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渠堡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034
颗粒名称: 中渠堡子
分类号: K291.442;K928.72
页数: 7
页码: 75-81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中渠”地名的来历、中渠堡子、赵农官。
关键词: 酒泉 历史 古城镇

内容

中渠堡子赵龙飞“中渠”地名的来历中渠,原为下花儿坝。据说花儿坝得名之原因为当时水量有限,形成浇七留三的习俗,俗意为花花浇水。古时候,现西洞镇为上花儿坝,三奇堡为中花儿坝,由于两坝分叉于幻水河一带,其中一渠通向下花儿坝,便起名为中渠。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等多种原因,便形成了现今的地名——中渠。
  中渠堡子据李应魁撰,邰惠莉、高启安点校,甘肃人民岀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肃镇华夷志》卷三“堡寨”175页中记载:“中渠堡,在城东二十五里,多碱滩”。《乾隆重修肃州新志》第三卷“田赋”中记载:“中渠堡,名征屯,科不等,共征本色正粮三百一石五斗四升,大草二千九百八十八束”。《光绪肃州新志》第三卷“村堡”中记载:“中渠堡,在城东二十五里,多碱滩。”有志可鉴,中渠堡子明代就已尚存。
  又据中渠堡子附近健在的七、八十岁老人回忆,中渠堡子原有石碑记载,早在汉代,武帝开疆扩土之前就有了中渠堡子,也有“先有中渠堡子,后有肃州城池”之说;曾有一口大钟,50年代被基干民兵所毁。
  《甘肃通志》(557-118)记载:肃州地界秦为月支国地,后被匈奴所占,为昆邪王分地。汉武帝元狩二年,汉将霍去病打败匈奴昆邪王,始置禄福县。据李生万先生研究,此时,为了巩固边疆书戍兵布防,汉在禄福县始置东西五路烽燧,中渠堡子为第三路戍兵布防之地,为保护烽燧,遂建筑房舍,驻扎的军队开垦了周边土地,种植庄稼,先由驻军和军人家属耕种,后交当地贫民耕种,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小城镇。中渠堡子,现址酒黄公路17公里又100米北侧,据当地老人讲,原有壕沟、吊桥、围墙、街道、当铺、药铺、广场、庙宇等建筑物,清末回回占据肃州,多年来一直未攻打下此堡。
  据说,中渠堡子大约占地30亩,最早为皈根道活动场所,清末有陕西来的赵居士、常居士,郭老人等五位佛教人士定为佛教活动中心,逐将守城土楼等建筑物进行了改建,建成上殿、东殿、西殿、娘娘殿、土地祠、地母殿等七座庙宇和山门及官煞洞。山门中路彩绘八大金刚两排,北楼坐北向南,建筑宏伟壮观,分上下两殿,上殿为玉皇殿,内彩塑玉皇大帝,下殿为无量殿,内彩塑如来佛祖;南楼坐南向北,与北楼遥相呼应,亦分上下两殿,上殿彩塑观音老母,下殿彩塑关圣君。各殿和楼台当中存有各种彩塑雕像约一千多尊。早期,北楼台阶两旁雕塑有两米多高的彩塑秦琼和尉迟公,举着大刀矗立两旁,魁悟狰狞,台阶踏板中设有机关,用脚一踩,两刀齐齐砍下,甚是骇人,特别是小孩不敢靠近,至今提起老人们仍记忆犹新。
  南楼北侧建戏台一处,每逢端午节,都要请当地或附近文艺剧团社前来进行大规模的演出活动。解放前后的酒泉秦剧团社都到此地进行过演出。
  西边建有市场一处,正月十五还要在此闹花灯、跳社火、搞灯展,十分热闹。据说跳社火时,中渠堡子社火队打米黄青边旗,流沿沟社火队打杏黄火牙旗,黄泥堡社火队打红色青边子旗,其余社火队打红色白边子旗,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讲究。
  北楼为灵山寺,是佛教活动中心,每年初一至十五,都有四面八方的香客前来上香,捐资捐物,许谢心愿。
  民国初年,有下坝儒士李洪文提议,赵乃支办学,在中渠堡子东南角建起初级小学一处,有学田20亩,吸收附近孩童就近读书识字,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渠堡子形成了一个集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佛教活动于一体的城堡,当地俗有“头墩堡子马莲滩、二墩堡子靠河湾、中渠堡子靠的是玉皇殿……”之说。民国32-33年间,居士们拿着中渠堡子多年积攒的香火钱,购买了肃州城区鼓楼西北角的土地,建起了居士林,也就是后来的吉祥寺。赵居士累死在修建事务上,后被中渠堡子的农官赵乃支蒸上馒头,雇用16个当地小伙子,从肃州城里抬至中渠,葬在了他家坟茔之旁,现中渠七组西北角。民国时期,国民党派行道法师考察后,组建起肃州佛教联合协会,吉祥寺后有裴善哉主管,肃南水泉寺裕固族活佛顾嘉堪布为佛教联合协会会长。从此,中渠堡子就作为佛教念佛点,由当地德高望重的绅士赵乃支、赵生璋、茹建华、李同等人负责。
  据当地老人讲,中渠堡子在历史上曾被毁过三次,每次都被毁得荡然无存。汉朝新建初期被毁为第一次,据阚骃《十三州志》记载:“西汉酒泉古城,为地震摧毁”,推测那次中渠堡子是毁于地震。第二次猜测是毁于唐代。清光绪年间南楼焚毁,有沈一年等人建成了庙宇和三清宫。北楼于1944-1945年间焚毁,后有赵乃支重修于1949年,但未完工。
  “大跃进”时期,在全国上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呼声中,南北楼大部分木料被酒钢拆去,其余拆去修建酒泉祁连剧院,零星木料及石料散落民间。拆到祁连剧院的八根粗壮楹柱,现又用在了法幢寺的修建上。故而,老人们说,这是中渠堡子木料积下的善徳。
  所剩土墩,“文革”期间大部分被附近生产队拆去造肥,零星土垛,近年来多被附近村民拆去垫了房基,现所剩无几。
  记得孩童时代住在中渠堡子旁边的我,常和小朋友一起到堡子旧址捡拾带有猫头雕饰的瓦片玩耍,亲眼目睹过拆土墩时大约1米左右厚的木炭灰。也曾听老人讲,中渠堡子起火原因推测是缘于旁边铺子里的连片绿头“洋火”被老鼠咬嗑而引起的。也有人猜测是盗贼为毁证据纵的火。总之,中渠堡子起火的原因成了千古谜案。
  赵农官赵农官,姓赵名乃支,中渠人氏,当地后人尊称他为农官爷爷,他和麻脸农官奶奶一生信佛。有薄田60-70亩,一年劳动所得全都用在了救济当地贫苦村民和修建中渠堡子行善积徳事宜上。
  《乾隆重修肃州新志》第四卷“水利”中记载:“中渠堡辖下花儿坝,源流系红水河之水,并泉水,沟分七道,内名:东沟、闸渠沟、火烧沟、砌石头沟、前所沟、红庄沟、崔家沟”。
  这与现今在世的老人回忆略有出入。在旧社会,中渠分为七沟,即上三沟有任舍沟、砌石沟、朱家沟;下四沟有流沿沟、闸渠沟、官沟、夏沟。或许,这是历史变迁所致。又把每沟分为一片,推选一名人士分管该片的社会活动,这人便称为乡爷。七沟总推选一位有名望的人当总管,称为农官。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常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议事地点就集中在古老的中渠堡子,具体有水利总管即农官来主持解决。还把每年正月初九(即上九会)这天定为新选水利总管日,从即日起选出的新一任水利总管主持一年的水利协调和各片的政治活动。
  我们所知道的中渠堡子最末一任农官为赵乃支,即赵农官。关于赵农官以前的事和先辈们在中渠堡子的活动已无法了解和査证。
  相传,赵农官将自己一年所获得的粮食,用一舍仓储放。凡遇无粮贫民向他求救,他都是让其自己从舍仓下一洞口用木棍戳取,待来年秋季有则归还,无则再不过问;凡遇无地耕种、无依无靠过不去日子的村民,都可以到他那儿吃饭,帮他补修佛堂,为此,许多无依无靠村民借以存活了性命。
  相传,民国时期的一天,穷苦人出身的赵乃斗,帮农官在堡子门前挖井脱土坯,将井挖至一人深时,挖到一口缸,打破后是一缸硬似石头的黑东西,便抛扔在了外边的马路上。赵农官办事回来,无意间将路上的黑石头踢了一脚,发现是银锞子。就问赵乃斗,赵乃斗一边挖井一边说:“那个闲人,把石头埋着一缸,还埋了这么深。”农官让赵乃斗从井坑里爬上来,笑嘻嘻地说:“你忙呼半天了,今天就别干了,再叫上个人一块到三墩看戏去。”说着就从长衫下掏出两张官经红票子(一元当一千元用)递给赵乃斗。赵乃斗拿在手上高兴得不得了,跑跳着找人看戏去了。赵乃斗走后,赵农官将银锞子拾起用前襟兜着藏在了北楼无量殿夹墙中。此后,老人们亲眼所见,赵农官维修北楼时曾用过一部分,所剩后来不知去向。
  1949年10月,赵农官坐死在了自己家中。死后人们发现,他颌骨下支着一把香,安详的神态似一尊佛像。他留有一女,后被人贩子卖到了内蒙古包头市。
  至今,中渠人仍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农官爷爷念念不忘。
  冰沟二题荒野一、 天生桥呼蚕咆哮震耳聋,天生桥上欲慑魂。
  爬上攀下三五里,后生汗颜无地容。
  二、 步云桥天生桥上架索桥,长虹卧波气势豪。两根钢缆系砼柱,一道坦途步云霄。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本书为肃州(今酒泉市)的一部地方史志。内容包括: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地方揽胜、史实考证、民族宗教、民俗撷粹、编读往来。

阅读

相关人物

赵龙飞
责任者
李应魁
相关人物
邰惠莉
相关人物
高启安
相关人物
霍去病
相关人物
李生万
相关人物
李洪文
相关人物
赵乃支
相关人物
赵生璋
相关人物
茹建华
相关人物
裴善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甘肃人民岀版社
相关机构
酒泉秦剧团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西洞镇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内蒙古
相关地名
包头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肃镇华夷志
相关作品
光绪肃州新志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中渠堡子
相关实物