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772
颗粒名称: 惊蛰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71-73
摘要: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雨水后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农历立春后三十日,阳历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肃州人在惊蛰早起,家家都吃糖茶、臊油子、炸鸡蛋,有的人家则在熬制糖茶时加入荆芥、紫苏之类的中药,以利芳香开窍、润肺清胃。在农村,每家还要给大小牲畜啖药、灌大油熬萝卜汤,口中打盐、鼻内淋清油,用以清肺阴除胃火、开百页(反刍动物胃叫“百页”)。
关键词: 节日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惊蛰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节过后,积雪消融,数九寒天的时节日渐离去,大地湿气升腾,天边雷声隐隐,预示着春耕时节即将到来。在肃州农村,歇息了大半个冬天的农人们便开始平整土地、修理农具、筛选麦种。及至惊蛰来临,早起吃过糖茶、臊油子、炸鸡蛋,就给大小牲畜灌麻油、清肝肺,提醒耕牛骡马下午要牵犁播种了。肃州农谚“早上惊了蛰,下午拿犁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雨水后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农历立春后三十日,阳历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因与“春耕”紧密联系,又预示着万惊蛰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揎气候催。唯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物复苏、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已经来到,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惊蛰,意为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遇(go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农谚也说:“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事实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古时,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鹏)鸣,三候鹰化为鸠。”也就是说,惊蛰后,即进入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误把鸠当鹰变成的时节。虽然北方有些地方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但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所以农人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过后,除了因地制宜安排农事活动外,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所以人们也非常重视防病和养生。肃州人在惊蛰早起,家家都吃糖茶、臊油子、炸鸡蛋,有的人家则在熬制糖茶时加入荆芥、紫苏之类的中药,以利芳香开窍、润肺清胃。在农村,每家还要给大小牲畜啖药、灌大油熬萝卜汤,口中打盐、鼻内淋清油,用以清肺阴除胃火、开百页(反刍动物胃叫“百页”)。比较讲究的人家,还要“打小人”,驱赶霉运。因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也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或马区赶霉运的习俗,亦即“打小人”,以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但是,大部分人则是为求一年事事如意,健康平安。
  此外,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需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养生调理,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的草木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