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773
颗粒名称: 二月二龙抬头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74-76
摘要: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头节,又称“龙抬头”,是传统民俗节日之一。肃州区沿山一代属于常年干旱地区,雨水尤其珍贵,每逢二月二,人们便杀牲宰畜、敲锣打鼓来到渠首、坝口,献上酒肉等供品祭拜龙王,有的还会在渠首搭台唱戏好几天,祈求龙王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保佑一年的庄稼有个好收成。
关键词: 节日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头节,又称“龙抬头”,是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气温渐暖,冬天里蛰伏于洞穴的百虫开始苏醒。传说中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也被隆隆的雷声惊醒,抬头而起,履行它行云布雨的职责。古书说,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龙抬头”由此得名。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正逢仲春季节,阳气回升,大地返青,草木萌动,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展开,非常需要天公降雨、保持土壤湿润,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于“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是一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降雨的时期。所以,人们便于“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祈龙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二月二又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民族较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这其实与古人喜欢双数有关。在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凡遇重日人们就愿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幸福、安康和吉祥。而二月二,既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日,又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最佳时机,于是,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
  传说,二月二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犁一亩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到了周武王,作为一项重要国策,不仅要举行重大仪式,还令文武百官亲耕一亩三分地;沿至明清,每年的二月二,皇帝都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民间还流传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竹篮,一手撒种,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牵牛,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题诗曰:“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还有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就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百姓感念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终感动了玉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据记载,大约从唐朝开始,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人们便将求雨和灭虫的心理折射到信仰当中,借助对龙的崇拜,于二月初二敬龙祈雨,驱凶纳吉,希望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广泛流传。
  肃州区沿山一代属于常年干旱地区,雨水尤其珍贵,每逢二月二,人们便杀牲宰畜、敲锣打鼓来到渠首、坝口,献上酒肉等供品祭拜龙王,有的还会在渠首搭台唱戏好几天,祈求龙王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保佑一年的庄稼有个好收成。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