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酒泉籍著名爱国诗人阎毓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241
颗粒名称: 代酒泉籍著名爱国诗人阎毓善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7
页码: 111-127
摘要: 近代酒泉籍著名爱国诗人阎毓善个人生平传略。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近代酒泉籍著名爱国诗人阎毓善
  何端中
  阎毓善(1872——1933年),字庆皆,别名庆阶,甘肃酒泉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出生于肃州丰乐中截(即今酒泉市肃州区丰乐乡二坝村),乳名“成才娃”。远祖系明初从山西五台移民至此。祖父曾任教谕,辛勤课士,颇有声望。光绪初,陕甘总督左宗棠驻镇肃州,指挥大军收复新疆,号召地方捐助军费,并向肃州所属民众晓谕讨伐阿古柏、收复新疆的重大意义,动员绅民踊跃捐资,支援左师西征。其祖父激于爱国热情,率先捐献,左宗棠遂题赠“捐资助饷,异常出力”奖状,予以褒扬。阎毓善自幼聪颖,笃志好学,领悟力强。一日,家中人上地干活,因其田地距家较远,午间让他到地头送饭。干活的人等不到午饭,来家中询问,说是已让成才娃送去。可是,为何饭未送到又不见人?家人急忙四处寻找,后来发现他正爬在沟里的沙滩上练习写字,问他“咋不去送饭? ”答曰:“走着,走着,想起了几个字,到沟里沙滩上去写;写着,写着,就忘记了送饭。” 四岁时,祖父带他骑驴到郊外。和风蕙畅,白杨摇曳,好雨如丝。祖父乘兴用“风摇树”出题让他对下联,恰巧经过刚割浆的罂栗田,毓善随口用“雨淋浆”应对,不仅遣词工整,平仄协调,而且符合眼前情景,祖父认为孺子可教,渐长,祖父带毓善到学馆悉心培养,从附近几处私塾直至肃州北乡一带的学馆,他一直带着毓善传业授教。由于毓善学习用功,学业长进很快,先在肃州举院中秀才,又经父亲多方奔走,为他筹措了银两赴兰州举院应试。毓善终不负家人所望,得以中举。
  阎毓善之父,字友三,有一弟,均读经业儒,勤俭治家,家道日殷,尤重教育,附近子弟就读者很多,对毓善的成长影响殊深。弟为贡生,治学严谨,为人廉洁奉公,一丝不苟,声誉远及城乡。
  参加过“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年(1894年),阎毓善在兰州考中甲午科举人,次年赴北京会试。正值甲午战败,清廷被迫将要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朝野震惊,抗议声势日隆。四月初六、初七,各省应试举人聚会北京松筠庵,广东应试举人康有为率先起草请愿书,十六省的603名应试举人愤而在请愿书上署名。其中,签名的甘肃举人共有61名,按人数计算,甘肃举人居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广西、贵州、广东、四川诸省。阎毓善等61名甘肃应试举人,积极参加集会,勇敢地在请愿书上签名,反对清政府签订屈辱条约。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接着武威举人李于借又起草《请废马关条约呈文》,联合阎毓善等76名甘肃举人领衔署名o呈文提出反对赔款、反对割地、反对日本在中国建厂三条建议,表达了甘肃举人的爱国热忱。呈文正准备提交时,听到《马关条约》已经批准的消息,只好搁置了下来。
  黑龙江畔兴实业宣统元年(1909年),阎毓善应黑龙江巡抚、湖北天门人周绍朴函邀,离北京,经长春、哈尔滨,抵卜奎铁路,在巡抚幕下任秘书。案牍之暇,阎毓善十分关心边疆事务。他目睹边疆土地肥沃,但满目荒莽;未曾开垦,资源丰富,但呈现原始状态;林海无边,但渺无人烟。然而,强邻帝俄却虎视眈眈,觊觎这片沃土。阎毓善忧心如焚,向当局谏言:“欲言防边,非先实边不可。实边非一事,移民、开矿诸端共先务也。” 宣统二年(1910年),阎毓善兼办《黑龙江官报》。他参阅档案中有关边疆事务的资料,结合现实情况,撰写《论黑龙江边务》、《论黑龙江省移民》、《论黑龙江金矿》、《论黑龙江煤矿》、《论黑龙江亟宜推广航行》等论著,刊于官报,鼓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意义与措施,引起东北当局及国人对东北边疆事务的关注。
  当时,数千名湖北省灾民流徙到黑龙江谋生。巡抚周绍朴采纳阎毓善所述移民措施,将灾民安插到漠尔河旷地垦荒,又经黑龙江省政府黄申甫多方努力,终使这项移民工作得到顺利实施。民政司使赵醴泉根据阎毓善关于开矿的建议,兴办了库尔河等处金矿与甘河煤矿。赵还不时向阎咨询有关问题,使开矿事业发挥效益,用以补充财政的困竭。
  是年秋,阎毓善署理兰西县知事,此县始设,县政多未具备,政务繁杂。他首先创办兰西县自治研究所,并亲致开学训词,以培养地方人才。他还亲赴各学堂,整顿学务,以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他筹办兰西县工艺局,招工培训,生产被面、毛巾,以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再次,他整顿巡警,筹办预备巡警,令其侦破大案,维护地方治安。
  是年冬,哈尔滨发生鼠疫,蔓延到兰西县,患者时有倒毙。阎毓善采取紧急措施,全力制止疫情肆虐。他令巡警局掩埋死尸,监视屠宰业的防疫措施。又亲拟《白话告示》张贴晓谕各乡,稳定群众情绪,宣传防疫知识。《告示》说:“我们兰西县离哈尔滨不过百里,若一传染,就比哈尔滨更为厉害,……家家把院子打扫干净,屋里收拾整洁,一切污秽之物都应除尽,疫情就能控制。”他又令医生拟定药方,印刷张贴,令群众服药防病,并配制药剂,供人取用。经过一番努力,疫情得到了控制,保住了大多数百姓的性命。
  宣统三年(1911年)闰六月,阎毓善署理巴彦州知州。此时,反对清室的民族革命风起云涌,结束帝制、要求共和的呼声日高,阎毓善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十月,辛亥革命爆发,他立即响应,草拟《布告共和成立暨国民应行共喻各条》,到处张贴,安抚地方,维持治安,巴彦州得以反正。他还写了《庆祝共和政府颂词》,热情讴歌五族共和的民主政体,接着购置江轮,开发内河航运。
  由于新旧政体交替,旧纪荡然无存,新法尚未颁布,致使贪官污吏横行。阎毓善彷徨忧虑,便于1912年7月托病辞职,回到北京,任参议院议员。由于他在黑龙江办实业的政绩卓著,曾获得北洋政府颁发的景泰蓝质嘉禾勋章一枚。阎毓善在北京国会当议员时,常与章炳麟、蔡元培、汤化龙、段祺瑞等要员诗酒往还,得其书法作品甚多。
  当时,北洋政府认为阎毓善娴熟边疆事务,对兴办实业素有研究,1917年拟任他为甘肃实业厅长,旋改派为新疆省实业厅长,嘱咐他到疆后见机行事,逐步取代杨增新,进而出任新疆省督军。
  1918年初,阎毓善离北京去新疆赴任到达兰州。他的朋友们纷纷探望送别,诗文酬唱,相互砥砺,捍卫边疆,建设新疆。兰州进士王炬赋诗《送阎庆皆之任新疆实业厅长》最具代表性: 几叠阳关唱未终,故人走马揖匆匆。
  柳红柳绿天山月,沙白沙黄大漠风。
  万里前程三尺剑,一担行李五筒经。
  书生何待曾投笔,要术齐民异域功。
  浑沌陆海国岩疆,旌节遥临客路长。
  出塞春云飞作雪,有田瀚壁变为桑。
  八千里远腾天马,三百群多牧地羊。
  闻说汉家徵庶富,葡萄美酒最芬芳。天山南北搞开发1918年,阎毓善到新疆后,任实业厅长兼督军署秘书长。他经过多方观察,发现杨增新是独当一面的干才,将这片广袤的多民族边疆治理得服服贴贴,自愧弗如,就打消了北洋政府让他取代杨的念头,萌生了辅佐杨增新、和衷共济治理好新疆的打算。
  某日,杨增新到阎宅做客,见客厅书房多悬北洋政府要人题赠阎毓善的诗赋、对联,便心生疑虑,后来在衙署试探,说他要向阎交权,自己告老还乡。阎马上说:“督军多心了,你要干,我就跟着干,你要不干,我也不干。”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消除了他们之间的隔阂,达成谅解,组成“杨阎合作体制”,为新疆的安定奠定了基础。
  1928年7月7日,军务厅长樊耀南借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第一期学生毕业典礼宴会之际,刺死杨增新,阎毓善腿、臂两处中弹,伤势颇重(1931年8月,国民党南京政府要员褚民谊随中法考察团到迪化,褚请考察团郝医士动手术,给阎毓善取出了事变时所中的两枚子弹头)。政务厅长金树仁平定樊耀南之乱,出任新疆省主席,阎毓善任省府委员兼建设厅长。虽然,阎对金树仁的某些做法以及军务厅长金树信贪财弄权颇有微词,但为了边疆的安定。他依然谒力辅佐金树仁,制定了几份建设新疆的计划。
  1931年7月,马仲英率部进攻新疆,围困哈密,局势严峻。阎毓善等人向金树仁举荐盛世才带兵平乱,金接纳意见,任盛为东路军总指挥,终于将马仲英赶出新疆。
  此后,阎毓善肺心病日益严重,居家养病。1933年4月12日,迪化发生政变,盛世才上台任督办,曾多次去建设厅阎毓善寓所探视病情。阎毓善于病危中,曾向盛世才托孤(时长子阎卓殉职于墨玉县,唯剩次子阎兰生),盛允之。然而二年后,盛违背诺言害死兰生,可见盛之为人阴鹫无信。是年五、六月间,阎终至不起,卒年62岁。暂厝迪化观音阁,1946年归葬酒泉河东乡(丰乐)中截二坝阎家庄。
  阎毓善在新疆实业厅长、建设厅长任内,主要做了四件事: 一是改善农业技术。为了改变新疆农业栽培技术的落后状况,阎毓善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北门外,购置50多亩良田,创办农业试验场。他派员从关内聘请农业科技专门人员主持实验场工作。他们从改进工具着手,引进良种,运用先进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产量,进而向农村推广。
  二是兴办学校。阎毓善拨出专款,在今乌鲁木齐市军干校址创办实业学校,设农业、工业两科,每科分设基础课与专业课,聘请专门人才任教,招收年轻有为子弟入学。数年之后,学成分赴农场、工厂担任技术工作。
  三十年代,阎毓善在迪化老北门内、甘肃会馆旁边举办中山小学,并自任校董事长。开学与结业典礼,他必出席,发表演讲,亲自写校歌,勉励学生:“相逢天山脚下,共同建设新疆。” 三是兴办工厂。为了利用新疆丰富的畜牧产品与矿产资源,阎毓善在迪化南关二道桥子创办制革厂,生产皮靴、皮箱O在小南街创办工艺厂,生产肥皂、蜡烛、毛线O还在迪化中山公园旁边创办阜民纺织有限公司纺纱厂。阎毓善建议购置德国制造的纺纱设备,杨增新曾无奈地说:“不答应吧,是你提出的,答应吧,又要担风险。”最后决定,由省署投资大部,余额听任私人集资。凑足经费后,阎毓善派员去上海、青岛购置设备。
  当设备由火车西运到洛阳时,被吴佩孚以“新疆购置军工设备,谋图不轨”为理由,将设备扣留在火车站。
  杨增新在其子婚礼上听到这一消息,一改往日温文尔雅之态,训斥阎毓善办事不稳妥,使阎在宾客面前大遭奚落,不胜难堪。回家后,阎毓善连夜向北洋政府修书,请他们向吴佩孚说项。经过书信斡旋,吴佩孚下令准予放行所扣设备。设备运到新疆后,却发现梳棉机上的钢刷全损坏了,机器不能进行生产。阎立即派员赴上海补购,经过多次挫折,这所新疆最早的纱厂终于开工,充分利用吐鲁番优质长绒棉纺纱织布,所产棉布物美价廉,很受当地人喜爱。
  1932年冬,由于政治腐败、当局的措施错误,激起了迪化维吾尔族、回族的武装暴动,城外战火纷飞,人烟稠密的西大桥一带一片火海血腥,汉人多遭杀戮。阜民纱厂首当其冲,但暴动者并未破坏纱厂,机器设备并无损坏,仅向工人领班暂借容易拆卸的钢棍铁棒充当武器。因厂房关闭上锁,未有破门而入,汉族职工安然无恙。
  盛世才上台后,请苏联技术人员打开封锁经年的纱厂,进行设备检查。经过鉴定,他们呈报盛世才,说设备破坏严重,补修得不偿失,盛当即下令拆除纱厂,将全部设备以废钢材处理,令各工厂按需分别购买。
  抗战初期,关内纺织技术人员来迪化参观,在宜新浴池的废铁堆中,发现了纱厂设备中的大小机件,经鉴定尚有九成新,这在关内也算是先进的设备。于是呈明盛世才,急令禁做他用,一律上交检查。经过两年的搜集,只装配了两台纺织机,归盛世才的二弟经营,开了个二机纱厂,厂址在今《新疆日报》社址,生产斜布、平布、毛巾。
  四是爱护尊重团结少数民族。新疆是多民族地区,阎毓善意识到搞好民族团结是维护新疆稳定的前提。因而,他在各实业工厂注意招收少数民族群众当工人,其中纺织厂95%的工人为维吾尔族。这些少数民族工人吃苦耐劳,勤奋努力,表现出良好的素质。1932年迪化发生动乱时,就是这些维吾尔族工人挺身而出,保护了工厂、设备,使之免于毁灭。
  在大漠中呐喊的新边塞诗人近代由维新派领袖人物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倡导“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我国文坛诗歌创作别开生面,风气一新,涌现出一大批表达反帝爱国激情、主张救亡图存的诗歌和诗人。在这股思潮的推动下,兴起了一股呼吁开发西北,谴责英、俄列强侵略我国西北边境的边塞文学思潮,出现许多优秀的爱国诗文。边塞诗人阎毓善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很大,被人们传诵一时。而且,由于他一心主张“救国、开发西北”,在政界影响也十分突出。
  阎毓善少年时便以诗才名噪陇上,被人誉为“阎百诗”。后宦游南方,常与人吟诗酬唱,时有巧思神运,佳作独步文坛。著有《龙沙鳞爪》、《晴雪册房文集》、《晴雪册房诗集》、《阎庆皆西征酬唱集》等。
  友人在谈他的《南游诗》时说:“几叠诗囊伴竹筇,江南江北遍游踪。携将梅岭风前月,写尽钟山雨后容。眼底楼台嘘幻蜃,胸中湖海压元龙。”1909年至1912年,阎毓善在黑龙江先后任知县、知州、省府秘书等职,目击边境荒莽,强邻逼边,他办报鼓吹“实业强边论”,认为“欲言边防非实业不可”。著文吟诗,谴责日寇、帝俄侵略东北,倡言“爱国必先自官吏始”,疾呼革除腐败,开通民智,解救民伤,维护边境领土完整安宁。诗人激情满怀,因而创作颇多,在文学界已是“高名寥廊起遐荒。” 民国初年,他任北洋政府参事、国务院佥事等职。他在北京的一些诗社亦获盛名。民政院院长周树模在他的《庆皆仁弟任官新疆赋诗赠行》中说:“关西出将地,雄劲属甘凉。亦有文学杰,崛起雨花张。阎子出酒泉,继微养素堂。早岁赋鹿鸣,作令称贤良。龙沙入吾幕,批答宴能祥。匪为文无害,抑视民如伤。”任过北洋政府政事堂参议、铨叙局局长、国务院秘书长的郭则法,在他的《庆皆长兄之任新疆赋此赠行》中讲:“坐曹旧迹翻疑梦,度陇诗心定更奇;”“循吏儒林元不忝,清诗病态政岂妨。”1917年冬,阎毓善自己“请缨”赴新疆从事开发建设,深入大漠去寻觅诗境。他在任新疆实业厅长、建设厅长等职期间,为发展边疆经济和维护边境领土完整安宁,加强边陲各民族团结共和做出了一定贡献。尤其他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西北边塞诗,被人们推崇备至,他本人也被推为当时新疆诗坛“主盟”。甘肃河州进士邓隆写诗赞扬说:“太白骑鲸蛇峒死,陇人几得诗骨髓?酒泉又见阎百诗,目有松崖无余子。数年载笔中书门,万言压倒天下士。救弊补偏劳尽筹,奚翅文采耀四海。揭来杖节使西域,骊歌写贵洛阳纸。”当时寓居新疆的著名西北边塞诗人宋兴周在他的《灵山歌·读阎厅长诗集》中推崇说:“阎公得此为奇气,便与骚坛作主盟。我来相遇天山道,零言碎语倾心早。滔滔千言刻烛成,辄令朋筹恣幽讨。一夕邀我作清谈,风月当廉酒半酣。濡墨索纸忽长啸,下笔簌簌如春蚕。醉余佳句耐吟嚼,更倾诗囊嘱探索。初读能令目光眩,再读能令心骨折。恍似岷岗宿海灿列星,九曲黄河天外落;又如玉宇天半起笙歌,散花仙女依琼阁。有时柔情绮语绕笔端,秋江鞭蓉花灼灼,抑或天马凌空恣意行,踏去裂日难羁络。”直到阎毓善逝世十多年后,宋兴周在他1945年出版的《知足斋诗抄》中还在推崇阎毓善,说他是“英名自昔飞腾久”,“老来事业震庭州”,“温猜东野不平鸣,已向三唐占胜名”。
  同时代人对阎毓善如此之推崇,并非全是吹捧之词。的确,他的诗歌在当时的西北要属翘楚之列了。现抄引他的《安西过疏勒河行戈壁十日车中口占》四首,以供赏析: 雄关经过日西行,疏勒河边又北征。马力未疲初尚健,鸟尺不到四无声。井泉绝少瓜堪代,雨露虽濡草不生。百里一村殊落落,颓垣剩有汉家营。
  边庭暮暮复朝朝,地老天荒万里遥。夕照流金余伏热,夜行拥被畏凉飙。石能激火车轮铁,路不迷人电线标。望里小山光灿烂,偏从荒漠韫琼瑶。
  毡裹席棚似屋帷,车头夜鼾任行迟。莫闲绝塞人憔悴,却爱平沙路坦夷。队队黄羊看转毂,萧萧神骏自舒眉。痴儿不觉长征苦,绕膝酣歌乐不疲。
  行尽瓜州我马黄,悔从汉史论班张。煮茶先品泉甘苦,得菜遑论价钱昂。土渍尘羹宁有味?风吹破屋更无廊。京华久厌喧虺甚,差喜边陲寂静乡。
  阎毓善是清末民初西北边塞诗的重要代表者,也曾是新疆诗坛的“主盟”,对于发展西北边塞文学作出了一定贡献。他的诗作也可说是当年“诗界革命”的一个成果,在推动西北边塞诗的通俗化、现代化方面产生过不小影响。五十年代初,王震将军读了他的边塞诗后曾高度赞赏并十分喜爱。但很可惜,他的诗生前就散失不少,身后散失更多,现已难能多得了。由于他晚年寓居边陲,再加时代的变迁和文学思潮的变革,天荒地老人不知,其身其诗其名,早埋没于茫茫大漠中了。但他热爱边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统一的爱国之情仍让人怀念。阎毓善先生与家乡阎毓善先生因其业绩,在黑龙江、新疆颇有影响。新疆老一代领导人包尔汉在《新疆五十年》一书中,给予阎毓善先生很高的评价,足见其在发展新疆实业方面贡献之卓著。
  由于阎毓善先生多年在外为官,而作为他的故乡人一一酒泉的人,却对其功绩知之甚少。在他的家乡丰乐二坝村,尚有其胞弟毓楷之子阎聪(68岁)、堂弟毓伟之子阎寿、堂弟毓和之孙廷林及族侄阎清(67岁)等至亲。
  1918年(民国七年)初,阎毓善先生由黑龙江奉调前往新疆赴任时,顺路回到故乡丰乐中截。当时丰乐属酒泉县河东乡(乡址在清水堡)管辖。他看到家乡教育落后尚无学校,即提议在清水堡设立学校,兴办教育,为家乡培养人才。他走遍乡里,邀请当地士绅富豪、乡贤耆老,广为说服动员,得到大家赞同。由他带头捐资,筹集资金,当地人士也慷慨解囊,捐钱赠物,为创办学校提供了条件。在他的参与筹划下,在清水堡内(原清朝都司衙门)设立了清水学堂,提倡读新书,废四书五经。1920年更名为酒泉县第二高级小学校。这和他在黑龙江乃至以后在新疆任职期间重视教育、兴教办学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解放前曾任过酒泉县教育科长、县参议会副议长的杨进崇先生(丰乐人),就是清水学堂的首届毕业生。
  阎毓善先生对家乡非常眷恋,对父母、兄弟极为友爱。在新疆任职期间,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探亲。当时交通条件极差,只能依靠畜力。他往来于迪化——酒泉间,乘的是两头骡子的驮轿彳亍程三十六马站,须经过茫茫戈壁荒漠,不辞长途跋涉之苦,才能返回故里。
  阎毓善先生酷爱书法字画,收藏的名人字画颇丰。留在故乡家中的书画也极多,有专用的“轴匣”盛放。逢年过节时名人字画挂满屋中,特别是新春佳节,直挂至正月十五后才收取。珍藏的书画,经后辈记得的有明代唐伯虎的字画,有军政要员蔡元培,汤化龙、段祺瑞、张作霖等送的书画及题写的对联、中堂。家中存书也极多,均为线装刻印本,以绸而硬壳书函包装。所存书画及各种书籍,惜于“文革”初期被装了几牛车,拉到河滩焚烧殆尽。当年屯升堡村长张绩惠,在河东乡为毓善先生接风会见时求他写一横幅,长约1.8米、宽0.7米,用灰兰色小花绫拓裱的横帧,上写七言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泥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上款题“张老先生惠存”,下款为“阎毓善书”,并盖有大红方印章,傍边联写“群避闭口歇坐放心。”用草体书写,苍劲有力,气势雄壮,是这家的珍贵之物,只在逢年过节、婚喜寿辰之日挂出。可惜在“文革”中被当做“四旧”付之一炬。
  阎毓善长子阎卓,原在东北哈尔滨中长铁路任科长。其父1928年遇刺重伤后,阎卓夫妇抵疆探视,后留疆出任墨玉县长。因南疆发生动乱,阎卓殉职于墨玉,其夫人亦被杀害。所遗一女一子,生命危在旦夕。时有当地一德高望重、心地善良的维吾尔族老人挺身而出,用自己身穿的“袷祥”(维族长袍)将两个幼小的孩子盖住,保护下来。以后,毓善亲家、和田行政长谈凤翼费尽周折,才将孩子要回。这两个被救的孩子,现都已年过古稀。女儿鳗云,现居北京,系退休老教师;儿子廷武(阎飞),现在北京电影乐团(已退休),作曲家,曾为多部电影作曲。藏族女歌唱家才丹卓玛经常演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系其众多作曲中的成名之作。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

相关人物

何端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