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香囊濯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780
颗粒名称: 刁香囊濯秀发
分类号: K892.1
页数: 5
页码: 95-100
摘要: 过去,每逢端午,肃州城乡的少女及年轻媳妇们把刁香囊、濯秀发作为一项友情社交活动,成为端午节一项最为吸引游人的习俗。
关键词: 节日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刁香囊 濯秀发
  
  过去,每逢端午,肃州城乡的少女及年轻媳妇们把刁香囊、濯秀发作为一项友情社交活动,成为端午节一项最为吸引游人的习俗。
  刁香囊,则源于佩香囊。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亦称“容臭”。是一种装有各种香料或中药材的小囊,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色彩鲜明的五色丝织物缝制,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香袋,或单个或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青少年男女佩戴于身,取其芬芳,并作为装饰。刁香囊起源甚古老,直至清代。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载“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
  端午节佩香囊虽有避邪马区瘟之意,其实本意为襟头点缀装饰,但佩戴中药香囊用于防病治病,则源远流长,自古中医就有用香囊来避瘟除秽,芳香化浊的记载。其香囊处方源于《瘟疫论》防瘟驱邪方药加减,精选十余味地道药材组合而成,芳香怡人,驱邪避瘟,老少皆宜,常闻其药气可增强人体正气,能有效驱除从口鼻而犯的瘟疫之气。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佩戴香囊可激发粘膜免疫反应,调整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还可以改变口、鼻粘膜酸香囊碱环境,有效遏制流感病毒的侵入,是防治流感和各种时疫病毒的有效方法。近些年,随着旅游、养生的兴起,做香囊、佩香袋,又开始流行起来。
  旧时的肃州,未出嫁的姑娘大都遵守在中老年妇女指教下绣香袋的习俗,其家族里已婚的妇女,如嫂子、姑妈等亲人也有教授其绣香袋的义务和责任。一般从春节前后的农闲时节开始,至春耕时稍停一个段落,之后又继续织绣到端午节。香袋内则将香草、冰片、麝香包入碎布或纸内,扎成各种形状,周围缠上各色丝线,亦称“香包子”。流传至今的肃州民歌《绣香袋》《绣荷包》,则形象地把当地的时序、节气、传说、食俗,以及爱情、思念和香袋形状、香囊里装的香料,都贯穿进了织绣者情真意切的情绪里面。说明在古时的肃州,织绣香袋,已经成为未出嫁姑娘的一项重要的必修课。
  到了端午这一天,姑娘们早早就被父母催着出门游玩。于是,女儿们穿着一新,打扮得花枝招展,三五成群,呼朋结伴,一起出游闲逛。她们胸前挂着芬芳四溢精美别致造型各异的香袋,成为大街小巷间迷人的一景。
  姑娘们胸前挂着的香袋、香囊,或以避疫疾,或互相赠送,增进友谊,但特别欢迎年轻的小伙子们来抢。哪位姑娘的香袋或香囊被刁抢得越多,甚至被抢完了,说明她心灵手巧且美丽聪明,深受众人喜欢。她本人则满心喜悦,兴高采烈,回家也就有了骄人的资本。相反,无人问津者或是香袋、香囊被刁抢得少的姑娘则心情沮丧、落落寡欢,回家可能还要受到家人的责备或父母的数落。姑娘们相互之间也悄悄地相互攀比或学习刺绣工艺,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还有的姑娘则将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满腔深爱的刺绣精品或专门织就的香袋香囊暗自留下,在这一天合适的时机悄悄赠给意中人或相恋已久的情人当做信物。
  游玩够了,天气渐渐炎热,姑娘们便结伴来到泉湖公园的湖边排成一行开始洗发,即濯发。由此,肃州人又将端午节称为“濯发节”或“女儿节”。
  这一天,按惯例大家参加游园活动,可以整天不回家。年轻的妇女们都可以走出家门而不受管束。她们云集泉湖边上,在游人面前解开长长的发辫,以清冽的泉水洗一次头发,不但不会受到责备,还会受到众人的赞许。这一习俗,可能源于为展示心灵手巧、健康美丽的女孩儿刁香囊、抢香袋习俗,只见碧水清波、天光云影的湖边,无数青年女子将乌发披散开来,一边用皂角熬成的洗发水搓揉秀发,一边用清清的泉水把青丝洗濯得更加油光水滑,同时,在洗濯中相互撩水嬉戏,玩耍笑谑,把欢声笑语撒在湖濯秀发面上,形成了比抢香袋刁香囊更加美丽动人的大景观。
  由于端午节这一天,妇女们可以自由地进出家门而不做家务,也可以回娘家或串亲戚家过节,还可以逛商店观街景,又可以去泉湖边上濯发玩耍。所以这一天的食物多为前一日做好的冷食,如米糕、粽子、油饼、凉菜等,勿须下厨做饭,尽可以轻松无拘地过一个端午节。因此,一年四季,唯有这一天,肃州的女儿们可以象男子那样充分享受自由,如同妇女解放一般,男女分权,各占一半。所以,肃州人又把端午节称做“女儿节”。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