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流传的《璇玑图》回文诗
彩人
酒泉市肃州区怀茂乡(今银达镇)的已故老人王敦邦,生前曾将自己珍藏已久的一首手抄回文诗交给了我。尺幅宣纸,上有“璇玑图”、“苏蕙织”字样,诗文内容按颂读顺序旋转排列。王老称此即苏蕙《璇玑图》织锦回文诗,褒苏氏为“具有非凡才华的伟大女性,中华第一才女”。
苏蕙,字若兰,陕西武功县人,相传是汉武帝时出使匈奴执节牧羊人苏武的后人,陈留令苏道质的三女儿。她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智识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年方16即嫁与秦州(今天水)刺史窦滔为妻。
窦滔,字连波,“风神秀伟,识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高尚”。约公元380年,窦滔被前秦最高统治者苻坚任命为秦州刺史,携爱妻苏蕙由陕西武功移居秦州,夫仕妇织,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料,时隔不久,窦滔因忤旨罪被谪戍敦煌,经年不归。苏蕙思念丈夫,“悔恨自伤”,于公元381年织就奇巧的回文诗,将841个汉字织在八寸见方的锦缎之上,寄情自慰。这,就是被后世文人学者大加赞誉的《璇巩图》织锦回文诗。
苏蕙的织锦回文诗,“五彩相宣,莹心耀目,徘徊宛转,纵横反覆,皆成文章”。不论顺读、反读、斜读、横读,退一字读,叠一字读,皆可成诗。初,得诗数百首,经后人反复推读,得诗更多。宋元时有人推译出3752首,明代有人推译出4206首,后来又有人译出7958首。前几年,有人宣称已推译出14000余首。也许,这个数字今后还会不断增加。
武则天对苏氏织锦回文诗给予高度评价,称苏蕙“才情之妙,超古迈今”,视之为“天下奇文杰作”,并亲自将其定名为“璇玑图”。
“璇玑”是天体中的星名,即北斗七星。它形似斗,斗形之四星谓之“璇玑”,第二星为“璇”,第三星为“玑”。斗柄方位一年转一圈,元旦时转回寅位,即“斗柄回寅”。
武则天的意思是,苏氏织锦回文诗如同天体中运行的“璇玑”星座,按一定的规律回旋运转,具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和变幻莫测的妙处。
《璇玑图》回文诗产生于十六国时期的古秦州,居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自问世以来,即在民间广为流传,世代吟咏颂扬,经久不衰。才女苏蕙的名字也如同一朵绚丽的奇花,在华夏大地上常开不败。
我国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艺辞典》中称苏蕙为“中国女诗人”。李白曾借苏蕙描述“秦州织女”的艰辛疾苦,写下了著名的《乌夜啼》诗: 黄云城边乌夜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车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
近代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十六国长期战乱,文学几乎绝迹,但还有悲壮的《壮士之歌》和奇巧的《璇玑图》诗两篇遗留下来,不妨以少为贵了。”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指出:“《璇玑图》不仅集回文诗之大成,1600多年来无人能够超过,而且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汉语、汉字的特殊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所以,很应该认真加以研究。” 由此可见,《璇玑图》回文诗不仅是甘肃古秦州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文化奇葩,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笔者推断,流传于酒泉的这首回文诗,并非《璇玑图》中所镶嵌的内容。史书记载,《璇玑图》回文诗共有841字,而此诗只有112字。我以为,当属“锦字传书”的多个版本内容之一。
酒泉流传的“锦字传书”故事,有多种说法,且都由苏蕙、窦滔爱情故事引伸而来,因而民间一致认为系苏氏所作。尽管“锦字传书”已列入国家版本成语辞典,但笔者仍无法断定眼前这首诗的真实出处。不管怎么说,本诗所营造的那种直入肺腑、摧人泪下的哀婉意境,以及对后世的警示、感化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无可替代的。
王敦邦老先生所藏回文诗,共8行,每行14字,共计112字。读法从顶行中间“夫”字起,向右下方斜念下去,按网状顺序,旋转诵读,一左一右,—上一下,到顶行中间“妻”字为止,组成通俗易懂的七言律诗16句,韵律工整对仗,词意哀婉凄切。
现抄录于后,与大家共同鉴赏。
原文: ' 贵米何不当量妻夫相怎咐真鹤阳再夫柴初早寡思离妇嘱迈深情月我思结中配回织涕时恩山年日语 ’ 侣发身夫家锦归去双叫深同婆谁好伴奴上回想凄本早泪地久料公谁放寻文少孤更回要天上至别去早知朝能受寒野归怜与今枕日离子天冷淡尚鹊衣可不久夫同鸳鸯组成诗句: 夫妇恩深久别离,鸳鸯枕上泪双涕。思量当初结发好,谁知冷淡受孤凄。去时嘱咐真情语,谁料至今久不归。更想家中柴米贵,再思身上少寒衣。可怜天地同日月,阳鹤深山叫早回。野鹊尚能寻伴侣,我夫何不早回归?本要与夫同日去,公婆年迈怎相离?织锦回文朝天子,早放奴夫配寡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