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蒋纬国视察酒泉边疆青年训练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230
颗粒名称: 蒋经国蒋纬国视察酒泉边疆青年训练班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57-62
摘要: 1941年春,蒋经国、蒋纬国俩兄弟受蒋介石派遣,以特使的身份参加国民政府中央“西北宣慰团”赴西北地区考察。后蒋经国写成《伟大的西北》一文,盛赞酒泉是中华民族的大团圆,他说酒泉是关内第一个县,是各民族杂居的地方。这里有个西北边疆青年训练班则荟萃了汉、回、蒙、藏、哈萨克等多个民族,引起蒋氏兄弟密切关注和极大兴趣。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蒋经国蒋纬国视察酒泉边疆青年训练班
  李旭东
  1941年春,蒋经国、蒋纬国俩兄弟受蒋介石派遣,以特使的身份参加国民政府中央“西北宣慰团”赴西北地区考察。后蒋经国写成《伟大的西北》一文,盛赞酒泉是中华民族的大团圆,他说酒泉是关内第一个县,是各民族杂居的地方。这里有个西北边疆青年训练班则荟萃了汉、回、蒙、藏、哈萨克等多个民族,引起蒋氏兄弟密切关注和极大兴趣。
  ―、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酒泉西北边疆青年训练班是1938年西北行政长官胡宗南创办的,共有四个队,分驻酒泉北崖头的马王庙、东岳庙(今旧城区原武装部地段),委任罗恕人(后任新疆78师179旅旅长)为主任,汪德淦(曾任中华民国驻额济纳旗专员)为副主任。训练班招收青年学员,接受严格的军事政治训练,培养下级军官和为黄埔军校等军事院校输送人才。
  当蒋经国、蒋纬国兄弟来到酒泉时,班主任罗恕人率训练班全体师生前往迎接。敦煌学员李源、秦生凤、王溶、李清美及好友阿文新(维)、周兴(解放后曾担任辽宁省主要领导)等都在欢迎的队伍当中o蒋氏兄弟一下汽车,欢迎队伍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当蒋氏兄弟同罗恕人等人握手问候之后,训练班学生一涌而上,把蒋氏兄弟团团围住,抬起来使之面朝天背朝地,大家喊着号子同时一起用力,一下子把蒋氏兄弟抛向了二米多高的头顶之上,很快又落入大家的怀抱,这样不断反复,持续了十几分钟。蒋氏兄弟兴奋地笑着,像个大英雄,受到最高礼遇。据李源、泰生凤、王溶讲,欢迎仪式结束之后,训练班学员抬着蒋氏兄弟在酒泉鼓楼周围游行,将之抛向空中,又落到大家的怀抱。闻讯前来看热闹者人山人海。这样的场面大约进行了半个小时,直到学员们累了才作罢。
  二、蒋氏兄弟掏腰包宴请训练班学员蒋经国在《伟大的西北》一文中称:“在肃州,我们请了一次客,一共到了十一位客人:一、纳蒙克,二、他木龙(蒙),三、马彦寿,四、马志强(回),五、雷延龄,六、安维峻(藏)七、马通,八、哈一,九、阿无阿林(哈萨),十、李志正、十一、赵天夫(汉)……O我这一次请客,是请了各种民族,每个民族派代表两人……。” “在酒泉,有一个边疆青年训练班,这里有藏人、回人、蒙古人、汉人和赫萨克人,都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在那里受严格的军事政治训练,每个民族都是用自己的文字讲演,但是有很多人都在那里学汉文,我觉得这个青年训练班,对于西北的建设,一定会起很大的作用。” 笔者手中存一份复印的中央训练委员会西北干部训练团第一边疆青年训练班第一期第一队学生简册,共有学生95人,蒋经国在《伟大的西北》一文中提到的5位宴请代表就在其中,其详细记录如下:姓名年龄籍贯族别学历通讯处备考安维峻18祁连山藏族河西附小四年级高台福生东转海子上并马志强17青海回族酒泉东关初小三年级酒泉街30号李志正21甘谷汉族肃州师范初中三年级肆业甘谷城内东巷复兴泰雷延龄19酒泉藏族肃州初中二年级肄业酒泉北关义盛和赵天夫20泾川汉族肃州师范初中三年级肄业泾川南关元顺福转交上述5位被宴请的代表同敦煌籍学生李源、秦生凤、王溶、李清美等在同一名册之中,说明他们同为第一期第一队同学。
  据李源、秦生凤、王溶先生回忆,其余6位被宴请者他木龙、马彦寿、马通、哈一、阿无阿林亦为其它三队的学生。因他们同在一个班受训3年,现在虽说不清具体在哪个队,但一提起这些名字,还有一定印象。
  蒋经国提到训练班的学生大多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然而观看第一队花名册最大者只有24岁,最小者只有16岁。据李、秦、王三先生回忆,其它各队学员的年龄亦与第一队相仿。蒋氏所言的大都是30岁左右大概是西北人比较显老的缘故吧。
  席间,正好皓月当空,大家心情都非常好,蒋氏兄弟与训练班学生同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思想正处于激进进步阶段,爱国之心和忧患西北民族发展的意识溢于言表。在快乐的气氛中,大家无拘无束,毫无隔阂。蒋经国了解到酒泉民族问题的一些细节,如汉人做生意时欺负少数民族;蒙古生意人文化程度低不会算账,汉人常常少给钱使其吃亏。酒泉回汉矛盾比较大,曾发生几次很大的冲突。有一次回教的人请人演戏,汉人的小孩子来看戏引起纠纷,因信仰回教的人不允许汉人看自己的戏。还有一次汉人到回族人家杀了一只鸡,因没有把鸡毛拔掉而闹了起来。从阿克塞来的青年学生马通很懂政治,他希望将来能到国民党中央所在地重庆受训,颇得蒋氏兄弟的好感。经马通引见,蒋氏兄弟还接见了两位哈萨克老人,其中有一个人很会说话,他说我们离开了家,带了马、枪到中国来,是受到蒋委员长精神的感召,我们愿意绝对服从蒋委员长领导,共同打日本人,蒋氏兄弟很赏识他。从几位哈萨克族人的口中,蒋氏兄弟对其民族非常感兴趣并有了一些了解。哈萨克有一种帽子叫“英雄帽”,戴这种帽子的人,凡是杀了一个人就在帽子上插一根鸡毛,杀人愈多,鸡毛插得就越多,表示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英雄。哈萨克人擅长骑马,有了马,上山下山过河如履平地,如果离开了马则一筹莫展。
  宴请结束后,边疆青年训练班学生和教官一起,为欢迎蒋氏兄弟到来举行了盛大联欢晚会。“蒙古学生打了拳,藏民演了一个小孩子不去看羊的戏剧,回民真奇怪,他们唱了一个满江红的歌,哈萨克跳了一个打老虎的舞”。①兴趣所至,大家还找了一堆柴,点燃了一堆篝火。蒋氏兄弟也被拉上了台子,即兴表演节目。经国先生还唱了几首苏联歌,一直闹到天亮,大家还不觉得累。训练班学员李源、秦生凤、王溶也参加了这个晚会,向蒋氏兄弟请教某些问题,大家又说又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蒋经国在《伟大的西北》一文中称在酒泉只请了一次客,而据李源、泰生凤、王溶三先生回忆,蒋氏兄弟还请过第二次客。在来酒泉后的第二天,边疆青年训练班60余人陪同蒋氏兄弟参观酒泉河西中学、国立师范学校等,与青年畅谈人生的理想。酒泉的青年都非常崇拜有地位、有头脑、有抱负的蒋公子。蒋氏兄弟亦颇具人情味,在河西中学参观时又掏了一次腰包请了第二次客。在河西中学的大餐厅中,蒋氏兄弟同大家一起吃人手一份的西餐大菜,仿照西洋方式给就餐者每人发一个盘子,主食是大米饭,有两个很普通的菜,非常简单。全体随行者人人有份。
  三、送别在酒泉大约停留了3天,蒋氏兄弟主要在边疆青年训练班驻地活动,到当地党政军处也进行了视察。在将要离开酒泉时,“青年训练班的朋友都到车站上来送我,心里感到非常兴奋。很坚决的相信,将来新西北一定要在这许多的西北青年中建立起来的”。②1942年,蒋介石又来到西北青年训练班视察,亲自选拔了四十余名黄埔军校学生赴西安王曲深造,有一些成为国之栋梁,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些人在解放战争中成了共产党人或成为共产党人的朋友,为国家和人民立了新功。
  注释:①②见蒋经国著《伟大的西北》一书。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旭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