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原胜景花城湖 漆进茂
这形似宝盆的一处灵秀之地,出现得如此突兀,竟似毫无征兆,让人的想像力瞬间崩溃……先是出酒泉城向北,一路环拥的田园风光,呈现升平盛世的安乐景象。再是弥望的戈壁荒漠,燥热枯干,目光中盈余的水分渐渐蒸发,瞳孔似被罗布的砾石磨得沙沙作响。视野的尽头,偏又横起一道沙梁,让人残存的期望又灰飞烟灭。
就这样,在了无生趣中缓缓爬上沙梁,爬上枯寂的高处——想像中,该是更加广袤的戈壁荒地了吧。
突然,突然一阵清凉氤氤之气,仿佛自地心传来,浸入身心,让人不由一个激灵。
居然,居然是一派水草丰茂,波光潋滟,鸥鸟翔集的大去处,大景致!真是造化的幽默。让思维和意念在一波三折的挫伤之后,倏然呈现给你一道赏心悦目的精神盛宴,岂不快哉?此去处,芳名花城湖,别号太阳泉。
水是真大,大得你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大。“花城湖主”目光迷离地说,大概有上千亩吧。此水,乃千百眼泉水集聚而成,澄澈、碧翠,直似遗落的仙人镜,倩影绰约,风姿迷人,独自矜持,与外界毫无挂碍。尤似乡间村姑,憨态可掬,野趣盎然,不由人心向往之。
覆在湖边和水面的芦苇荡,是鱼和雁们的天堂。在大雁家族吵吵嚷嚷的抒情中,苇叶编织起庇护的华盖。苇荡深处,空余零落的雁巢和一些破碎的蛋壳,支起了雁族的“老家”。水中之鱼多是草鱼,湖底的天然草场放牧着这些水中的生灵。还有肥硕的鲤鱼和鲫鱼,细数着优游的日子。如果你的口腹之欲消解了诗性清思,那么最直接的审美就是把它们变成桌上大餐。饕餐之余,或许还会生出一句广告词:真正绿色,天然享受。
见的水多了,西湖、太湖、青海湖,甚至远出天山之上的天池,早把诗情与画意挥洒得几近于无。可这儿,名不见经传的花城湖,悄然亮出一道独特的韵味和别样的风情,不由一声惊叹,从心底湿漉漉地逸出,把一扇弃绝俗世喧嚣的奇美之门吱呀打开。四围皆是荒漠,独此风生水起,周遭生机杳然,独此美轮美奂,岂非天赐灵池!那就尽情领略吧——先在绿毯般的草地上放倒身子,打个滚儿,地气接济,灵魂便不再虚浮。再乘小舟,泛游水中,身心放松得有些恍兮惚兮,竟有点不知此地何地,此时何时了,时空无端漫漶起来。湖水碧澄见底,水底草色清幽。盯住水下,湖水也淡出意境,人就有了飘在空中的感觉……直抵西岸,却是一片五彩细沙堆积的小丘,凝固的波纹给了沙子漂亮的流线造型,与湖水动静相济,气韵相通。清风掠过,沙粒开始活跃了,仿佛在风的蛊惑下尽情舞蹈的亿万幼小精灵,以此演绎着一派天地韵律。最终又以静的姿态,展示着绝大的沙之雕塑,诠释着自然界之大美。
之后信步湖滩,没膝的绿草铺向远处,苍苍茫茫,风吹草低,似在油画中踯躅。这样的操场,在牧区的草原上也难得一见。至此,心头的藩篱便阒然散失,胸廓无限打开,你也就有了一千个放纵的理由。想奔跑吗?跑吧。想高歌吗?歌吧。你现在是自己的主人!呵呵!有此一游,就有此一思:花城湖,果真是名不见经传,一如乡间美入,只合在村野僻地的清寂中自生自灭?到底心有不甘,遂一路细加打听,竟然真还给问了些名堂出来。此地名曰花城,花非花,城非城,而是与一位历史上的传奇女子花木兰有了关系。传说中,木兰以一介女儿身,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完成了一个平民女子的英雄传奇。南北朝以来流传甚广的《木兰诗》更是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把传说与史实拼接在一起。
据传,花城湖曾是花木兰屯军养马之地。因其四面环山,水草丰美,适宜士马休整,故在不远处修一城池。现仍有已破败的遗址,任由来自远古的风轻轻吹拂。思之再三,这花城湖阴柔与阳刚兼济的风格,确也像极了木兰美丽与勇武加于一身的人格特征。唤作花城湖,也是人因地而千古,地因人而名播,岂有虚哉!另一个传说,似乎更有些史实的铺衬,显得可信得多。
说花城湖也是汉代将军李陵(字少卿)驻守酒泉时的屯军地。李陵是汉朝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孙。因精于骑射,深爱士卒,有乃祖遗风,口碑甚好。曾统八百骑兵,深入匈奴地二千里至居延海视察地形,未遇敌而返,可见胆识过人。后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五千勇悍的荆楚之士,在酒泉驻扎训练,抵御匈奴。他驻守多年,选择花城湖为屯兵之地,当是明智的战略选择。现湖西南方不远处有一土墩,之上曾有一石碑,人称“李陵碑,,。上书“誉满边关,,四个大字,署“骑都尉李少卿题”字样。显见并非死后墓碑,而是勒石铭志之碑。
当时的李陵应是胸怀大志,豪情勃发。只可惜后来不愿做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军的后应,自请汉武帝,独率所部五千步兵北上居延海,进击匈奴。谁知与匈奴单于亲率的八万骑兵遭遇,浴血厮杀十余日,杀敌一万多人。李陵军以寡敌众,毫无惧色,以辎重车为屏,手持强弓劲弩,边战边向汉境靠近。这一战直杀得单于冷汗直冒,连呼“此乃汉之精兵”,见久攻不下,萌生退意。不防李陵军中一小校因受上司侮辱,投奔单于。告诉单于汉军并无后援,且箭也将尽。单于于是重新集结兵力,截断汉军退路,将李陵围于山谷中。见箭尽援绝,兵士仍手持车上拆的木棒战斗,李陵遂下令乘夜各自突围。逃归者约四百人,李陵被俘投降,受到单子厚待。汉朝斩了李陵全家,也断了李陵伺机逃归的念头。
这段掌故《史记》、《汉书》均有记载,读来让人血脉贲张,五味杂陈。再看李陵碑时,也并非只有讽喻之意,倒是多了些命运弄人的慨叹。以李陵之才,确可独当一面,建功封侯并非难事,奈何天时不逮。假如后援及时,假如兵力再多点……算了,何须替古人担忧,就让历史回归为历史,我们回归于自然吧!说穿了,人,只是自然的一个物种。面对花城湖如此景致,人境合一,物我两忘,才是凭吊史迹的至高境界。但,民间自有民间的价值判断。相传,两千年来,湖滩中的这块碑一直斜而不正。如果人用力一推,碑石就晃一晃,正不了也倒不下。这是否暗示了李陵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呢?不甚完美,却也不曾倒塌。
但“李陵碑”终于倒塌了,据说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天,与某个大人物辞世的日子相同。碑也被当地什么人收藏或用作石料了,已不得见。是为遗憾。现只有夯土墩堆,被一圈篱笆围了起来,空对游人的凭吊。我想,怎么说这也该是酒泉又一西汉胜迹,一处旅游文化的人文资源,断不可任其理没。
当然,既是传说,就不免还会有一些延续。又说到宋代时,杨家将抗辽到河西,老令公杨业被契丹大军围困于李陵碑附近的狼心窝,“羊入狼窝,焉有生理”,故触碑而死,这是民间的演绎。实则是朝廷拒发援兵,最终战死。是否有附会之嫌,不得而知。但花城湖的自然之美,已被人文情怀拓宽了许多,也变得丰满了许多。由此,花城湖已不再是眼前的花城湖了,而是从时空深处缓步而出的漠原胜境,需要人们把关注的目光移近,再移近!何谓“太阳泉”?可能是因为睡眠宽广,太阳西垂,从湖东望去,直似坠入湖中,便由此一唤。更有文人墨客,展开了想象的云翼,盛言:西有月牙泉,东有太阳泉!好事者传言,某月某日,有游人遗落月牙泉的纱巾,数月后从花城湖中飘出,云云。
此刻,现代的气息也开始浸润这片隔壁明珠,一位被戏称为“花城湖主”的有识之人,越过都市的繁华,把目光投射到这里。说开发,可能夸张了点,“湖主”的主旨是“保护”,“像保护眼珠一样保护这一隔世胜景……”夕阳西下,湖光草色被笼罩在一派氤氤的水气之中,显得朦胧而平和。从这儿能带走些什么呢?除了自然的静美和历史的厚重,更多的还是穿过岁月而来的关于和谐的企冀。也许“湖主”题在山门上的那两行字,更有启悟性,也更有精妙处——“造化之化”、“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