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年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755
颗粒名称: 贴年画
分类号: K892.1
页数: 5
页码: 20-24
摘要: 每逢春节,肃州人盛行在室内贴年画,以驱凶迎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最早的名称为“门画”;因一年一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故称“年画”,俗称“喜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关键词: 节日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贴年画
  
  每逢春节,肃州人盛行在室内贴年画,以驱凶迎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画,最早的名称为“门画”;因一年一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故称“年画”,俗称“喜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风俗通义》记述,在先秦两汉,宗教信仰有祀门之习俗,故神荼、郁垒成为我国最早的司门之神。隋代后期,随着木刻书籍的产生,木版年画亦应运而生。年画的内容已不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同时,又出现了“少年行乐图、丰稔图、游春仕女图、扑蝶图、观灯图、元宵图、牡丹图、婴儿对浴图”等涉及生活情调的年画。唐以前多手绘门神,而唐代的门神亦出现了真实的人物。据《山海经》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遂命大将秦叔宝、尉迟恭全身披挂,站立宫门两侧,果然平安无事。随后,李世民感念二位大将太辛苦,即命向工将俩人形象绘之宫门,称为“门神”。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到了宋代,年画有赵飞燕、王昭君、班姬、绿珠等美女图,关张赵马黄五虎图;元代年画中有寿星图、八仙图、松鹤延年等。明代,由于朱元璋的提倡,这种习俗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清代,木刻年画进入了颠峰时期。特别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年画更为繁盛,产地遍及全国,并涌现出一大批专门从事木刻年画的专业画工和雕刻家。民国初年,出现了年画与月历结合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细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过去,肃州人过年,家家户户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比较富厚的人家,则喜欢在厅堂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三星等,而梅兰竹菊等花鸟图,则更受读书之人的青睐。普通百姓喜欢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年画,特别是以现实题材为主的年画,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喜气洋洋,气氛热烈。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年画有门画、窗画、灯画、斗方、贡笺、中堂画、炕围画、顶棚画、囤画、对联、条屏等,甚至牛棚马厩也有专门张贴的年画。但贴年画,也有很多讲究。
  门神,是年画的一种,分文武门神。一般在大门口贴的是武门神,多为秦琼与尉迟恭两位盛唐名将;进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门上贴的是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跟戏曲里面包公的形象差不多。室内,老人的屋门上要贴寿星;新婚夫妻的屋门上要贴和合二仙,或者麒麟送子;儿童的门上要贴刘海戏蟾、连中三元等儿童题材画,也有的在儿童门上贴赵云在长坂坡单骑救主的画,希冀保护儿童。床头贴一些戏曲题材的小画。从前农村炕头有两个小壁龛,放一些针线油灯之物,这两个小壁龛上要贴一种正方形的拂尘纸,遮住龛口。窗框两边要贴长条的花瓶画,上下要贴长条的戏曲画。至于神像画,厨房东墙或南墙请灶王爷,正月初一晌午在堂屋中心请天地全神;做生意的在店里请财神。还要在谷仓请仓神,在井圈上请井神,马厩里请牛、马王爷。
  家里有水缸的,“缸鱼”年画就要贴在水缸上方的墙上。这样,人们一打开水缸,就会看到倒映水里的鱼在游动,取“连年有余”之意。
  农家所贴年画中以财神类年画居多,如福寿双全、四季平安、五路进财、聚宝盆、财神还家等,这类年画反映了人们渴望过上富裕生活的美好愿望。而财神,也分文、武,文财神为传说中的忠臣比干,武财神为《封神演义》中的赵公明,也有以关羽为武财神的。
  总之,过年时,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红红火火,花花绿绿,既用以表达主人祈福的心愿,又装点了居所,烘托了节日气氛。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