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767
颗粒名称: 戴春鸡
分类号: K892.1
页数: 4
页码: 56-59
摘要: 立春这一天,人们为讨吉利,便将彩色棉布和棉花缝制成的公鸡饰品,钉在孩子崭新的衣袖或帽子上,名为“春鸡”,俗称戴“春鸡儿”。
关键词: 节日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戴春鸡
  
  立春这一天,人们为讨吉利,便将彩色棉布和棉花缝制成的公鸡饰品,钉在孩子崭新的衣袖或帽子上,名为“春鸡”,俗称戴“春鸡儿”。佩戴时,分男左女右,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戴春鸡,是乡村人家的古老风俗,在肃州的一些农村人家还保留着这一习俗。每年在立春时节给孩子戴春鸡儿,是老辈子留下来的传统,有根有脉。尤其是渗透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民俗,有着农业社会特有的内涵,它直接或含蓄地表达出人们的期盼和愿望。因“鸡”和“吉”同音,取吉利之意。再者,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这天开始戴春鸡,也象征孩子从小便吉星高照。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过去农村贫穷,一到春天,就出现粮荒,断炊的、出门讨饭的并不鲜见。农人穷怕了,让孩子在立春这天戴上春鸡儿,期盼将来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从此不再遭受鸡(饥)荒之苦。所以,刚进腊月,家有孩子的农家婆媳,便偎在暖融融的炕头,从针线筐儿里翻捡出平日裁剪衣裤剩下的花布头儿,开始缝制春鸡儿。
  戴春鸡的时间,一般会延续好多天,大致在元宵节、或者正月十六赶庙会时,才会扔掉。由于民间艺术中,祛除虫吴蚣、蝎子、蟾赊、蛇、马蜂或者虫由蜒等“五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题材,而鸡又能降服这五毒。因此,春鸡便成了孩子的护身符,寄托着孩子不受任何毒虫伤害的良好愿望。这一点,主要与节气密切相关。因为立春之后,气候转暖,各种蛰伏的毒虫相继出现,所以让儿童戴春鸡以祈避毒虫。至于扔春鸡,如同放风筝,要剪断线绳,放掉晦气的习俗,人们相信,断线的风筝可以把病灾带走,扔掉春鸡,则象征扔掉疾病。
  目录制作春鸡儿,其实很简单。如今,肃州城乡有这讲究的人家老婆婆、小媳妇缝制时,先把花布料按所需的鸡样剪好,用花线缝合,并留下一个小口儿,把烂布头,或棉花、或小米、或小豆,当作填充物塞进去,然后缝上口儿,春鸡儿的雏形便有了。接下来,用黑线给春鸡儿缝出眼睛,再用一小撮五色彩线缝在春鸡儿的屁股上,算作尾巴,一只俊俏的春鸡儿便栩栩如生。但手巧的媳妇还不满足,再用一丁点红布,缝成一个小巧的红辣椒,红辣椒的顶端缝上一小块剪成齿状的绿,然后用线把小红辣椒吊在春鸡的嘴巴下,晃晃悠悠的,煞是可爱。完毕后,在“打春”的头天晚上,缝在孩子新作的棉袄袖子挨肩膀的位置上。一般男孩儿的春鸡缝在左边,女孩儿的春鸡儿缝在右边,以符合“男左女右”的老传统。有缝制两只春鸡的,就不论孩子的性别,一条袖子缝一只,看起来更花哨一些,会把孩子衬托得更加俊俏可爱。
  如今,肃州儿童戴春鸡的习俗已不多见,只是在较为偏远的乡村,还多少有点保留。近几年,随着民俗的再次兴起,有头脑的商家,便在民间搜集手工缝制的春鸡、虎头帽、虎头鞋,逢年过节,拿到街头、景点售卖。所以,每逢春节,便会在流光溢彩、熙熙融融的街道,看到穿着童装,戴着春鸡或虎头帽的小孩儿,或搂抱父母怀里,或跟在父母身边,。尽管机制的童装配上手工饰物,有点不伦不类,但小孩儿那天真烂漫的稚气,还是会勾起许多人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