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门神
贴门神,是肃州人春节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因门神是民间广受信仰的神祀之一,内容丰富,张贴、祭祀简便,在肃州民间非常普遍。
门神,最初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叫“桃符”,又称“桃版。古人认为,桃木为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用桃作厌胜之具,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户。
近代改为用木雕制板、水印木刻的画像,当作门神。
最初,人们贴门神,是为纪念人类发明房屋、躲避风雨的圣贤。由于房屋宅院有大小,住户人家有贫富,于是出现了门神与户神,但含意相差不多。久而久之,贴门神的含意逐渐演变为保家平安。据说,大门贴两位门神,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所以,我国的门神永远都怒日圆睁,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兵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因民居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门神起源于能捉鬼的神荼、佛垒二兄弟。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引《黄帝书》云:在远古时,黄帝主管阴阳两界,命神荼、郁垒两兄弟,专门统领人间游荡的孤魂野鬼。兄弟俩住在东海的桃都山上,山上有一株桃树,树荫如盖,树干枝丫盘屈伸展达三千里,树顶立一金鸡,又称天鸡。每当旭日初升,即昂首啼鸣,随即天下所有雄鸡,都跟着啼叫起来。民间传说,鬼只能在晚上活动,天亮鸡鸣前回到阴间鬼国。这时,神荼、郁垒二将便把守于桃树东北角的“鬼门”左右,若发现游荡回来的大鬼小鬼祸害人间,就用苇索捆绑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因此,恶鬼最怕神荼、郁垒、金鸡和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保佑合家平安吉祥。
然而,正史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成庆。班固《汉书•广川王传》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退敬德所取代。后来,传到民间,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为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历朝历代,门上所画之神的形象,并不统一。唐朝时,门神为秦琼和尉退恭。南宋时,门神又变成了传说中专门吃鬼的钟魁。明清以来更是五花八门,有赵云和马超、孙膑和庞涓,也有薛仁贵和盖苏文。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出现以“门童”代替门神;所谓“门童”,就是天津杨柳青印制的年画。
门神画从诞生之日,即帖于千家万户的大门,以辟邪驱鬼,历久不衰。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民间诸神中非常突出。其种类大致三种。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整间大门或车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在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也有坐像的。屋门最多的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房门的新年点缀品了。还有以职责分类的捉鬼门神,多为神荼和郁垒,金鸡和老虎。旧时,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后,便贴门神、饰桃人、画虎于门上,门左右置二灯,象征虎眼,以祛不祥、镇邪驱鬼。专为祈福而用的祈福门神,中心人物为赐福天官;也有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小财神,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爵鹿蝠喜、宝马金鞍。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铜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此外,还有道界门神,民宅多不张贴,只在道观中有之,山门两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过年时,肃州人贴门神,大多沿用唐时的秦叔宝和尉迟恭,俗称“白脸儿”、“黑脸儿”。二位神灵身穿甲胄,威武庄严,虽为“家宅六神”之一,肃州人却从来不给上供,令其每年无偿地为人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