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 鞭春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766
颗粒名称: 立春日 鞭春牛
分类号: K892.1
页数: 4
页码: 53-56
摘要: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头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结束,一年春季的开始,时间约在春节前后。民间于立春日要举行迎春神的活动。春神相传叫“句芒”,人面鸟身,主春事。至于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丰年的习俗,则已延至州县,也称“打春”。
关键词: 节日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立春日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冬至后,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虽然大寒节气后,正是“五九六九,冻破茶缸”的数九寒天时节。此时,尽管北方仍处于“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寒冷景象,但也走到了一年中四季更替、节气轮回的转折点,气温趋于上升,日照渐长,天气开始回暖,一年中最严寒的天气基本过去,人们开始闻到早春的气息。于是,随着鞭春牛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的到来,农人们顺应天时,开始考虑安排春耕生产,期待新的一年的开始。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头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结束,一年春季的开始,时间约在春节前后。民间于立春日要举行迎春神的活动。春神相传叫“句芒”,人面鸟身,主春事。古代“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因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所以,民谚谓之“一年之计在于春”。后世历代帝王,在立春日这天都要行“迎春、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所以,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关于立春,古籍《群芳谱》解释道:“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和人们的心目中,则意味着春暖冰融、鸟语花香,万物复苏,耕耘播种。所以,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舂季的开始。而在立春日举行纪念活动,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居住在东方。所以,早在周朝时,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据宋《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代,迎春活动的地点已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到了清代,据《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宜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清人《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至于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丰年的习俗,则已延至州县,也称“打春”o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宋吴自牧《梦粱录•立春》:“临安府亦鞭春开宴,而邸第馈遗,则多效内庭焉”。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进春》:“立春日,各省会府州县卫遵制鞭春”。
  在肃州,相沿成习,鞭春牛的意义,已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有的地方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有的迎春牛时,要依次向“春牛”叩头,拜完,百姓提摇篮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意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如今,有些地方仍在迎春日保留有“鞭春牛”的习俗,还会举行盛大的活动,但在肃州已逐渐淡化。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