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手工作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591
颗粒名称: 明清时期的手工作坊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244-247
摘要: 明朝后期,肃州古城的民间手工作坊主要有碾坊、磨坊、榨油坊、皮革加工坊等,这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业。东城墙湾的碾坊;西城墙湾的石磨坊;南城墙湾的榨油坊;北门外的牛羊屠宰场。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手工作坊

内容

明清时期的手工作坊
  张万生
  明朝后期,肃州古城的民间手工作坊主要有碾坊、磨坊、榨油坊、皮革加工坊等,这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业。
  东城墙湾的碾坊肃州占城的碾坊建在东城门北面的一块空地上,当时叫作东城湾。石制碾子在传统风水术上称为青龙,术士们认为龙应从东方升腾,因此,这块空地就成了建造碾坊的最佳位置。碾子是加工糜子、谷子和一些取皮谷物的工具,它在人的操作下,靠驴、骡、马拉动,经过多次碾磨,才能把原粮加工成细粮。这块空地面积大约有8亩地,北面是一排驴、马、骡的厩舍,东西两面各有三台石碾,南面是加工人员的住所。据说有个姓盛的人经营着这座碾坊,人称盛碾子。有了这座碾坊,城里人从乡下买来糜子、谷子可以就近加工,碾坊的掌柜也能用加工好的细粮来兑换糜子、谷子,从中赚些加工费。
  西城墙湾的石磨坊石磨在传统风水术上称为白虎,取落日虎将归山之意。肃州古城的石磨坊建造在西城墙南面的一块空地上,面积大约有15亩地,呈南北形。东西两面各修有五座磨坊,南面排列着三座圈棚,是驴、马、骡的厩舍,北面的三座房屋是供老板和加工人员居住的,其中一间是伙房。石磨日夜转动,是古城5万多人加工细粮的主要场所。
  据说这个磨坊的经营者叫方登贵,人称他为方老板,也有人叫他方磨盘。此人是北乡里有钱的财主,很有头脑。他见许多城里人从乡下买上麦子,又在乡下的石磨上加工,既费时,又多花钱,就在城里修了磨坊,买了十几匹骡、马、驴,雇了十几个民工,干起了面粉加工的营生。他所加工的面粉,按照不同顾客需求,购置了四种箩底,自然就有了不同等级,因此很受顾客的青睐。他的磨坊开张后,既方便了市民,自己也有不小的赚头。据说这个人干了十几年,就成了酒泉城里很有钱的大财主。南城墙湾的榨油坊油可点燃为火,在传统风水术上属于朱雀(红鸟,栖息终南山),取光明、华丽之意。在古城南门东侧一块大约5亩的空地上建有一座榨油坊。当地人食用的油,全部是用胡麻榨制的。胡麻油色泽鲜美透亮,香味浓郁,但加工起来难度特别大,一般的人是建不起榨油坊的。
  胡麻油的榨制方法,完全采用的是杠杆原理。用一根直径大约1米,长15米的木头大梁做杠杆,大梁的一头是油井,油井上面是油锅,榨油时,工匠们先要把胡麻炒制,用石磨磨好并做成园饼,然后分成几层装进油锅,园饼上面用装置好的石头山压着。大梁的另一头,用辘砂把打制好的一块块石头吊起来,放在大梁上,起撬压的作用。这时候,油井里就能听到被榨出的油哗哗哗往下淌的声音。
  胡麻出油率低,榨取难度大,因此价格较贵。经营榨油坊的人,一般是先买来胡麻,然后榨制成油,再向消费者销售。销售价格较高,经营者从中可以获取较高的利润。
  北门外的牛羊屠宰场玄武是北方的一颗星宿,道家称为北方之神,也称北方神物。屠宰场设在北城门外,具有被神物震慑和管辖之意。在北城门吊桥东侧的一块空地上,东面有三间房子。紧挨护城河的边上有一排木桩,是拴牛羊的。中间地段内,栽着一排木架子,是挂猪肉、羊肉、牛肉的。这里虽然设施简陋,但一年四季血水子不断,来这里卖牛羊和买牛羊肉的人络绎不绝。
  这个屠宰场是由鲁家兄弟经营的,兄弟两个都长得人高马大,浓眉大眼,宰杀起牲畜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非常利索,人都叫他们操刀手,屠夫。到后来,人们干脆叫鲁屠户,久而久之便叫成了 “屠户鲁”(秃葫芦)。
  据说当时北城门吊桥西侧有一排房子,是几个从事皮革加工的店铺。这里采用一条龙服务的方式:有熟皮子的,有剔除牛毛的,有用铲刀修理皮子的。然后由一个姓任的皮匠制作皮衣、皮绳、皮窝窝,还制作一些皮具。
  这个任皮匠心灵手巧,他手里的一把剪刀能裁出各种各样的皮衣。缝制起皮衣来飞针走线,非常熟练,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皮匠。
  有了屠宰场和皮革加工的门店,北门外一度时期成了人气旺盛的地方。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万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