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地蹦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333
颗粒名称: 酒泉地蹦子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9
页码: 307-315
摘要: 在酒泉每年元宵节的社火汇演中,最抢眼的要数民间艺术“地蹦子”了。男女老少驻足观看时,对其独特、滑稽的表演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老一辈观看后感叹良多,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年代,体味到了过年时地蹦子带来的喜庆与热闹;年轻人看后,除了新奇之外,也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酒泉地蹦子 张克勤 王鹏
  在酒泉每年元宵节的社火汇演中,最抢眼的要数民间艺术“地蹦子”了。男女老少驻足观看时,对其独特、滑稽的表演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老一辈观看后感叹良多,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年代,体味到了过年时地蹦子带来的喜庆与热闹;年轻人看后,除了新奇之外,也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2007年,酒泉地蹦子进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酒泉市民拍手称好。专家认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应抓紧抢救保护,做好艺术传承,让地蹦子在子孙后代身上发扬光大下去。
  传说中地蹦子的起源据史料记载,传说很久以前,不知是哪个朝代,酒泉有个清官叫庄王,他察民情、知民俗,体民疾苦,解民所难,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可朝廷里出了一个奸臣陷庄王谋反,皇上降旨要将庄王家满门抄斩。老百姓得悉后,大家出谋划策营救庄王全家。此时正值正月十五闹元宵,百们就把庄王一家全部化装成社火角色。庄王化装成卖膏药的,男眷化装成鼓子,女眷化装成拉花,儿童化装成和尚娃(棒槌娃),其他杂役亲眷化装成傻公子、丑婆子、大头和尚以及帮场人物等,混杂在百姓之中逃出城去,庄王得救了,从此也留下了每年春节办社火、闹元宵节的风俗。还有的传说,则与天地神灵祭祀祈福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地蹦子历史的久远。
  —种古老而独特的舞蹈地蹦子又叫“老社火”,也被称之为酒泉舞,是酒泉一带流行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那种朴实矫健的舞姿、高锵激越的配乐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更加显示了河西人民淳朴敦厚、豪狂骡悍的性格。而且这种舞蹈还极具神秘色彩,这种神秘感主要来自于它的跳法。
  据肃州区文化馆原馆长高正刚介绍:一支地蹦子社火队由四个鼓子、四个拉花、四个和尚娃、一个膏药匠,一个傻公子、一个丑婆子,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等角色组成。地蹦子的跑跳花样很多,有二十多种,跑跳一场长达三四个小时。它的跳法分为大小二十个阵,是靠布阵来跳的。比如十个大阵分别为长蛇阵、二龙戏珠、三环套月、游四门、五湖群羊、六家迷魂阵、七进七出、八面埋伏、九连环、十字穿花。现在通用的花样有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环套月、四门焚香、四门斗地、四门拧钻、太子游四门、拜四门、五福梅花、八卦篡丁、九连环、十枝梅、蛇抱九蛋、黑虎掏心、八角茴香、九斤葫芦、盘肠儿、蒜辫子、龙摆尾、蛇蜕皮、剪子股、兵扎墙、虎豹头、云转子、卷心子、白马分鬃、霸王观阵等,都不亚于武侠小说中的招数!至于为何会流传这种跳法,是预示吉祥还是什么,这还是一个谜。
  说唱兼备、歌舞并序是地蹦子最大的特点。其说唱形式可以分为先说后唱、先唱后说和自唱、点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等。说唱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好前景向往的、对神灵祈求的、对官府褒贬期望的;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后,人们心情愉快的;有唱当地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的;有唱自然现象和颂扬吉利的;也有说唱古诗词的。大都即兴赋诗,现编现唱。自唱主要以膏药匠为主,他可以根据场合、对象自编自唱,大都唱吉庆的内容。在《酒泉文史资料》中笔者查到这样一段唱词:“五月初三到十三,求神降雨保庄田,秋后五谷丰登日,高烧长香谢龙天。”而另据记载,在改革开放后它的唱词又有“正月里来是新春,社火来到你家门,鞭炮震得财门开,发家致富带头人”。这些地蹦子的唱词里既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内涵和酒泉的风土人情,也根据时代发展,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地蹦子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自娱舞蹈,其角色、化妆、扮相是很讲究的,不懂者不能为也。社火队伍中各个角色的装扮各具特色,形象鲜明。一般来说,其具体扮相如下。
  膏药匠:戏剧中算命先生打扮,一手执跑江湖的膏药幌子;一手执拨郎鼓,不时摇动,有唱有说(词自编)。
  四个鼓子:戏剧中武生打扮,头戴牛角尖白色毡帽,帽周围黑色平绒镶云转图案,毡帽左右及前额插黄表摺身穿红色衲衣,下穿白色靠腿,一手提细鼓,一手执鼓槌。
  四个拉花:戏剧中彩女或旧时农家姑娘打扮,梳发辫、戴红花,着红、绿衲衣,系摺花裙子,手执小铜锣,配合击乐鼓击。
  四个和尚娃:戏剧中书童打扮,头戴僧帽、配有五方佛,上身穿黄色夹夹,下身穿红色靠腿,双手执棒槌,配合击乐鼓击。傻公子:戏剧中小丑打扮,头戴相公帽,身穿彩色道袍,手拿蚊甩子,配合击乐活动于场外,起维持秩序的作用。
  丑婆子:戏剧中媒婆打扮,身穿大红袄,大麻脸、大肚子,耳戴大红纸炮,一手挎篮、一手拿扇,配合击乐和傻公子活动于场外,起维持秩序的作用。
  大头和尚和柳翠:头戴假面具,配合击乐妞妮嘻戏,滑稽逗笑,双双活动于场外。
  地蹦子的传承与发展在酒泉,以地蹦子为主的社火不仅是一种春期间的娱乐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社火还寄托着人们消灾镇宅、祈雨求福、活地脉的愿望。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地蹦子就被省级文化部门命名为“酒泉舞”,在上世纪8。年代又被确认为酒泉当地的“文化遗产”。后来随着很多社火老艺人的流失以及一些新的社火表现形式的出现,地蹦子逐渐沉寂,濒临失传。比如社火中的“大头和尚戏柳翠”就已失传。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省、市、区文化部门多次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各种途径,抢救这一文化遗产。2004年,甘肃省文化厅将酒泉市文化出版局申报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至文化部,其中酒泉地蹦子、敦煌曲子戏等9个项目被省上确定为甘肃拟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初选项目。2006年,酒泉地蹦子被正式列入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兴盛到濒临失传,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新兴文化元素的冲击,也有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重经济轻文化观念的影响。所幸的是,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民俗艺术,现在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都开始想方设法去保护它,尽其所能进行艺术传承。
  说到地蹦子的发展与传承,一些当地的民间艺人感触颇多。肃州区铮尖乡小沙渠村是地蹦子社火坚持时间最长、表演水平最的乡村之一。现年69岁的王吉绪是该村地蹦子最有名的传承者和组织者。王吉绪说:“我的父亲是唱戏的。很小的时候我就被父亲逼着学艺,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跳社火。冬天和父亲睡在一个被窝,公鸡还没有叫,就被父亲一脚蹬醒,起来瑟瑟缩缩地练功,还不时听到被窝中传出的呵斥。”1958年,肃州区铧尖乡小沙渠村的地蹦子经过进一步的创新和改进.被省上调演。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那是王吉绪记忆里的辉煌。然而,小沙渠的地蹦子没有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倒是像王吉绪一样有些“旧”了。
  地蹦子是最为乡土的东西,寄托着过去人们活地脉、去瘟疫、降妖除怪的期待,随心而舞,有章程但又不完全按照章程,因此乡与乡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的地蹦子都有差异。如今作尖乡小沙渠村、银达镇蒲上沟村等一些乡村的社火依然保持了很多传统的特色。王吉绪介绍:小沙渠的地蹦子,演出人数至少为16人,分别是四个拿鼓的天王、四个持锣的花子、四个舞棒槌的金刚、四个牵马的竹马。规模也可以扩大到32人、64人,跑跳花样繁多;有推车、盘场、犁铧尖、卷芯子、太极图、双十字、单十字、虎抱头、兵扎墙、四门分厢、八卦攥丁、黑虎掏心、太子游四门等。
  王吉绪老人说,自己一直在跳,年年冬天都要领着小沙渠的人排练社火。否则也就忘掉了,所有的步法和阵形图都在脑子里装着呢。问他为什么不带个徒弟?他说:“现在谁学呢?每年冬天参加的人都在变化,多数是学生娃娃,都是想着跟几天社火挣两个零花钱。每年持续都跳的人,往往也只熟悉自己的那个角色,临时跳跳,没有想整体了解学习的。” 王吉绪说,现在人人向钱看,每年跳社火得花费上万元,人人想看却很少有给社火队投资的,能维持到现在,主要靠社火队每年春节期间给一些单位拜年收点礼金。大年初一那天,凌晨四五点就起来化装,雇车赶到城里,在社火集体表演之前前顶多只能去四个单位,得到的那点钱除去各项费用,所剩无儿,分给参加的人算是工资吧。所以,这样的文化活动在乡里大家喜欢看,但参与的热情不高。
  作为文化名镇的银达镇蒲上沟村社火队,今年元宵节在肃州区政府广场上表演了很多老酒泉人都知道的地蹦子。62岁的李生茂是这支社火队的组织者。他回忆道:“今年是地蹦子沉寂20多年之后首次在元宵节社火汇演中登台亮相,我记得地蹦子最后一次表演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腊月里和以前一起跑过社火的几个老弟兄一合计,在村上的支持下,筹集了些经费,从记忆中翻出了熟悉的套路,开始召集人马集中排练,终于使地蹦子在汇演中重新复出了。” 据李生茂老人介绍,作为传统社火,地蹦子有多个角色。蒲上沟村的地蹦子表演队有16个角色,他们的扮相可以说是非常正宗的。主角是穿道袍、白髯、手拿膏药幌子扮演膏药匠的胡生清。胡生清说:他从七八岁就开始闹社火,但演地蹦子还是第二回,今年通过十多天的排练之后,对地蹦子有所熟悉,如果坚持下去,今后地蹦子也就有了传人。
  地蹦子作为酒泉最古老的民俗文化,既在节日里衬托出了佳节的喜庆与热闹,也传承着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它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被更多的人关注,也应有更广阔的舞台与空间,有更长久的历史。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的发展与传承,它必将迎来下一个春天,长久地活跃下去。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克勤
责任者
王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