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州火州”乃“尧呼尔”的第一故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624
颗粒名称: (二)“西州火州”乃“尧呼尔”的第一故乡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287-290
摘要: 记述了“西州火州”乃“尧呼尔”的第一故乡的考证过程和文献记载。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语言 裕固族

内容

(二)“西州火州”乃“尧呼尔”的第一故乡“说着唱着阿尼尕的苦歌,才知道尧呼尔来自西州和卓那遥远的地方”,这是尧呼尔的民间长诗每节的启首语。叙述历史事件的长诗,虽是劳动人民不断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但与事件相关的地点却是能经得起考证的。这里的“西州”,应是唐王朝在今吐鲁番盆地建立的中都督府名。贞观十四年(640),太宗因高昌麴氏联合西突厥叛唐,派兵攻其首府高昌,灭之,设西州。“州境东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地盘比今天吐鲁番市的行政区划还大。中都督府下辖高昌(都督府所在地,治在今高昌故城,元代称为哈喇和卓)、交河(治在今吐鲁番西北的雅乐和屯)、蒲昌(治在车师后王庭金蒲城,即今天的都善县)、天山(今托克逊县)、柳中(治在古柳城,即今都善县的鲁克沁镇)5县。《旧唐书·地理志》曰:“西州中都督府,本高昌国。贞观十三年平高昌,置西州中都督府,立五县。显庆三年,改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交河郡;乾元元年,复为西州。”火州,即“火者”、“和卓”的谐音。《明史·西域传》曰:“火州,又名哈刺,在柳城西七十里。土尔番东三十里,即车师前王地,隋时为局昌国。唐太宗灭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宋时回鹘居之,尝入贡;元名火州,与安定、曲先诸卫统号’畏兀儿’,置达鲁花赤监治之。”如果此段记载还不能说明问题,再看以下记载。《西域图志》载:“哈刺和卓,在洋赫(今都善县海洋村)西北三十里,东北距展辟(今鄯善县)二百六十里,城方三里许,旧城已废,民别居小堡,土膏肥美,水源北出金岭下,经沙碛至胜金口汇为大渠,入哈刺和卓。唐交河郡高昌县治也。”哈刺和卓,在今吐鲁番市东南的二堡乡和三堡乡之间,既为高昌古城的新名称,又为据城不远的湖泊名,其称谓变异与元代掌管此地有关。因此“西州火州”按汉语来翻译,则为“西州的和卓”或“西州的哈刺”。这座曾被汉代称为“高昌壁”到北宋时仍称“高昌”的古城,对当时的回鹘人来说并不熟悉。唐代天宝年间中原发生安史之乱,由于陇右空虚、西域路阻,吐蕃贵族乘机东西出击,不但向东占领了陇右,还向西侵入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北庭(治在今吉木萨尔县北的破城子)、轮台(今昌吉市和阜康县之间)等天山南北要地,直到公元840年后东(漠北)、西(北庭、轮台)两面的回鹘人汇合于上属地区后,才最后将吐蕃贵族打败。于是,回鹘人才熟悉历史上相沿已久的“高昌”这一地名,并于866年在此建立了政权——高昌回鹘汗国。若联系《旧唐书·回纥传》840年庞特勤率部西迁葛逻禄地区的记载,我们不难断定,从841年起,庞特勒先是西上安西四镇的焉耆,积聚力量十余年到公元856年才自称可汗,但他终究未占领高昌。
  高昌回鹘汗国的建立与回鹘的第二个知名首领仆固俊有关。由资料可知,仆固俊在庞特勒经营焉耆的后十年,是吐鲁番盆地回鹘人推翻北庭、西州一带吐蕃统治的领导者。唐咸通七年(866年),仆固俊受唐朝沙州节度使张义潮的任命,以北庭为据点,向南击败吐蕃,斩其大将尚恐热,收复北庭、轮台、西州等天山南北战略要地(见《唐会要》卷九十七),使高昌回鹘政权得以建立。此后的几百年,共有11位可汗在此主政,回鹘人民或耕或牧,生活相对稳定,这或许就是裕固族民间文学所歌颂的那段生活。
  位于吐鲁番市东偏南27公里的高昌古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也即“王城”。高昌的可汗(国王)则称“亦都护”。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于漠北。公元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为蒙古大汗。三年后,高昌“亦都护”巴尔术阿忒的汗要求归顺,向蒙古大汗称臣。从此高昌被改称为“畏兀儿”,其东的伊州也被改称为“哈密力”或“哈梅里”。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