴菊花以避疫;有些讲究的人家,则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至于登高,旧时城里人都在鼓楼,而今则各取自便。
  乡村有些地方,重阳节正值养麦、谷子、糜子收割季节。于是,就有歌谣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所以,白天忙收割、打场,只能在晚上过重阳。待月上树梢,人们享用过养麦熬羊肉或煮羊头后,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来到附近山头或高处,点上火烛,谈天说地,待鸡叫回家时,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谓之避邪。
  1989年,重阳节正式确定为“老人节”后,则兴起了组织老人秋游活动,以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