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君左与毛泽东《沁园春•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247
颗粒名称: 易君左与毛泽东《沁园春•雪》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7
页码: 128-134
摘要: 易君左与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故事。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易君左与毛泽东《沁园春•雪》
  青野 1947年8月的一天,一架国民党的军用飞机在酒泉南门外机场徐徐降落。走下飞机的是有“和平将军”之称的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张治中。张治中一行,受到国民党河西警备总司令李铁军等酒泉地方军政要员的热忱欢迎。
   随同张治中这位“武人”一同到达酒泉的,还有一位国民党的知名文人。他,就是时任国民党《和平日报》社社长的易君左。
   易君左在酒泉期间,曾写下《宿酒泉》一词: 酒泉一夕梦迢遥, 白云天山尚作宵。
   逆旅孤灯收客远, 雄关名镇认前朝。
   诗人欲共黄沙卷, 归意飘从碧落遨。
   买得夜光杯在手, 时危何日醉葡萄。
   易君左,字家钺,湖南汉寿人,自幼受到浓郁的家庭文化熏陶,有“中国现代游记写作第一名家”之称。
   易君左的祖父易佩绅,1928年生于汉寿,清末儒将,官至四川、江苏布政使,写下诗文800余首。易君左的父亲易顺鼎,清光绪年间举人,幼时即可出口成章,曾被慈禧誉为“五岁神童”,15岁时有诗、词两卷问世,晚年成为近代爱国大诗人。易君左的叔父易顺豫,清光绪年间进士,曾任江西吉安知府,辅仁大学、中国大学和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湘社集》、《琴意楼诗》等。易家三代文武兼资而簪缨相续,都是当时很有些名气的人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易氏文学世家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的巾帼群体。易君左的祖母陈夫人,饱读诗书,文学功力深厚,是当地闻名的才女。易君左的大姑母易莹,蕙心兰质,诗文清丽凄婉,孀居易园,英年早逝,有诗集《玉虚斋集》存世。易君左的二姑母易瑜,才华超群,是清末民初闻名全国的女诗人。易君左的母亲王仲柔,知书达理,文学修养颇深。还有易君左的婶母张夫人,堂姐易孟美、易仲瑾,姐姐易娴、易倩,表妹(后为妻子)黄学艺等,均擅长诗文吟对,精于书画音乐,成为这个文学家庭密不可分的成员,绵延一个半世纪而久盛不 、1 ▲哀。
   易君左自幼秉承家学,1923年留学日本,1924年获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于1926年参加北伐,开始其军旅文人生涯,曾因散文集《闲话扬州》引发轩然大波而名噪一时。易君左于1949年避居港台,从事编辑和教育工作,一生著述60多部。他的儿子易征,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在部队和地方从事文化宣传、编辑出版工作,晚年曾任《现代人报》总编,著有小说集、散文集、诗集14部,系中国作协会员,1997年在广州逝世。
   1945年,毛泽东来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时,应柳亚子索句之请,把自己1936年2月写的《沁园春•雪》一词重新抄录后送给了柳亚子。词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柳展读之后,惊叹不已,称毛泽东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东坡)、辛(弃疾)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 ”兴奋之余,邀来一帮文坛密友共同鉴赏,于是,这首词不胫而走,被人们竞相传抄诵读。后来,重庆的《新民晚报》干脆将这首词全文照登山来,并在词后写了段热情推崇的赞语: “毛润之氏能诗词以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毛泽东这首词公开发表后,山城重庆立刻为之轰动,以至在思想文化界两大阵营、两派文人之间引发了一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笔墨之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大为震怒,也大为不安。他问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诗文如何? ”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陈布雷答道。
   “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为和谈而来,而是为称帝而来。”为了将毛泽东咏雪词造成的影响压下去,国民党内部暗中搞了个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高低的活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密通知各地、各级党组织,要求会吟诗作词的国民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并告知,中央将在写得好的《沁园春》中选出几首意境、气势和文笔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下去。 通知下达后,虽然征得了数量不少的《沁园春》词,但都只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一首超过毛泽东的,这使国民党当局大伤脑筋。
   1945年12月4日,《和平日报》抛出了一首易君左写的《沁园春和毛泽东柳亚子》。作者在序中矫“全民之命”,号召“天下词家”围歼,并且以盟主自命。易君左的这首《沁园春》全文如下: 国命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见降魔道愈高?黄金难贮阿娇,任冶态妖容学细腰。明神宵,忍支离破碎,葬送妖烧。看大漠孤烟,生擒颉利;美人香草,死剩离骚。一念参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才天亮,又漫漫长夜,更待明朝。
   发表这首《沁园春》时,易君左的身份为国民党军委总政治部设计委员会少将设计委员。他从人堆里跳出来,为蒋介石举起“围剿”毛泽东《沁园春》词的大旗,除了逢迎讨好主子的本意外,还有文人的张狂与不甘寂寞。
   易君左的这一“力作”,显露了其深厚的词学功底,内中虽然不乏有忧国忧民的哀婉情愫,但是将人民革命运动诬为黄巢“杀吏”、白起“坑兵”;喻延安边区为“大漠孤烟”,称《沁园春•雪》词为“冶态妖容”;尤其是结句,与《沁园春・雪》词针锋相对,其弦外之音是:中国才迎来一线光明,由于共产党的存在,内战将不可避免,“国命”又将陷入黑暗之中,只能把幻想寄托在“明朝”了。
   与众多和词作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文人墨客的词作相比,易君左和词的艺术性,称得上是鹤立鸡群了。然而,由于他政治思想上的错误与偏见、人生观的局限,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全国进步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的回击。
   正在重庆工作的郭沫若,在和词中赞颂毛泽东“气度雍容格调高”,反讽易词“传声鹦鹉翻桥,又款摆’闲话杨州'腰”,“朽木之材未可雕。”结句处断然喝道:“纵漫天迷雾,无损晴朝。” 同时,远在延安的黄齐生、山东解放区的陈毅和晋察冀解放区的邓拓等人士,也相继和词撰文颂扬《沁园春・雪》词,驳斥易君左等国民党御用文人的和词及评论。
   而包括国民党及其政府中开明人士在内的许多能吟诗作词的进步人士,也热情称赞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
   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国民党税务机关工作的崔敬伯,认为“毛泽东的词是千古绝唱”,境界高,气魄宏大,使他深受教育和鼓舞。他借用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原韵,写了一首《沁园春》词: 一夕风横,八年抗战,万里萍飘。恨敌蹄到处,惟余榛莽;衣冠重睹,仍是滔滔。米共珠疏,薪同桂贵,欲与蟾宫试比高。名城依旧多娇,引多少“接收”竞折腰。抬眼望,盼山河收复,忍见妖娩。惜蒿里鹑衣,无情点缀;泥犁沟壑,未解兵骚。天予良时,稍纵即逝,苦恨颓梁不可雕。沧桑改,念今朝如此,还看明朝。
   当年这场诗词唱和,表面上是文人之间的风雅之举,实际上却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一场政治大论战。
   事后,蒋介石气急败坏地对其手下文人说:“你们的声音是从腐朽的棺材里发出来的”,“比打一个大败仗还丢脸!” 四十多年后,一位政论家在谈到这件事时感叹道:“可惜,国民党徒虽多,但多的只是会抓人、关人、杀人、捞钱的特务贪官,是只会写写党八股的腐儒酸丁级的奴才文官和奴才学者。结果,一直到逃离大陆时,“毛泽东级”的《沁园春》国民党连一首也没有写出来。” 易君左词及重庆一些反动报刊上攻击《沁园春•雪》的词和文章,王若飞当时曾收集起来寄回延安,毛泽东阅后一笑置之。他在1945年12月29日致黄齐生信中说:“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

相关人物

青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