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杂技“二鬼打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565
颗粒名称: 民间杂技“二鬼打架”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摘要: “二鬼打架”在甘肃省不多的凡个地方有遗存,酒泉市肃州区的“二鬼打架”(或叫“二鬼掼跤”)却是酒泉市境内流传至今且独一无二的社火品种。 “二鬼打架”最早于1940年引入肃州区,并从此扎下根来。如今70多年过去了,它的生命力依然顽强不衰。其恢谐、幽默、风趣、活泼的韵致,刚劲、粗犷、朴拙、热烈的格调,令人时时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让观者进入角色而忘我,贲张的血脉,激烈的心跳,屏息的注视之后,一定是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民间杂技“二鬼打架”

内容

民间杂技“二鬼打架”
  单永生
  “二鬼打架”在甘肃省不多的凡个地方有遗存,酒泉市肃州区的“二鬼打架”(或叫“二鬼掼跤”)却是酒泉市境内流传至今且独一无二的社火品种。
  “二鬼打架”最早于1940年引入肃州区,并从此扎下根来。如今70多年过去了,它的生命力依然顽强不衰。其恢谐、幽默、风趣、活泼的韵致,刚劲、粗犷、朴拙、热烈的格调,令人时时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让观者进入角色而忘我,贲张的血脉,激烈的心跳,屏息的注视之后,一定是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
  二鬼原是一对傀儡,他们被固定在一块约90公分长、30公分宽、4公分厚的木板上。实际上它们只有头颈和上半身,下半身是由表演者的上下肢来充当的。他们的体内装有弹簧,脖颈可以十分灵活地晃来晃去。这对傀儡分别穿红绿(或黑)两色袍服,他们伸出胳膊相互搂抱着对方的腰部,怒目圆睁,毗牙咧嘴,一幅凶神恶煞的模样。沉重的木板就是他们“论剑”的华山,比武的擂台。
  二鬼站在木板上,木板又五花大绑地牢牢固定在表演者的背上。表演者的双臂和双腿都套上大红大绿的裤子,两手穿一双鞋尖朝向自已的皮鞋,弓下身来双臂着地,与自己的双腿相向。要让双臂看起来与双腿无异,必须把皮鞋内填实,还要装好手柄以便牢牢“穿”在手上。二鬼同“穿” 一袭宽大的长袍,长袍垂下来刚好到脚踝处,又将表演者全部遮盖严实。
  鼓声响起来,起先是慢四拍,二鬼的双脚随之动起来,你来我往,前后插花,仿佛现代人在跳交谊舞,头颅也频频摇晃起来。鼓声渐快,二鬼的双脚左右交替,前来后退,步子越来越快,继而演变为勾脚、扫腿,企图相互绊倒。两人终于左倒地,仍不放手,继续推操、滚动、扭撕、挣扎、双脚相互踢绊。鼓声又快,二鬼复又起,扫蹚腿、勾连脚、踏脚跟,左揽右缠,同时向右倒地,虽精疲力竭而愈战愈勇,两双脚又蹬又踢,尘土飞扬。鼓声再紧,二鬼翻滚,猛然跃上高桌撕打,纵然挡架者(大头和尚扮演)不厌其烦累及受苦亦不能将其分开。二鬼再从高桌上失脚跌下并继续撕扯,挡架者也被绊翻在地而悻悻然。鼓声渐渐慢了、疏了,二鬼终于气喘如牛瘫软在地,那两双脚虽然已经有气无力,但还在不服气地相互踢绊着,踩蹬着……观者正在错愕张口之际,只见长袍撩起,一人背驮二鬼汗流满面,双手提鞋,躬身向众人行抱“鞋”礼。
  亦有二鬼为男女者,只需将二鬼的头部与面容化妆成男女二性即可,其表演仍如此,只不过观者的感受乂是另外一种了。围观的人猜测,或许是一对情侣冤家由相爱到反目成仇,或许是恋爱中的小闹剧,亦或是生命激情的如火燃烧……总之,这只是观者的一厢再创造!在肃州区异彩纷呈的社火林里,二鬼独行乡野,永远难分胜负,永远纠缠不清,冤家路窄又难舍难分。就在那样的角力与撕扯中,把人们的欢乐和笑声激发出来,滋养着春华秋实的漫长岁月,点亮了瓜瓞连绵的乡村生活。
  “二鬼打架”于2010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单永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