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制种业的兴起与发展 田英 肃州区制种产业,据资料记载始于1972年,面积小,品种单一,属于试种型,发展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形成规模于1995年一2006年。肃州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位于祁连山与北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沙漠绿洲和内陆气候,日照充足,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保灌条件好。可保持高密度而倒伏少;光合累积多而暗呼吸消耗少;有众多的天然中、小隔离区,作物品种布局容易;有温热、温凉众多气候带,可满足多种作物良繁良育需求。繁育的种子以其籽粒饱满、色泽好、纯度和发芽率高的优势,深受国内外客商和用户的青睐。经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稳固的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集团化、管理法制化、繁育销售一体化的多品种的外向型高效制种生产基地,成为肃州区农村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全国主要的玉米制种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外贸种子生产基地。
一、品种
由初期单一的小麦自交常规种生产,逐步发展到中期的生产玉米维尔42.158双交种和张单488单交种。随着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目前已发展为瓜类、蔬菜、花卉、油葵、牧草、草坪草、甜菜、油料、小麦、玉米等12个种类3100多个品种的常规制种和杂交制种。
二、制种规模和区域格局
面积由1972年的1159亩,2006年达到30.3万亩,是1972年的261.4倍;制种乡、村由初期的每乡一个组,目前发展到全区乡乡有制种,村村有基地;制种在5万亩以上的乡镇2个,万亩以上的乡镇13个;参与制种的农户占到总农户的80%以上。形成了以屯升、清水、丰乐、金佛寺、东洞、西洞等沿山乡镇为主的杂交玉米、甜菜、油葵种子生产基地;以总寨、上坝、下河清等中部乡镇为主的玉米、花卉、牧草种子基地;以果园、银达、三墩、铮尖、黄泥堡等城郊及北部乡镇为主的瓜类、蔬菜、油葵种子生产基地。以“一个区域一个特色,一个基地一个优势”的种子生产格局蜚声国内外。
三、种植机构的成立、演变及发展
1958年,酒泉市种子工作站成立,贯彻中央“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的“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1962年种子工作站撤销。1963年开始,逐步建立了以县、社、队为主体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即县良种场、公社良种队、生产队种子田。县良种场主要负责生产原种和繁殖新品种,以供公社良种队扩大繁殖。公社良种队主要负责加速繁殖良种场的原种和新品种,以供生产队种子田使用。生产队种子田为大田提供良种。1972年在全县16个公社中选择符合条件的生产队专门制种,当年制种面积1159亩,生产维尔玉米双交种25万公斤,自交系850公斤。1974年恢复种子工作站,抽调技术人员到各制种队指导制种。”1978年酒泉县种子公司成立,负责全县农作物种子的销售、调拨、良种引进、试验、示范、繁殖、审定、推广和提纯复壮工作。首先在铮尖公社小沙渠大队和三墩公社二墩大队建立了两个种子生产基地,全县提纯复壮小麦原种5.96万公斤。玉米制种1548亩,生产维尔42、158双交种子24万公斤,张单488单交种8.7万公斤。1980年扩大种子生产范围,由原来的单一玉米制种发展到玉米制种和配置亲本,小麦、油料良种繁育,新品种实验、示范,提纯复壮等。1983年种子生产基地扩大到9个,建立良种繁育户2105户,良繁面积5432亩。其中玉米制种548户,面积2421亩,生产种子54.28万公斤。1995年被列为全国“种子工程”示范县以来,制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数量逐年增加。1998年制种产业被确定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抓龙头,建基地,强化管理,推动制种产业步入了一个品种优化、布局合理、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不断扩大开放和对外宣传,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横向联合,突出外向型,吸引外商投资制种业,当年制种企业发展到9家。2002年制种企业发展到30家,其中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8家,50—100万元的22家,制种从业人员1235人。2006年在我区境内注册的制种企业达到48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占4.1%;外资企业3家,占6.3%;民营企业43家;具有玉米种子生产资质的企业11家;从事瓜菜花卉等生产的企业37家。各企业依托优势,取长补短,发展基本协调。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有敦煌种业、丰乐种业、中种集团酒泉分公司、甘肃东方农业开发种子公司等11家;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种子生产企业37家。上市公司敦煌种业、丰乐种业以及甘肃东方农业开发公司、山东登海先锋酒泉分公司、中国种子集团酒泉分公司等10家大型企业,先后在我区投资开展种子研发、生产和经营业务。美国先锋公司与敦煌种业合资在我区成立敦煌先锋良种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宽了我区种子走向世界的渠道。目前全区有种子经营门点120家,从事种子生产经营的人员达到2000余人,总资产达到2.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达到1.4亿元。建成检验室3250平方米,种子仓库10万平方米,晒场48万平方米;购置检疫设备350台(件),成套种子加工设备340台(件)。全区已建成玉米种子成套加工生产线7条,年加工能力达到1亿公斤以上。特别是登海先锋种业,高起点设计,建成玉米棒子直接烘干生产线,开了玉米种子不经晾晒就加工、分装的先河,产品供不应求。
四、技术人力资源丰富
我区的种植业,自1972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村组干部、农户已积累了丰富的良种繁育经验,培养了4万多名熟悉制种技术的新型农民和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每个村组都有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制种大户或彳亍家里手。为了进一步提高种子的纯度和经济效益,有效的解决隔离带问题,高效作物逐步实行温室和网式制种。传统的制种程序和技术已成为良繁农户的一项基本功。各制种单位易获得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众多富余劳动力也以此实现了不离家门、农田、打工挣钱致富的梦想。
五、经销客户网络健全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我区制种业已拥有众多客户和广阔的市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网络。杂交玉米种子主要销往河南、河北等10余个省区;瓜类、蔬菜种子销售全国30余个省区的100多家种子公司;瓜类、蔬菜、花卉等外贸制种则主要面向美国、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个种子公司,实现年利税3800万元,年创汇1800万美元。肃州区制种产业真可谓流光溢彩、名扬海内外。
六、经济效益
由初期的自繁、自制、自用,逐步满足本地后,开始向外订销,随着市场需求、面积扩大、品种增加,加之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大,制种企业也不断增加,外销及出口量也逐年扩大,济效益稳步提高。亩均效益根据品种的不同在1000元一3万元不等,亩均纯收入比种常规作物多收入600元左右。1995年全区制种面积增加到1.9万亩,经济总收入达到4100万元;1999年制种面积增加到10.9万亩,经济总收入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种植业的部分达到523元,占人均纯收入3001元的17.4%;2002年制种面积达到20.7万亩,经济总收入达到2.5亿元,占种植业收入的28%,平均亩收入1210元,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制种业的部分达到685元,占人均纯收入3705元的18.5%;2005年,制种面积达到22.25万亩,其中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5.36万亩,占69%;瓜类、花卉、油葵等6.9万亩。总产达到7000多万公斤,经济总收入达到3.1亿元,亩均收入1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制种业的部分达到800元,占到人均纯收入4335元的18.5%O金佛寺镇红山堡村总人口1200人,2005年玉米制种3400亩,收入548万元,西红柿制种300亩,收入45万元,总收入593万元,扣除成本283万元,纯收入310万元,人均2570元,占到该镇人均纯收入4184元的61%,村委会得到制种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费18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全村公益事业的发展。上坝镇农业人口1.9万人,2005年制种5万亩,总收入7000万元,人均纯收入来自制种业的部分达到1915元,占到当年人均纯收入4277元的44.8%.2006年全区制种面积达到30.3万亩,创历史最高,增加8.05万亩,增长36.2%.其中玉米制种面积达到22.92万亩,占75.6%;瓜类、花卉、油葵等经作制种面积7.38万亩。总产达到1.2亿公斤,经济总收入5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制种业的部分达到1038元,占到人均纯收入4715元的22%,真正成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006年生产种子1亿多公斤,从短途运输、长途运输到装卸搬运等,仅外运就需火车皮近2000节,有力地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和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从春天落实面积定合同,到秋天收购运输,来我区的各地客商达2800人次,各项生活消费约1400万元之多,极大的推动了我区的餐饮服务业发展,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肃州区的制种业,已成为既有显著经济效益,又有明显社会效益的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