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784
颗粒名称: 中秋节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112-114
摘要: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佳节,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关键词: 节日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中秋节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佳节,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因农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和每月三个十天又分为孟、仲、季,“仲”即居中之意,故中秋也称仲秋;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十五,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亦称“团圆节”。
  中秋节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又。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传到民间,就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唐朝初年,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也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而中秋节在民间盛行,则始于宋朝。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时,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至明清时,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嫦娥奔月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月中蟾蜍,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于是,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每当中秋之夜,明月东升,人们立刻摆好桌椅,供上月饼、瓜果、酒菜之类,谓之“献月亮”。有游子久别未归者,其母、妻对月跪拜祈祷,遥祝其康泰平安。尤其是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今天的肃州人,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摆果品拜月、设宴赏月仍很盛行。白天,亲友间相互馈赠月饼,互道祝福。入夜,明月当空,家家户户设香案,由家长主持,把锅盔、月饼、水果等有序地献在桌上,然后向月亮燃香祈福,全家围坐一起,有说有笑,共享天伦,香燃完以后开始分食供品。
  无论拜月、吃特色“月饼”,玩花灯、猜灯谜,是文人聚会、亲朋宴饮赏月等活动,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的热爱和向往。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