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发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759
颗粒名称: 压发钱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34-36
摘要: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关键词: 节日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压发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必定出来,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大哭,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着玩着睡着了,夫妻俩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油灯,“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此事告诉了大家,众人的孩子就太平无事了。据说,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据记载,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是专为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市面不流通。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则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据《燕京岁时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纸币发行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肃州人称压岁钱为“年份子”,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列队跪拜,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声嚷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就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有童谣云:“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